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以“生态学”蕴含的德育因素为例

2020-06-15 06:47:38程锦秀
宿州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生态学专业课程成人

程锦秀

宿州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使命,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思政教育既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其灌输性的本质属性,又要挖掘各类专业课程和其他教育环节中蕴含的隐性育人资源,最终形成育人合力[1]。单纯或过度依赖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背景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课程思政应运而生。课程思政基本涵义是指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及思政教育双重功能[2]。课程思政不是新增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三全育人”理念下教育教学思想的革命。目前全国高校已掀起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的热潮,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及在不同类型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探讨与实践,有效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互补结合,效果良好[3-6]。

高校成人高等教育作为终身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校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规模近600万,仅次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规模。成人高等教育同样面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存在结构复杂,管理上与全日制大学生有较大区别,思政教育形式单一,缺少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补充,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不佳。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尤为重要。目前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在部分高校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亟待加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着手,更新教学理念、合理设计课程目标和内容、创新课堂教学策略及课程评价体系。其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笔者以“生态学”专业课程教学为例,初步探讨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以期促进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1 生态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既古老又年轻,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生态学的学理起源于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时代,是古人长期的农牧渔猎过程中积累的生产及生活知识的总结与提炼。1866年德国学者赫克尔(E.H.Haeckel)提出生态学一词,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伴随着社会经济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人口、粮食、资源和污染等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也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解决这些重大问题的过程中,生态学自身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与数学、物理、化学、系统分析或系统工程等自然科学交叉,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与野生资源保护利用、农业、林业、畜牧、湿地、海洋等领域结合形成了一大批应用学科;甚至与社会学、经济学、城市学相结合,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接的真正桥梁之一。生态学已成为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学科,“科学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生态文明”等理念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论与技术,均以生态学基本理论为核心支撑。生态学内容丰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既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涉及到城市、社会的高效组织和管理,每个层面均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因此,在生态学授课中实施课程思政,做到价值引领和传授知识相融合、相促进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和教学优势,对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2 生态学专业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

课程思政设计的关键和核心在于发掘思政教育元素,找准契合点, “基因式”融入专业课程,切实做到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7]。在“生态学”课程思政实践中,必须立足生态学教学涉及的具体专业内容,突出价值引领,有意识引申到某一自然或社会问题。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课程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达到学生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效果。

2.1 课程思政总体目标的设置

成人高等教育“生态学”课程思政总体目标设置为: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及基本应用,了解人口、粮食、资源和污染等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引导学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伟大情怀;培育敬业、专注、严谨、创新的科学思维和不懈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培育科学发展观、文明价值观和环保意识。培养政治素质合格、专业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

生态学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适于融入育人因素的知识点不胜枚举。譬如在讲述生态学学习的意义的时候,可以引申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九大又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学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学科,大学生在了解生态学学习的意义的同时,应该培育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实现个人的自身价值。再譬如,在讲述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时候,从生态系统角度可以引申到自然资源利用和废弃物排放都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必须严格控制在不影响生态系统稳定的限度内,否则可能会导致环境衰退甚至崩溃。从生态系统服务角度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理解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资源,更是经济财富,真正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精辟论述。生态学课程思政育人教育切入点还有很多,限于篇幅,本文仅列举了群落生态学部分专业内容和思政教育结合教学案例见表1。

表1 群落“生态学”课程思政案例

生态学课程思政毕竟不同于专门的思政课,首先必须保证专业课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切忌引入过于生硬甚至将专业课上成思政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生态学课程自身运行规律,紧密结合生态学专业课程授课的具体内容,发掘并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政教育元素,要见微知著、春风化雨,切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8]。上好生态学课程思政,实现生态学课程传授知识和思政教育双重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课程思政育人教育切入点的数量要适宜,内容要精炼,不能影响专业知识点的教学节奏;二是思政教育引入要自然,注重溶盐于汤、入深入细,内容不仅要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而且还要有助于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三是教学方法上要以课程讲义、多媒体课件等为载体,依托专业内容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加强师生互动,在进行显性的专业教育的同时,发掘与专业知识相联系的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课程思政评价与反馈

在生态学教学中,对课程目标实现的评价既要体现专业课程考核的内容又要体现德育考核内容。专业理论和技能的评价以定量终结性评价为主,育人效果的评价以定性形成性评价为主,最终通过教学评价和学生反馈获得的信息激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推进传授知识和思政教育双重目标的实现落到实处。一是科学设置目标评价导向,在保证专业理论和技能学习系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应体现育人评价元素,促进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二是注重过程评价,通过学生信息员反馈,学校及系部管理人员、教学督导和教师听课评课制度,重点把握思政内容与课程知识点融合的实效性[9]。三是通过课程报告或编制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生态学课程思政学习的体会,获得学生的反馈评价,重点考察学生的认可度。从近几年在“生态学”授课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情况来看,课程目标评价和过程评价反应良好,一致认为生态学课程思政能够做到价值引领和传授知识相融合,对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专业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 结 语

专业课程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是“传道、授业”的主阵地。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理念下教学思想的革命,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载体和抓手。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较大的特点,在切实发挥思政专业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尤为重要。生态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是开展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近年来在 “生态学”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中,通过凝练课程思政育人教育切入点,发掘并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政教育元素,加强师生互动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切实做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相统一。

猜你喜欢
生态学专业课程成人
成人不自在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
辽西地区油松造林的生态学探讨
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和谐警民关系对策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27期)2016-12-08 22:20:00
生态化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模式设计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