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基于“比赛情境”的青少年足球训练模式的思考

2020-06-17 13:59水庆霞
体育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足球比赛教练员足球

水庆霞

(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上海 200083)

中国足球竞技水平和竞赛成绩持续下滑的主要症结在于优秀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严重匮乏[1]。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推动部署青少年校园足球战略工程,希望校园足球在“做大分母抓普及”的基础上“做强分子抓竞赛”[2],从整体上提升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从而选拔、培养出类拔萃的足球后备人才。众所周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升是以高质量的日常训练为保障的,因此本研究针对2016 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第一营区)、2017 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高中组第四营区、初中组第八营区)、2019 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初、高中组总营)训练实践中所凸显的一系列共性问题,以教学模式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国外足球青训理念融合为理论依据,从足球训练理念、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流程、训练评价与反馈这五个维度展开分析与探讨,创新构建基于“比赛情境”的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模式,为提高未来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质量提供思路上的启发与参考借鉴。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1992-2017 年有关“足球训练”“训练模式”的科研论文,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此外,从上海图书馆借阅有关“足球训练”“运动训练”的专业书籍,并查阅中国足球协会审定的《中国青少年儿童足球训练大纲》。

1.2 现场观察法

临场观摩2019 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初中组总营的33 支初中队、高中组总营16 支高中队的日常训练情况并录像,为期24 天,共计观摩49 堂训练课(每队1 堂)。观察、记录各支球队的训练内容、训练流程、训练方法、训练评价等。

1.3 专家访谈法

组织2016-2019 年夏令营各支球队的教练员共计65 人(每队1 人),围绕平时组织训练的感悟进行集体座谈。与在夏令营开展青训指导工作的中国足协教练员讲师(4 人)及助理讲师(4 人),围绕“青少年足球训练”进行深度的非结构访谈。与来自高校并曾赴法国、英国接受校园足球培训的足球领域专家学者(4 人),围绕“国外足球训练理念”“国外足球训练模式”进行深度的非结构访谈。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少年训练实践中所凸显的共性问题

2.1.1 “从实战出发”训练理念的缺失

刘丹于2002-2004 年提出“我国在这些项目上落后的最主要的训练学原因就是我们在训练理念上的落后”。张庆春(2006 年)指出“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缺乏科学的训练理念指导”[3]。虽然我国竞技体育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就曾经倡导过“三从一大”训练原则[4],其中“从实战出发”明确要求训练实践应与比赛实战的内容、形式相符,反映现代足球运动“练与赛”的逻辑关系。“从实战出发”本应毋庸置疑地成为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的核心理念,但是通过与夏令营负责青训指导的教练员、讲师访谈中得知:中国足球界数十年以来,始终无法真正参透并真正认可“从实战出发”这一理念,始终无法将它真正有效地落实到青少年日常足球训练实践中,反而使其成为挂在嘴边的一句空口号。

直至青少年校园足球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从事青训工作的基层教练员仍旧凭借模糊的感性经验进行执教,依旧缺失基于比赛实战的足球训练理念的指导。这一点通过与夏令营教练员的集体座谈得到印证:当问询在训练中是否围绕着某种原则性的指导思想来开展训练时,得到的回答是含糊的“以启蒙和兴趣培养为主”;对于在训练实践中如何进行启蒙和培养足球兴趣,回应却是更加迷茫的眼神和一句片面的“多熟悉球性”。

上述调查反映出现阶段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实践缺失紧密联系现代足球比赛本质特征的训练理念的指导,这也就能解释“一些青少年运动员在训练中表现得很好,一到比赛又什么都不会了”。青少年足球训练实践与现代足球比赛特征、规律以及科学的运动训练理论相脱节,不符合现代足球比赛实战要求,严重影响青少年足球训练的质量和效率。

2.1.2 训练内容的设置不符合比赛实战的需要

思想理念是用来指导实践行动的,而实践行动也是对思想理念最直观和最清晰的反映。早在1985 年荷兰足球协会技术人员里努斯·米歇尔斯(Rinus Michels)对中国的青少年足球训练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后发现:大多数训练的焦点是分离的技巧训练,比如个人传球、运球、射门等,以及跑跳等周期性的身体素质训练[5]。虽然当时中国足球界已经在提倡“从实战出发”,但是呈现出来的青少年足球训练内容却是人为分割开来的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以及体能训练,并一直保持到今天。通过观摩夏令营足球训练课发现,所有球队的训练仍旧是围绕分离的技术、战术、体能来展开的。本质上属于“同场对抗”的现代足球运动,在训练过程中却脱离比赛情境要素来练习单个技术、战术形式的展示。这些不符合足球比赛实战需要的训练内容设置终将无法有效提升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通过与夏令营教练员的集体座谈,得知他们如此这般设置训练内容的“苦衷”:他们简单肤浅地将“从实战出发”理解为“多打比赛,甚至以赛代练”。正处于足球启蒙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足球基础薄弱,战术意识低下,不具备顺利有效地参与到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正规足球比赛中的能力。他们参与训练赛就如同“一窝蜂”“放羊”一样,人均触球频率太低,不但起不到任何训练效果,相反会打击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足球兴趣。无奈之下,只能先从球性练习、单个技术练习、单项战术配合练习展开。

2.1.3 训练流程的设计未以比赛实战中的问题意识为导向

通过观摩夏令营足球训练课发现,各训练内容的训练流程设计都按部就班地遵循“集合—热身—针对训练内容进行讲解和示范—原地或慢速无对抗的技术练习—有障碍干扰下的技术练习—无对抗条件下的战术配合练习—分组对抗(即教学比赛)”这样一个一成不变的流程。如果作为一节面对全体普通中小学生的体育课足球教学,这样的流程环节设计是符合教学规范步骤的,但是对于致力提升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的训练课而言,整个流程中各个环节的设计与把控看似有条不紊、得心应手,但自始至终都没有凸显出有关比赛实战中决策与行动的问题意识,整个流程都无法有效回答“为什么要按照A—B—C—D 这样一个流程开展训练”,“流程这般设计,是致力于解决足球比赛实战中的哪些问题”。由此可见,训练流程设计所映射的比赛情境针对性较差。

2.1.4 单一的灌输式训练指导方法

通过观摩夏令营训练课发现,教练员在整个训练流程中都在运用语言讲解和肢体示范来指导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训练,传授给参训运动员的信息甚至具体到路线、方向、高度、速度、脚法、关节角度、身体重心,但教练员只向运动员传授灌输“做什么,如何执行”,并明确指示“只有这样做才是正确的”,而没有启发运动员积极主动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是正确的,还能怎样做”。在这样单一的灌输式传授的训练指导下,运动员只能对训练内容进行感官上的感知和肢体上的模仿,被限定为“只知其然”的指令接收者和执行者,不具备也不要求具备针对比赛实战情境“知其所以然”的思考探究与意义建构的意识和能力。如此这般培养出来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比赛实战的阅读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差,在比赛中决策和行动的创造性较差,限制了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运动心智乃至竞技能力水平的持续提高。

2.1.5 单向的训练评价

通过观摩夏令营训练课发现在训练评价上存在共性的问题:几乎每一堂训练课的结束部分都是教练员在进行讲评,只从教练员角度来单向地评价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对训练指令与标准的执行情况,且单向评价的标准是运动员展示单个技术动作的规范程度。教练员单向评价运动员训练执行情况是决定性的“你即如此”,而非探讨性的“你是否如此”。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决定性的评价,没有进行反馈或探讨的机会与渠道,偶有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不认可教练员的评价并进行申诉或反驳时,也会被教练员以绝对权威的身份“镇压”得不得不服。这样一种只重视教练员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单向评价,忽视了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发育特征,完全忽略了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作为一个正处于叛逆期、有一定自尊心和活跃思考能力的人的真实存在,忽略了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自身训练实践的主观感受与体验。这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此外,教练员单向评价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执行力的依据是技战术运用的规范程度,而非技战术运用的创造性与实用性。比如在战术配合训练中,教练员对于传球和射门的要求甚至精确到具体脚法(触球部位)和球运行路线、角度、力度等。只有严格按照教练员的一套规范标准完成练习,才能够得到教练员的正面评价;反之,即使最终能够很好地完成练习,也会被教练员评价为反面典型。再如教学比赛过程中,教练员甚至限制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触球次数,迫使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尽量减少个人的运控球时间,促使其更快速地传接球。即使有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通过连续的运球过人达到战术目的或比赛目标,也会被教练员当场纠错,甚至严厉批评。教练员没有意识到从运动员的角度来询问和反思运动员为什么要这样做。

2.2 理论依据与核心概念界定

现有的训练模式培养出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比赛实战中合理运用技战术手段达到比赛目标的意识和能力较差,亦即业界诟病已久的“不会比赛”[6],无法满足整体提升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竞技能力的需要。因此,迫切地需要基于现代足球比赛实战情境创新构建青少年足球训练模式。

2.2.1 比赛情境

“比赛情境”来自于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正规足球比赛,即对足球比赛微型化、规律化、片段化地再现[7]。比赛情境从本质内容上能够体现足球运动本质特征和足球比赛基本原则的典型足球技战术行动。项群训练理论归纳现代足球运动本质特征在于“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8]。而现代足球比赛的基本原则在于“集体协作性、个人与团队整体的对立统一性、对抗的复杂性与激烈性、围绕球权的时空间争夺与限制、局面的流动性与不可重复性、攻防的快速与准确性”[9],典型足球技战术行动要符合以上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因此,比赛情境在组织形式上表现为发生特定足球技战术行动的比赛时空间场景,由现代足球比赛框架要素“球、队友、对手、进攻目标与防守目标、时间、空间、对抗强度、规则”[15]等一系列组合构成,这种组合构成并非是固化的、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流动的,因而会构成不同的足球比赛场景。不同的足球比赛场景需要特定的足球技战术行动来应对和解决。

2.2.2 训练模式

模式(Model)一般指涉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乔伊斯(B.Joyce)、韦尔(M.Weil)曾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将“模式”引入教学理论,其对于教学模式(Teaching Model)的框定: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具体教学实践活动的特定教学目标,将教学活动的诸要素以特定方式构建为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实践经验的一种系统的概括,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10]。可见,教育学理论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针对具体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教学活动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教学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中小学课余训练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同属学校体育范畴,本质上都是教育实践行动,二者均基于教育学理论体系,运动训练从本质上来说是体育教学的延伸与拓展[11]。因此,训练模式的构建可以从教学模式的理论框定中得到启发与借鉴。训练模式包括特定的训练理念,以及在此训练理念指导下的训练内容、训练操作程序、训练方法、训练评价。训练模式是宏观运动训练理论和具体运动项目比赛实践(竞训)之间的一座“桥梁”。训练模式是在宏观的运动训练理论指导下,结合特定运动项目比赛实践的本质特征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训练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2.3 对青少年足球训练模式的创新思考

基于比赛情境的青少年足球训练模式应从以下5 个维度来进行创新构建。

2.3.1 基于比赛情境的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

作为“桥梁”的训练模式,其理论起点是宏观的运动训练理论,实践起点是现代足球运动比赛的本质特征。田麦久教授创立的运动训练学项群训练理论即构建青少年足球专项训练理念的理论起点和依据,而现代足球运动比赛的本质特征即构建青少年足球专项训练理念的实践起点和依据。

项群训练理论对现代足球运动的归类:根据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决定因素归为“技战能主导类”;根据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征归为“同场对抗性项群”[12]。现代足球运动比赛的本质特征与发展趋势是集体协作性、个人与团队整体的对立统一性、对抗的复杂性与激烈性、围绕球权的时空间争夺与限制、局面的流动性与不可重复性、攻防的快速与准确性。

上述理论依据与实践特征注定了同场对抗项性的现代足球比赛在本质特征上与静态无对抗展示技术的完成难度与优美性的体操、跳水、武术套路等项目大相径庭,与周期性的田径运动也不一样,甚至与同是“三大球”的排球隔网对抗性项目也完全不一样。因此,青少年足球训练实践应该紧密围绕足球运动员独有的“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竞技能力的有效发展,予以科学的规划和组织实施[13]。“技战能”说明足球技术和战术是不可人为分割开来练习的,尤其强调技战术“运用能力”的训练培养。此外,“同场对抗性”强调足球训练由始至终都要在一定强度的身体干扰与身体对抗条件下开展。

构建中国的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还需要借鉴、吸收欧洲足球发达国家先进的训练理念。如“从实战出发”一样,被中国足球界经常提到的还有“比赛是训练的导师”这一国外足球训练理念。荷兰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则更具体地阐释为:足球训练的一切依据都来源于比赛,不应脱离比赛框架来学习踢足球,亦如学习驾驶最好的方式就是上路开车[14]。

综上所述,提出基于“比赛情境”的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不脱离足球比赛框架学习踢足球,不能简单肤浅地理解为“设置教学比赛或以赛代练”;“足球比赛框架”要求训练内容与组织形式的设置、训练流程与环节的设计、训练指导方法的选用、训练评价与反馈方案的制定,都应该具备或符合现代足球比赛的框架要素。将足球比赛的这些框架要素构建为特定的足球比赛实战情境,将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正规足球比赛微型化、片段化为一些能够代表足球比赛规律性的“比赛情境”。不脱离比赛框架学习踢足球,即在这些足球“比赛情境”中实施足球训练。

2.3.2 基于比赛情境的青少年足球训练内容

将能够代表比赛规律性的“比赛情境”片段从正规的高水平足球比赛(如世界杯足球赛、欧洲杯足球赛)中一帧帧地截取出来,这些微型的、简单化的足球“比赛情境”片段就是在足球训练中学习的内容与载体。足球比赛中典型的技战术行动即训练内容,比赛情境框架即训练形式(训练内容的呈现形式)。

识别并选取“比赛情境”的逻辑思路。以足球在足球比赛中的运行为核心,参照足球比赛“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来选取足球比赛中出现频率较高、能够体现足球比赛攻防原则、共性的足球“比赛情境”片段。典型的足球行动即训练内容。纷繁复杂的足球“比赛情境”,从时间维度可分为进攻时刻情境、攻守转换时刻情境和防守时刻情境;从空间维度可分为纵向划分的比赛情境局面(前场、中场、后场)和横向划分的比赛情境局面(中路、边路)。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梳理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比赛情境(见图1)。根据所选取的足球“比赛情境”片段,来设置青少年足球训练的内容和形式的框架。

图1 “时间+空间”维度下足球“比赛情境”

另外,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所体现出的竞技能力差异,在基于“比赛情境”的训练内容、训练形式设置上,要体现出“个人—团队局部—全队整体”这样一种逻辑顺序。依据这些典型的比赛情境,改变某些训练内容和形式的框架元素,形成不同形式但是主题相同的训练内容。在这些训练内容和组织形式框架中,需要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面对、识别特定的典型的比赛情境,并依据特定情境下的原则付诸一定的足球行动来解决应对这种典型的比赛情境局面,即成功完成特定的攻守任务。

以“4V4”为代表的小场地足球比赛及其变化形式是青少年足球训练的最佳组织形式。“4V4”源于荷兰足球青训专家在分析巴西街头足球后,将街头足球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和形式融合进青少年足球的训练而形成的。以“4V4”的比赛形式来组织青少年日常的足球训练工作,是因为这是“最小的真正的比赛”[16],它包含了足球训练和正式足球比赛中的所有要素,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4V4”比赛可以创造出真正的足球比赛中所应出现的各种比赛情境局面,能帮助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灵活解决问题。同时,“4V4”比赛中可进行相互对照的比赛情境非常多,每名运动员都要实际应对,并学会解决大量规律性的比赛情境局面。

教练员可以在训练过程中借助“4V4”比赛及其变化形式使训练聚焦于某一特定典型的足球“比赛情境”局面,为运动员的能力发展提供框架,真正体现“4V4”比赛的价值。此外,与正规的11 人制足球比赛相比,“4V4”比赛中运动员均有大量的触球机会,较为容易全身心参与到足球比赛中,足球行动投入程度高,从而实现不断地频繁进行大量的重复性足球行动练习。

2.3.3 基于比赛情境的青少年足球训练流程

以足球“比赛情境”的体验为初始,最终再回到足球比赛实战中。基于比赛情境的青少年足球训练流程:①对某个特定“比赛情境”的初始体验,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②针对练习行动中所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思维意识方面和技术运用方面的纠正和强化;③再回到该“比赛情境”中进行巩固;④在保证该比赛情境不“质变”的情况下,改变该“比赛情境”中的某个或某几个比赛元素(如本方队员人数、对方队员人数、节奏变换要求、对抗强度等),变换练习形式,进一步强化;⑤最终回到比赛中进行运用,用实践来检验训练效果。(见图2)

图2 基于比赛情境的青少年足球训练流程

2.3.4 基于比赛情境的青少年足球训练指导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强调运动员训练的能动性方面,较传统的灌输式传授方法更符合现代足球比赛对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要求。但是,需要区分训练流程中的不同环节,选择适宜的训练方法指导训练,这样才能在某些训练环节和训练形式上有利于激发运动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7]。因此,应该对青少年足球训练流程中的不同环节,采取不同针对性的训练指导方法:①“比赛情境”的初始体验:探究法;②针对体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纠正:纠错+示范讲解;③再次回到该“比赛情境”中进行巩固强化:重复练习法;④改变该“比赛情境”中的元素:变换练习法;⑤最终回到比赛中进行检验:比赛法。

比如,在结构稳定的基本概念、技战术规则等知识结构良好的环节,运动员无须主动构建,教练员可采用传授、针对性纠错方法;而对于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以相互联系的知识为基础,而且相互间的关系复杂,在该环节采用极具建构色彩的探究法更合适,有利于运动员创造性的发挥。

2.3.5 基于比赛情境的青少年足球训练评价与反馈

不仅从“教练员—运动员”这个向度评价运动员对于教练员发出训练指令与标准的执行情况,还要通过“运动员—教练员”这个向度向教练员反馈运动员自身的运动体验。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训练评价,不但要对技战术运用的规范程度进行评价,还要对特定比赛情境下的攻守职责的识别以及决策、行动的执行力进行评价,并重视特定比赛情境下技战术运用的合理性、威胁性、创造性及成功率的反馈与交流。

3 结论与建议

3.1 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训练实践中凸显出的共性问题有“从实战出发”训练理念的缺失、训练内容的设置不符合比赛实战的需要、训练流程的设计未以比赛实战中问题意识为导向、单一的灌输式训练指导方法、教练员对运动员单向的训练评价。

3.2 现有的训练模式无法满足整体提升足球后备人才竞技能力的需要,迫切需要创新构建基于比赛情境的青少年足球训练模式。

3.3 从5 个维度思考如何基于“比赛情境”来创新构建青少年足球训练模式。依据项群训练理论、现代足球比赛特征、荷兰足球青训理念的指导,创新基于比赛情境的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参照足球在足球比赛时空维度,选取典型的足球“比赛情境”,据此设置基于比赛情境的青少年足球训练内容,但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员在训练内容设置上要体现出“个人—团队局部—全队整体”递进逻辑顺序。“4V4”是在小场地上开展的真正足球比赛,是一种最佳的组织形式;基于比赛情境来设计“从比赛情境的初始体验为起点,最终再回到足球比赛实战中”的训练流程,凸显比赛问题意识导向;根据足球训练流程中各个不同环节,基于比赛情境采取不同的针对性训练指导方法;基于比赛情境来设计构建青少年足球训练双向评价与反馈方案,重视特定比赛情境下技战术运用的合理性、威胁性、创造性及成功率的反馈与交流。

猜你喜欢
足球比赛教练员足球
教练员领导行为对运动员运动投入的影响研究——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中介效应
重庆市击剑教练员从业满意度调查分析
记一次足球比赛
精彩的足球比赛
合肥市击剑青少年后备人才教练员现状分析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足球比赛“排兵”里的布阵
足球比赛里的“排兵布阵”(七)
认识足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