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琴
摘 要作文教学应该是人们表情达意、书面交际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有着最真实、朴素的人的思想和情感。更重要的是它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与高尚的人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作文中“儿童精神”缺失的现象却屡见不鲜。针对作文教学的种种现状,要把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让课堂从“师本”回归“生本”,让“习作”变为“喜作”。
关键词现状观察;体贴童心;回归生本;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0-0171-01
朱自清先生曾说:“写作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
一、现状观察:难扣善作之门
观察一:作文指导课上,师生共同围绕“爱”这个中心词语,想出了很多词语,老师一一写在了黑板上。因为这些词语与本次作文内容相关,可供学生写作时选择运用。临到学生写时,教师还不忘找来范文朗读。
观察二:作文点评课上,教师一一罗列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划出重点,讲解方法,恨不得把出现的写作问题在一堂课上全都解决。一堂课,老师成了修改者,学生成了听众。结果呢?学生咬破笔杆也找不出问题所在,或者只能找出错字别字。问题照旧,教师直呼累。
观察三:作文修改课上,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拿出《同步作文》《小学生作文选》《优秀作文选》,抄词语、抄句子的现象不难发现。于是,生硬的毫无感情的作文一篇篇摆上老师的案头。
作文,真的成了一道孩子跨不过的门槛。怎样才能推开这扇学生的大门?很多老师动了不少心思,化花了不少力气,可收效甚微。学生一见作文,依旧“谈虎色变”。在他们的眼里,完成作文,就是完成一件最痛苦的作业罢了。
二、思考:读写感悟,发现本真
新课改以来,随着“以学促教”“生本课堂”“人文素养”等理念逐渐被认同和接受,课堂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细细想来,作文课堂就是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做;就是把课堂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大量读写、感悟,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的本真。
三、实践:有效整合,善学喜作
策略一:引发兴趣,体贴童心
(一)写自己熟悉的人,说自己最真的话
儿童是快乐的小天使,是想象的小天使。要让他们把心里想说的话表达出来,敢说乐说,不去约束按怎样的模式写,一定要写什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经历、认识、体验,挑选自己最熟悉又喜欢的事写出来。因为事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人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所以,只要把自己最熟悉的事或人写出来,且可以像聊天一样写出来,是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的。
(二)创设想像情境,鼓励自主表达
(1)想象作文。孩子身上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那就是想象的翅膀。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呢?首先基础在生活积累。其次,想象要合理。合理,就是要有现实生活的依据,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尽管想象奇特,但读起来仍要让人觉得可信,而并不是天马行空,胡思乱想。再者,想象要丰富。孩子的思想世界是色彩斑斓的,要鼓励学生真正自由地张开想象的翅膀,摆脱实际生活的束缚,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虚构奇特的生活情景。
(2)改写、续写。学了课文之后,对课文进行改写和续写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唤起学生对课文的独特感受。
策略二:唤醒能量,互改互进
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阅历不同,对作文的评析也不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师所用。无论是品味优秀作文,还是分析作文的得失,或者是推敲有疑义的词句,教师都可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分级批改。教师引导分两次改:第一遍,带着挑刺的目光批改同学的作文,先从错别字、格式等方面挑刺,再从语句通顺、审题组材、结构布局等方面挑刺。第二遍,带着欣赏的目光批改同学的作文,把一些好词佳句划出来,值得学习的地方写写自己的赞赏。同桌互改。鼓励学生同桌或者邻桌互改,通过先阅读,再询问、征求意见,随时在习作过程中切磋研究,不时提高批改质量。老师巡回指导,进行点拨,适时掌握情况,及时解疑释惑。小组互改。组内批改是集体批改的一种方式,它能有效发挥群体优化作用。在组内互改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进行知识互补,性格互补,能力互补。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通过集体讨论,组内轮流执笔、集体品鉴的方式,提高批改质量。集体批改。在集体点评时,人人都是“小老师”,老师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学生自己品出味道来,看出得失来。
總之,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加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不断激发兴趣,理解,思考。一旦学生成了“善学者”,课堂就从“师本”回归“生本”,“习作”就变成了“喜作”。
参考文献:
[1]周一贯.儿童作文[M].宁波教育出版社,2005.
[2]钟志婷.谈作文训练的教育言论.语文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