水源地乡村旅游发展路径选择

2020-06-17 01:58戴艳艳杨新刚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水源地水源饮用水

戴艳艳,杨新刚

(1.万博科技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繁荣稳定,加快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1],与中央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相契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再次成为研究热点,主要研究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和模式[2-6]、以及乡村旅游的优化升级[7,8]等问题。饮用水水源地作为乡村地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相关研究主要关注水源保护[9]和生态修复[10],水源地乡村旅游研究相对缺乏。根据水源地乡村发展问题,分析乡村旅游的动力机制,提出水源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四个路径:构建政府主导全程引导监控体系,保障水资源安全;培育供给驱动的产品体系,引导乡村旅游消费;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撑体系,提升乡村旅游发展保障能力;创新共建共享共治的旅游协作机制,推进水源地可持续发展,为水源地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思路和决策依据,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促进水源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确保水源地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

1 水源地乡村发展问题

1.1 水源地的概念

饮用水水源地是城乡居民生活及公共服务用水供给地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2011年)显示全国地表水水源地有11662处,其中河流型7107处、湖泊型169处、水库型4386处,地下水水源地共有1847处。2016年水利部公布的《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2016年)》中有618个饮用水水源地。饮用水水源地数量多、分布广。为防止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证水质安全,各地先后颁布实施了水源保护条例,对水源保护区各项活动进行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338-2018)提出对一定范围内的水域和陆域划定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根据部分省市公布的水源保护区面积分析,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面积约有2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国土面积至少2.0%以上。水源地保护区面积大、地域广,涉及生态、生活和生产等诸多问题。

1.2 水源地乡村发展困境

饮用水水源地为周边城镇生活和生产用水提供保障,水资源安全是水源地的首要使命,保护与发展是水源地最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第一,生态环境敏感,环境保护压力大。水源地生态敏感性高,极易受到周边环境影响,要确保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就必须加强环境保护,保障生态安全。但由于流域面积较大,保护区范围广,生产生活情况复杂,环境保护压力大。

第二,区域经济较差,传统产业比例高。因水源保护法规政策的严格要求,农业种植现代化、产业化程度低,传统农业比例高,该区域放弃了部分发展机会。水源保护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相对单一,有些区域甚至成为贫困地区。

第三,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待改善。水源保护区乡村整体经济条件不好,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很多村庄因水源地保护资金不足而得不到及时搬迁,住房和设施陈旧,水源保护区内居民生活配套相对不足,人居环境较差。

第四,简单复制开发,粗放经营管理。部分城郊水源地凭借区位优势,在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带动下,乡村旅游开始发展,在社会资本的驱动下,存在急功近利、盲目发展的问题。旅游产品被简单从城镇复制到乡村、从一般地区复制到水源地,项目同质化严重,乡村旅游缺乏特色。

第五,资源尚未开发,资源难变资产。水源地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人文资源,除优质的水资源、多样性的植物资源和多彩的自然景观,还拥有乡村民俗、传统技艺等传统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多处于“原始”未开发状态,资源难以转化为乡村发展的资产,水源地的“绿水青山”优势得不到体现。

2 水源地乡村旅游发展动力机制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及脱贫攻坚工作需要促使水源地乡村发展。由于旅游业是轻投资、低环境成本、高就业岗位的绿色产业,有利于该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水源地适宜发展旅游业。在内外动力驱动下,乡村旅游成为水源地发展的新动能(图1)。

图1 水源地乡村旅游发展动力机制

2.1 美好生活诉求推动

水源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范围内有相当多数量的村庄存在,按照水源保护法规要求,水源地只能选择对水源水质无影响的产业经济活动,因而传统农业经济改变不大,农村活力不足。由于水源地生产经营受限,生态补偿资金有限,农民收入提高无望,生计受损。与周边地区相比较,水源地的落后面貌,给当地居民带来较大反差和压力,水源地乡村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与水源保护之间矛盾日益凸显,积极要求改变现有生活状况,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增收,成为水源地农民强烈诉求。

2.2 城市市场需求拉动

水源地多位于其服务的城镇的周边,属于城市规划区,是城市地域的重要部分。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居民对于高品质生活质量的追求,催生了全民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2018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达到41.19亿人次,增长12.0%,旅游消费4.26万亿元,增长13.1%。城镇居民旅游需求旺盛,城郊短途休闲旅游更是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回归自然、追忆乡愁日益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生活状态,城市周边的乡村成为旅游热点。城市巨大的旅游市场以及城市居民的自主选择,促使水源地乡村旅游成为现实。

3 水源地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基于水源地资源条件和发展动力,按照乡村旅游发展原则,从“政府监管、产品供给、支撑配套、协作运营”等方面探索水源地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3.1 构建政府主导的全程引导监控体系,强化水源保护

政府作为水源保护的责任人,在乡村旅游发展全过程中必须确保饮用水安全;同时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地位传导至乡村旅游发展,特别是水源地乡村振兴更需要政府主导推进乡村旅游。政府能够以行政力量统筹调配各方资源,采取多种措施,对乡村旅游进行扶持和引导,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功效显著。水源地乡村旅游以政府为主导,可更有效实现水源保护、旅游扶贫、增加就业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等目标任务。

图2 政府主导的水源地旅游全程监控体系

水源地乡村旅游的监控体系(图2)既包括自上而下的行政监管,也包括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行政监管以政府为主,是水源地乡村旅游监控体系的主体,社会监督则依靠水源地社区、居民和其他社会群体,是监控体系的重要补充。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监控体系,政府对水源地乡村旅游全过程进行引导、监督、服务和管理,涉及旅游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旅游项目开发、培训、宣传推介以及经营管理整个动态过程的多个环节,包括乡村旅游对环境影响、旅游扶持资金利用、对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利用等监管,以及对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协调等方面。

3.2 培育供给驱动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引导旅游消费

水源地乡村旅游不应完全对接城市居民需求,而是要依托地方资源特色和环保要求,以水源地乡村适宜的特色旅游产品供给为主,结合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康养、科普、文化体验等多样化需求,形成基于农业、林业、文化等资源的旅游产品体系(图3),引导居民旅游消费行为。

图3 水源地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发展生态农业和科技农业,开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与农业科普教育活动,带动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围绕水源地林业资源,形成以森林生态休闲、生态养生、生态科普、生态体育、森林种植、林下经济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业旅游产品体系。依托水源地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和传统文化等特色人文资源,结合乡土节日民风民俗文化以及民间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开展古民居、古建筑和古村寨游、农耕文化游、乡土文化游、民俗文化游、民族文化游等活动,感受传统文化,体验民俗风情。在满足环保要求下,可充分利用闲置农房、闲置宅基地、农村土地等资源,适度开发建设乡村民宿、养老等项目。

3.3 完善乡村基础建设和旅游公共服务的支撑体系,提升保障能力

发展水源地乡村旅游应率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源地内外道路交通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的可达性,在完善农村公路网建设中要注意与水源保护区之间的关系,加快村村通公路“畅返不畅”整治,有条件地区建设旅游步道、自行车道等慢行系统。结合水源地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移民等工作,加快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加强农村垃圾、污水收集和处理,合理安排乡村停车、环卫、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发展保障能力。

建立相对完善的水源地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有力支撑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加快水源地乡村“厕所革命”,引进推广厕所先进技术,推进厕所建设和改造。建立乡村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利用闲置房屋设施结合村庄建设旅游服务驿站,有条件地区建设乡村旅游标识体系,建设信息咨询、解说、安全救援等服务体系。完善水源地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商品购物、民俗体验、文化展演等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便利化。逐步推进乡村智慧旅游建设,有序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平台建设。

3.4 建立共建共享共治的旅游协作机制,推进可持续发展

水源地乡村旅游需要高起点、严要求,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和保障乡村旅游发展。不仅要在财政投入、金融扶持、用地保障、人才队伍和利益分配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还要加强环保督查和监管机制建设,规范旅游市场和环保行为,对旅游参与各方制定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激励机制。

建立以政府主导、社区居民为主体、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水源地乡村旅游协作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水资源环境的共建共享共治。水源地乡村旅游中政府主导地位不能改变,否则市场化的旅游开发对水源环境保护会造成压力。村集体(社区)和居民农户对乡村资源开发利用拥有支配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居民是乡土文化的传承者和表演者、乡村旅游服务的参与者,村集体(社区)负责组织农户居民、协调多方利益,并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企业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力量,依靠企业的专业经验有效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4 结论

饮用水水源数量多、分布广,水源地乡村面积大,多为生态敏感、资源优越地区,该区域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较差,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压力大。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旅游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依据水源地农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在内外动力驱使下,乡村旅游成为水源地乡村发展的新动能,是实施水源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水源地乡村旅游发展必须坚持环保和生态优先,小规模、减量化、分散式、低干扰推进建设,多方参与、共建共享共治,实现水源保护生态效益、乡村振兴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水源地乡村旅游发展有四个路径选择:①构建政府主导的全程引导监控体系,强化水源保护。政府主导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给予政策、资金的支持,引导经营、管理、培训与推销等环节,确保水资源安全。②培育供给驱动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引导旅游消费。立足水源地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因地制宜开发水源地适宜的乡村旅游产品,项目侧重于环境教育、自然观光和文化体验等,突出生态优势和环境优势,体现水源地乡村旅游品质和生态环境质量。③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撑体系,提升乡村旅游保障能力。加快水源地内外道路交通建设,重点是农村垃圾、污水收集和处理,推进“厕所革命”,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④创新共建共享共治的旅游协作机制,推进水源地旅游持续发展。保护水源安全是政府责任,村集体(社区)和居民是乡村旅游的主体,企业、旅行社等参与有助于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多方参与,共建共享共治。

猜你喜欢
水源地水源饮用水
某备用水源地水库流域内水污染源分析及建议
饮用水水质检测方法及存在问题分析
宁夏地下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现状评价及存在问题分析*
电法在水源地勘探中的应用——以河南渑池电厂为例
水源探测器
南水源头清如许
生态环境部公布6个县级水源地环境问题典型案例
“减塑”水站
寻找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