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背景下《道德经》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2020-06-12 09:30范雪峰
人文天下 2020年9期
关键词:道德经班委万物

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与桥梁,而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的好与坏,将直接关系到今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因此,高校作为培养和教育大学生的主要场所,在班级管理中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道德经》是我国古人哲学智慧的浓缩,亦是前人千百年来总结的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的精华。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如果能将《道德经》中的精髓应用于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道德经》与高校班级管理的关系

《道德经》为我国著名哲学家老子所著,分为上篇《德经》和下篇《道经》。文章以“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名著之一,《道德经》对传统的哲学、科学、政治和宗教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道德经》亦被多国翻译成外文进行发布和学习。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好好学习、遵守校规校纪,更重要的是,通过班主任的引导使学生收获为人处世的道理。因此,班级管理工作与老子的治国、用兵、修身、养生之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而《道德经》中的诸多哲学观点也能为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

二、《道德经》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高校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践行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荟萃,如果能将其中的精髓应用于高校的班级管理,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对《道德经》的学习和认知,也有助于学生在理解老子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更好地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进而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文化自信。

(二)使高效班级管理工作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班级管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而大学生群体总体表现出思想独立、想法多样、情绪波动大等特点,这便对大学生的班级管理工作增添了更大的难度。如果不能选择恰当合理的管理方式,就很难使班级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道德经》是一部集“治国、齐家、修身、为学”于一体的哲学巨作,里面的很多观点和思想都可以为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进而使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可以有理可依、有据可循,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阶段,多数学生尚未形成系统的人生观、价值观,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今后发展进步的重要导向,如果能帮助大学生树立系统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管对于他们今后工作的提升,还是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言,都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道德经》包含朴素的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和做人做事的基本方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如果能够恰当地将《道德经》中的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融入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不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系统而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道德经》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一)以道立论,以德为本

在五千余字的《道德经》中,“道”字共出现了69次,可见“道”在该书中的重要地位。书中之“道”既指万物之源,又指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规律及法则,同时也包含了“天之道”和“圣人之道”的“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理念。在此,我们仅以“天之道”和“圣人之道”的内涵,分析《道德经》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提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的“天”亦指自然规律,意思是说:自然的规律是不伤害世间万物且有利于它们,使万物都能从中得到好处;而圣人的行为准则是,以奉献为目的不求索取,追求自己的利益时不损害他人利益,有所作为但不与人争夺。这两条准则也同样适用于高校的班级管理。对于班主任而言,每个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及班风班貌各不相同,班级管理工作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规律,根据其心理特点和班级风貌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凡事不能生硬地传达学校的规章制度,而应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通过讲道理和具体案例的形式,深入解析校规校纪设立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学生着想。当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和班主任是为他们好时,自然就会主动遵守校规校纪。

对于学生而言,应让学生明白并遵循“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法则。首先,在班级的专业学习、日常生活及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中,要引导学生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不能影响其他同学或班级利益,否则得不偿失。其次,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不应以求得回报为目的,应该发自内心地去帮助同学,否则或许会因得不到回报而失落,也或许会因带有某种功利心而影响帮助的本质。再次,圣人之道中的“为而不争”并非倡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不积极进取,而是指不要刻意为了私利去争夺什么,否则即使得到也将失去原本美好的本质。因此,这里的“为而不争”在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可以理解为引导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上进,有所作为。但在此过程中,不要抱着必胜之心,凡事尽力便可无怨无悔。

《道德经》中的“道”被理解为生成万物,“德”有养育万物之意,两者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因此,在高校的班级管理中,首先要以班级的发展规律之“道”为前提,以学生的仁德、美德作为同学之间交流的根本准则,做到以道立论、以德为本。

(二)上善若水,谦让内敛

《道德经》第八章中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的“善”既指善良的人,亦指品德高尚之人。品德高尚之人的处事原则就像水一样,即使处于被大部分人所厌恶的低洼之地,非但不抱怨,反而能够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正因为水常居低洼之地,将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所以才能心思深邃而沉静,才能以自己的善良和谦让结交善良人士。

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也要遵循“上善若水,谦让内敛”的法則。首先,做人要有善心。只有心存善念,才会积极主动为班级同学服务,做有利于班级和他人的事情。“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每个人生来都是善良的,只是这份善良需要老师不断引导、鼓励和强化。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要将这份“善心”融入到班级活动的各个细节,使根植于学生心底的“善”最大限度地被激发,使每个学生都能以“上善之人”为目标。其次,做人要谦卑。班委应该以身作则,不能以“领导”自居,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感觉,否则将会引起同学的反感,增加班级管理工作的难度。其他同学亦是如此,即使再优秀的人,不懂谦卑也会让人反感。正因为乐于助人而又谦让不争,在此过程中积累了诸多的人气和品德,最终反能不争而胜。

(三)守中致和,其乐融融

“和”思想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所追求的重要思想境界。《道德经》中也多处提到了“中和”思想,如第四十二章提到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指万物中有阴亦有阳,这种阴与阳既指物体与物体之间,也指物体本身之中包含阴与阳。不管是至阴还至阳,都会导致万物内部处于紧张或分裂的局面,因此,只有阴阳二气互相交换、互相融合,才能达到某种平衡、和谐的状态,这便是“冲气以为和”。除此之外,“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第三十二章)、“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第五十五章)等也都提到了“中和”思想,可见其在《道德经》中的重要性。

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也离不开“中和”思想的指导。班级管理中的“和”,首先是指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和睦。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不能对学生过于严厉,而应该严爱并用,让学生意识到班主任是真正为学生着想、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只有消除了学生对班主任的敌对心理,使班主任和学生和睦相处,学生才会真心配合班级的各项活动。

其次是班级干部与班级学生之间的和谐。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班委,有权力也有责任,很多班委在尽职尽责地行使权力时,或许会因态度或方式不当而影响了与其他同学的关系,致使有些班委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僵硬。对于这种情况,要引导班委在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时注意方式方法,选择同学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处理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各项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有助于班委和学生之间的和睦。

再次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气。班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个人喜好等。这个复杂的综合体要想得到长久而健康的发展,就需要个体之间互相融合、和谐相处。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注重对“和”思想的引导和渗透,教育学生不要过于追求个人私利,要通过团结互助、互相谦让等方式营造一种和谐的班级氛围。只有自己谦让、帮助别人,才会营造一种更为舒适和气的生活空间,才会在无形中使自己的既得利益得到保障。

在高校班级管理中,通过班主任与学生的和睦相处、班委与学生的和谐相待、同学之间的和气共容,使整个班级达到守中致和、其乐融融的状态,进而使班级管理工作自然而有序。

(四)由內及外,以柔克刚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提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意思是,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要论起攻击、摧毁那些最坚固刚强的东西,水却是最厉害的。水虽然柔弱,但正因为水能利万物而不争,且谦卑而又坚韧,因此才能到达“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效果。

应用于高校的班级管理中,“柔”不是指柔弱,而可以理解为关心、体贴和爱的智慧。相较于生硬地传达校规校纪,不留情面地处理和惩罚学生而言,通过“关心、体贴和爱”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则显得更加谦和。如果把前者视为强硬的“蛮力”手段,后者则是一种柔和的智慧。用蛮力解决的是表面问题,治标不治本,而用柔和之力则可以征服内心。因此,如果能采取“关心、体贴和爱”等柔和的智慧对班级进行管理,将有助于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并配合学校的规章制度,使班级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

《道德经》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接触《道德经》文化,践行文化自信,同时,以《道德经》为理论依据,也可以为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诸多灵感和启发。但是,对于《道德经》在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也不能全盘照抄,而应取其精华,根据每个班级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灵活应用,真正达到“刚柔相济、攻心为上”的效果。

[责任编辑:祝莉莉]

[项目简介] 本文系2019年度山东省高等教育研究项目“齐鲁文化传承视阈下广告学专业德育教育与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9GDJ040)、2018年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基于‘三创理念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M2018X1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范雪峰,青岛滨海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与品牌建设。

猜你喜欢
道德经班委万物
不贪为赢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例谈如何选拔与培养新生班委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万物构成
换位思考·民主协商·和谐发展
我来添画
道不远人楼难弃
“终极班委”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