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旅融合已然成为综合性产业,旅游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大众旅游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由满足物质享受逐渐倾向注重生活品质,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和对幸福感的追求也更为突出。人们改变了以前“走马观花”式的简单游,更多地走向自然,走进承载传统文化的原始古村、文博场馆等文化场景厚重的场所,透过实物、事迹去深度看民俗、看历史、看文化,追求个性化、特色化的品质旅游。我们要主动适应大众对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的新变化,自觉推动文旅“真融合”“深融合”,真正创新出更多优质文化旅游产品,满足人们对高品质旅游内容的新期待。
一、推动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凡是有吸引力、竞争力的旅游胜地,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一个高品质旅游胜地的打造,必然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将其秀美的自然风光与意蕴深厚的历史人文优势紧密结合,更大限度地提升旅游景点独特的魅力和韵味。泰山作为五岳之首,拥有重叠交横的山势和厚重的形体,劲松巨石,云雾环绕,形成了肃穆与奇秀交织的雄壮景象,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李白登泰山后曾留下诗句:“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泰山以其独特的景致、有容乃大的气魄,将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地质地貌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用其饱满的人文内涵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
近年来,景区以爱护泰山奇绝魅力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沉淀的宝藏为宗旨,牢固树立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指导思想,致力于把泰山建设成国际知名遗产地和旅游目的地。“跳出泰山看泰山,放眼世界看泰山”,持续将泰山的文化、自然、地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加以融合,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二、实现文化高效能的传播
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兴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等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整合,深挖文化内涵,赋予文化更大的传播能量,实现自我价值。把更多的美术馆、纪念馆、艺术馆、博物馆、非遗传习所、古籍展示馆等文化场所纳入旅游新线路,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能被广大群众所共享。促进旅游业向专业、精品、特色和创新方向发展,生产、展示丰富多样的旅游文创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创造更大效益。当前要把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作为重要抓手,整合资源,凝聚全域旅游发展新合力,大力推进“旅游+”相關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全面发展智慧旅游,增强旅游新功能,激发文化旅游新活力,使文旅融合发展新成果惠及更多民众。
三、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一)发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
文化创意能够赋予旅游业最鲜活的元素,要注重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用文化创意打造更多旅游精品,使旅游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在当下的旅游大潮中,游客对具有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独特性场景更有兴趣。山东作为文化旅游大省,自古以来就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我们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创意表达。“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因孔子享誉全球,在中西方文化中地位显著,有“世界三大圣城之一”的美誉。浸润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儒家文化已然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甚至影响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发展的基石。“三孔”作为中国历代纪念孔子的圣地,成为国内外游客争相一睹风采的旅游胜地。
(二)创作艺术精品,拓展旅游空间
展望国内外艺术的发展之路,不论是美术作品,还是歌舞、话剧的创作,其观赏价值早已超出本身的艺术价值。比如方特东方神画,综合了激光多媒体、立体特效、微缩实景、真人秀等高科技设备资源,创意诠释了民间传统艺术,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文化精粹与现代旅游产业完美结合。它立足于各地特色的文化传统宝贵资源,推出多部实景版、老少皆宜的旅游演艺作品,在小剧场播放、演出,吸引游客。有的主题是亲子休闲、寻奇探险、经典传说、浪漫爱情,还有的是童趣盎然、寓教于乐、弘扬华夏文明,也有的是惊险刺激、仙岛探秘,充分满足游客的不同期待。
(三)打造综合运营文化,繁荣城市夜景
近年来,为满足游客需求,山东以“夜游经济”为重点,拉长城市旅游产业链,重点培育夜间观光游憩、文化休闲、演艺体验、特色饮食、购物娱乐等夜游经济业态,通过打造特色夜游产品,实施夜景亮化提升工程,丰富景区商业业态,完善景区饮食、娱乐、住宿等配套服务,使“夜游文化”成为山东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具体打造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以形式创新吸引游客,以内容体验深度打动游客。山东将台儿庄古城与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相结合,打造了台儿庄古城的“根”和“魂”,融“齐鲁豪情”和“江南韵致”为一域,造就出“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韵和“杏花、春雨、江南”的意境。多层次、创造性发展,将台儿庄古城打造成有特点、有卖点、有文化、有记忆点、有唯一性和有稀缺性的极具人文魅力的旅游目的地,使游客享有从单一观光到慢生活、深体验的复合型休闲度假。台儿庄古城的夜景更具特色与魅力,正所谓“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繁荣景象在今日缤纷再现。
二是“游玩全天候、快乐不打烊”,融合灯光艺术、文化特色、建筑景观、商业业态等元素,繁荣城市夜景。济南的历史文化老街区百花洲,位于明湖路南侧,东起解放阁、县西巷、新坊巷,西临府学文庙,南至后宰门街、芙蓉街,北临大明湖、趵突泉等景点。这里是泉城特色标志区,是济南“一环、一湖、一城”的核心部分。乘着夜色尽兴而行,入夜的百花洲灯光旖旎,把老房子的轮廓勾勒得清晰而柔和,与垂柳一起倒映在平静的水中。游人可以在湖边喝茶,可以在四合院内看露天电影,也可以围在一起听街头民谣,还可以一起闲庭信步,来一场惬意的夜游。
(四)保护文化遗产,开发旅游产品
文化遗产这一宝贵财富,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浓缩了时代的记忆,既是文化资源,也是旅游资源。山东是文化遗产大省,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非遗项目以及各类老字号等,我们要努力把“沉睡的资源”转化为旅游发展的资本和优势,引入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旅游项目,目前山东省针对文化遗产主要从两方面着手进行改造。
一是留住乡愁、乡音、乡貌,唤醒田园野趣,彰显文化遗存。走进有“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標本”之称的朱家峪,游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星罗棋布的景点,感受“四面青峰隐隐,溪中碧水悠悠”。朱氏古祠庙、文昌阁古楼、登云石桥,还有古泉、故道、古校、古哨等古文化遗址,历经六百余年风吹雨打,仍较完整地保存在这里,为后世呈现了一本囊括政治、历史、文化、建筑、艺术、自然等科学文化发展研究指导之“书”。这些丰厚的民俗古文化宝藏,能够激发人们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兴趣与好奇,从而进行探索、研究与考证,真正让游客入村“归真、访古、探幽”。
二是发展红色文化,让红色旅游实力圈粉。山东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要推动红色旅游精品工程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相结合,推进济南大峰山省级党性教育基地、枣庄铁道游击队影视城、台儿庄大战遗址、青岛海军纪念馆、刘公岛甲午海战纪念地等红色旅游景区融入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环节,不断丰富红色旅游内容,体现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实现“齐鲁大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让旅游者一饱眼福。
(五)用好、用活文化旅游阵地
大力实施“旅游+”发展战略,催生发展新动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在风景区举办综艺节目、体育休闲大会等活动,使旅游和文化、农业、体育等行业融合发展,创出好风景,带来新思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促进全域旅游新发展,开启山东旅游黄金时代。
(六)加强文旅市场整治
营造良好的文化和旅游市场环境是目前文化和旅游“真融合”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有纪念意义的节假日,文化和旅游部门要更加认真地对交通、住宿、消防设施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强化节假日文旅市场综合监管能力;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重点旅游景区的节假日应急预案,激活假日旅游经济,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旅游活动,促进消费,以常态化、高频率的文旅市场监管检查方式,确保人民群众在旅游的过程当中能够同时获得幸福感和安全感。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旅游出行也不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更为个性化、特色化的高品质旅游产品。文旅融合发展重在大道于行。要让文化和旅游在山东“真融合”“深融合”,多渠道、立体化展现山东文化,通过“旅游引进来”,实现“文化走出去”,孕育新热点,促进旅游消费与文化消费的有机结合。
[责任编辑:祝莉莉]
[作者简介] 刘丽山,山东省文化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