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园 冯彩红
突发性耳聋是近年来耳鼻咽喉科的多发疾病,症状表现为:72 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HL。突发的听力下降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由于一时无法接受突如其来的生理改变,且绝大部分患者对此病认识不足,容易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1,2],进而影响到治疗与恢复。因此专项护理干预在临床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3]。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患者共180例,选自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耳鼻咽喉科住院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入组标准:72 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HL。排除标准:确诊突发性耳聋首先需要排除脑卒中、鼻咽癌、听神经瘤、梅尼埃病、各种类型的中耳炎、病毒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耳带状疱疹等)。180例患者中,男95例,女85例;年龄24~87岁,平均年龄(43.4±9.5)岁;左耳103例,右耳共81例,双耳4例。根据住院单号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2组患者性别比、年龄、病程及听力下降情况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予血常规、尿常规检查,予纯音听阈、声导抗测听检查,0.9% 氯化钠(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 500 ml+ 长春西汀(郑州羚锐制药有限公司)30 mg、0.9% 氯化钠 100 ml+ 盐酸罂粟碱(山东北大高科华泰制药有限公司)30 mg,0.9% 氯化钠250 ml+银杏叶提取物(北京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250 mg静脉滴入,以扩血管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以 14 d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进行正常诊治,以听力完全恢复作为出院指征。记录住院时间。若一直未完全恢复,则在治疗满21 d后出院。在入院时和出院时均进行纯音测听测试,检查听力恢复情况。同时在出院时,请患者填写护理满意度量表,以评估患者主观满意程度。
1.3 护理方式
1.3.1 对照组患者予以基础护理方式:患者在入院后接受基本健康教育、药物和饮食指导等措施。
1.3.2 观察组患者予以专项护理方式:①建立专项护理团队,科室与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密切的联系,为护理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心理疏导、自我减压方面的培训,使护士能够帮助患者摆脱思想压力,从而心情愉悦地接受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充分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性格爱好,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减压方法,并且随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若患者存在不良情绪,需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控制情绪。对于患者关于疾病知识和治疗方案的疑惑应及时给予耐心细致地解答,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②护理人员对患者所在病房进行环境改善(张贴温馨的宣传画、增加多媒体设施等),定期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健康教育宣讲,并将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资料放在易取处,给予患者饮食指导并关注患者每餐的饮食搭配情况。③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按摩、放松。按摩的程序:每日要求患者以两手拇指轻轻按压两耳孔处,手指放在枕部,拇指末节作一按一松及旋转揉捏等动作,每次坚持10 min,然后以食指揉捏听宫、听会穴,各操作3 min。以拇指对准耳后翳风穴,揉捏3 min。每天早中晚各1次。放松训练的程序:安静地仰卧于病床上,双目轻闭,自然放松;按照:慢而深的吸气--自然舒适屏气(约2 min)--舒畅自然的深呼气交替进行,同时配合自我暗示,使情绪进入安静状态。训练时间每日3次,早中晚各1次,每次持续10~20 min。④护理人员组织疾病疗效明显的患者与其他患者进行经验交流,利用现身说法提高患者们战胜疾病的信心,提升自信心。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的恢复疗程、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通过“患者满意度量表”进行评分,评分越高患者满意度越好。
1.5 疗效判定 听力恢复程度分级标准为:(1)痊愈:受损频率听力恢复至正常水平,或达到此次患病前水平,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提高>30 dB。(2)显效: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提高26~30 dB。(3)有效: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提高15~25 dB。(4)无效: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提高<15 dB。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Statistics 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2组得到的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t-test,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个指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取α=0.05。t-test之前进行Levene方差齐性检验,如果不齐则通过转化为对数等方式符合方差齐性假设。所有图示使用GraphPrism 6.0软件生成。
2.1 听力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患者经过专项护理方式后,观察组有效人数79例,无效人数11例。对照组有效人数67例,无效人数23例。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2)。见表1。
表1 2组听力治疗效果比较 n=90,例
2.2 恢复疗程 观察组患者恢复疗程为(14.92±0.90)d,显著小于对照组(17.59±0.8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1)。见表2。
组别x±st,dfP值对照组17.59±0.832t=2.1820.0371观察组14.92±0.896df=30
2.3 患者满意度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为(89.97±1.34)分,对照组为(82.63±1.20)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3)。见表3。
表3 患者满意度比较 n=16,分,
突发性耳聋为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聋,至今病因尚不明确[3]。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病毒感染和血管疾病是引起本病的常见原因。其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导致内耳循环障碍(如内耳血管痉挛、血管水肿或形成血栓),内耳缺血、缺氧引起听力下降。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很多患者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等使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突发性耳聋发病率明显升高[4-6]。由于突发性耳聋的主要特征为瞬间突然发病,且多数人发病前有情绪波动史或处于心理压抑状态,面对突如其来的发病,患者往往措手不及,常表现为紧张、恐惧、焦虑、烦躁、绝望等[7]。针对患者的表现,责任护士在进行常规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应及时对患者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和有效的心理疏导,缓解其心理压力,使患者尽快恢复身心健康[8]。
突发性耳聋患者多伴有以下心理问题,如:(1)烦躁、焦虑、抑郁:不明原因的听力下降导致患者与外界沟通不畅,对疾病的不了解更加重了其焦虑的心理。另外住院后需要做各种检查,其可能会担心费用能否负担,听力能否恢复等等,这些顾虑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表现为烦躁、焦虑、抑郁等状况。尤其是60岁以上患者,由于内分泌功能紊乱,另外子女们多因工作忙不能陪伴,发病后易引起忧郁情绪[9]。(2)恐惧、逃避:18岁以下的少年或青年患者经历较少,对疾病的耐受力不足,更易产生恐惧、逃避、惊慌失措等不良心理[10]。(3)多疑:一些患者治疗2~3 d后未见明显好转,加之对疾病不了解,从而对于医生的治疗方案表示怀疑[11],不愿意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4)自闭、自卑:患者由于听力差,不能正常与人交流,担心以后的工作生活会受影响,可能会产生自闭、自卑等心理,表现为淡漠,不想与人交流[12]。上述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突发性耳聋患者疾病的治疗和转归,因此需要给予患者专项护理干预,排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恢复患者的听力[13]。
患者由于听力下降导致在思想、情绪、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不能适应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常出现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14]。护理人员要及时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随时掌握其心理变化情况,根据其不同的职业、文化背景和心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导[15]。积极维护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2]。
心理护理可以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能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同时还能帮助患者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16],积极的面对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治疗,通过护理方面的心理疏导[17]、健康教育、临床咨询,可以改善不良情绪,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微循环,提高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恢复效果。
住院期间周到的服务,专业的健康指导对患者疾病的转归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细致且通俗易懂的出院指导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患者住院期间责任护士能够经常看护患者,并且给予及时的健康指导,但出院后生活中有许多方面应该注意,因此,出院前责任护士应告知患者以下注意事项:如,尽量避免在噪音较大的场所久留,接听电话时间不要过长,加强防护措施。不长时间佩戴耳机,注意保护双耳听力不受损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保证良好的心态。饮食宜清淡,忌烟酒及辛辣刺激食物,同时应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系统疾病,定期复查。对于药物治疗未痊愈的患者,可佩戴合适的助听器,进行正常的生活[2]。并且应告知患者过度紧张、疲劳、悲伤等原因易诱发突发性耳聋,嘱咐患者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诱因诱发作用[4]。
据相关文献记载,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减弱负面情绪对患者疾病的影响,帮助患者调整好身心状态,对于疾病的康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6],也会使护理质量进一步提升[7]。现阶段我国已经在临床上大范围推广,这种护理方式主要具备以下几种优势:首先,能够使护理人员职业技能进一步掌握,在对患者病情进行全方位评估后,采取分组管理方式,每个小组负责相应的部分,使护理工作更加细化,责任明确,使护理工作专业性提升[8]。其次,护理人员能够掌握较专业的心理知识,从而为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给予患者更多人文关怀[9],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和整体护理质量。再次,患者复健率有提升,也使护士的职业获得感更高,增强责任感。本次研究证明,经过一个周期的专项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护理效果、患者满意度、患者复健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证明这种护理干预在突发性耳聋的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