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一凡
对概念教学,年轻教师常常因为对教材解读不到位、处理不细致,教学中浅尝辄止,造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囫囵吞枣。这次笔者有幸观摩了朱希萍老师上的“路程、时间、速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3页)一课,认识到好的教学设计应该触及思想的内核和数学学科的本质,对难点的有效突破。笔者从对教材解读和处理的角度,体会朱老师怎样把教材读“厚”。
教材从简单的两个问题引出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概念并揭示三者之间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只有一页纸。
“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模型建构中最大的困难是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因为“速度”这个概念对学生而言比較抽象。因此朱老师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放在了“速度”概念的理解上,在教材处理上把这一块“加重加厚”,以“速度初印象—比较速度—定义速度—联系生活、感受速度—应用所学、计算速度”为架构展开教学。郑毓信教授说:“善于比较,是一个优秀教师的三大基本功之一。”朱老师通过三次比较,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体验速度的概念。
一、第一次比较——你觉得谁快
(多媒体出示)
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6分钟。小刚从家到学校用了8分钟。你觉得谁快?
生:小明快,小明只用了6分钟,小刚用了8分钟。
生:那不一定,小刚快也是有可能的。
生:无法比较,因为他们走的路程这个信息没有。
师:看来光知道他们所用的时间还不够,那还需要知道什么?(路程)
(多媒体出示)
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米,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6分钟。
小刚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米,小刚从家到学校用了8分钟。
要求:先想象小明家、小刚家到学校的路程,分别在括号内填一填,再比较快慢。
在学生独立解答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集中呈现。
①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200)米,小刚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200)米。6分钟<8分钟,小明快。
②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480)米,小刚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640)米。小明每分钟走了480÷6=80米,小刚每分钟走了640÷8=80米。80=80,一样快。
③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480)米,小刚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480)米。小明每分钟走了480÷6=80米,小刚每分钟走了480÷8=60米。80>60,小明快。
④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20)米,小刚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240)米。小明每分钟走了120÷6=20米,小刚每分钟走了240÷8=30米 ,20<30,小刚快。
……
师:能看懂吗?同桌互相说说他们是怎么比较的。
生:路程相同时,可以直接比时间。
生:路程相同时,也可以比每分钟谁多就谁快。
生:路程相同时,时间短的快;时间相同谁的路程多就快;路程、时间都不等时,比每分钟谁快就谁快。
生: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比每分钟谁多就谁快。
生:不管路程是否相同,只要比1分钟谁快就行。
……
师:刚才我们能比较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当路程、时间不同时,我们比的是每分钟行的路程——我们称为“速度”。
朱老师让学生“比较小刚、小明谁快”,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根据原有生活经验,引发认知冲突,然后经历自主猜想与举例的过程。教师有效运用学生的生成,让学生在比较中“悟”出“想知道谁走得快,不能只看时间长短,而要看单位时间内的路程”,从而有效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
二、第二次比较——刘翔和蜗牛的速度一样吗
出示图片:
①刘翔5秒跑45米,平均每秒跑几米?
②猎豹2分钟跑4800米,平均每分跑几米?
③蜗牛爬36米要4小时,平均每小时爬几米?
先列式解决:①45÷5=9(米)
②4800÷2=2400(米)
③36÷4=9(米)
师:观察这几个算式,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刘翔和蜗牛一样快?肯定是不对的。
生:时间单位不一样,它们分别是每秒、每分和每小时。
生:刘翔和蜗牛的速度不一样。
师:为什么不一样?
生:因为一个是秒,一个是时。刘翔是每秒9米,蜗牛是每小时9米。
(教师板书示范:9米/秒,9米/时)
师:像这样的单位叫作复合单位,读作9米每秒,9米每时。猎豹的速度是2400米/分。
(规范速度单位的书写,将之前的板书和课件上的全部速度单位补充完整)
师:学到这,你对速度有什么了解吗?
师:速度就是每时、每分、每秒……单位时间行的路程。
师:你知道9米/秒有多快吗?
生:1秒从教室这头看到教室那头。
(学生实际感受)
师:那2400米/分呢?能将它换算成每秒的速度吗?
生:40米/秒。
生:1秒要看4次多的教室这头到那头。
(学生实际感受)
速度单位表示法是本课的又一难点。朱老师这里采用二次比较,通过刘翔的速度和蜗牛的速度的强烈对比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理解速度是单位时间行的路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复合单位的必要性。
三、第三次比较——它们可能表示什么交通工具的速度
出示3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各有可能表示什么交通工具?
第①种:200千米/时;第②种:120米/分;第③种:200米/秒。
生:第①种是火车。
师:是的,这是我们新型动车“和谐号”。
师:第②种和第③种,我们可以将它们进行单位换算,换算成每小时的速度。
生:第②种:120米/分→7.2千米/时;第③种:200米/秒→720千米/时。
师:现在你知道是什么交通工具吗?
生:第②种是汽车。
师:第②种应该是自行车。
生:第③种是飞机。
师:你还知道什么的速度?
教师补充速度信息:成人步行:4千米/时;摩托车:20千米/时;声音:340米/秒。
师:比声音还要快的是光,光的速度是30万千米/秒,所以我们平常打雷的时候都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学生对速度的意义基本理解之后,朱老师又进行了第三次比较,3个速度有可能会是哪种交通工具呢?学生加深了对速度现实意义的感受,明白了比较时要进行单位换算,统一时间单位。
四、寻找共同点,促进概念内化
为了掌握概念,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将知识的“点”穿成“线”,“线”连成“片”,进而织成网。
出示下表:
火车车速调查表
师:请大家先完成表格信息。(学生尝试)
师:你是怎么求的?
生:速度×时间=路程,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
师:是的,根据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由一个“速度×时间=路程”推出“路程÷时间=速度”和“路程÷速度=时间”。
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我们以前学的哪个知识相像?
生:单价×数量=总价。
生:长×宽=面积。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乘一个东西,等于另一个东西。
师:单价和速度有什么相同?
师生一起总结:单价和速度都是1份数量,时间和数量都是份数,路程和总价都是总数。
师:所以这就是“1份数量×份数=总数”。推出“总数÷份数=1份数量”和“总数÷1份数量=份数”。
朱老师在完成“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的教学后,问:“这个知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知识相似?”引发学生对类似知识比如“单价、数量、总价”等的回忆,归结为“1份数量×份数=总数”的数学模型,直达知识的根源。
把一页薄薄的纸读厚需要教师扎实的基本功,教师必须要读懂基本知识后面所隐藏的数学思想方法、知识背景和发展脉络,在达到显性目标的同时更要关注“隐性目标”的达成,使凝练的知识变得丰厚,由“薄”读到“厚”。这是一個从知识静态走向教育动态的过程。
(浙江省杭州安吉路良渚实验学校 3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