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小说选文的比较分析

2020-06-11 01:37:46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苏教版人教版高中语文

刘 玉 婉 吕 华 亮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

目前,各地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存在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语文版等不同版本,同时部编本也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其中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对它们的对比研究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如曲阜师范大学2011级教育学硕士李娜的论文《人教版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比较》,对两版教材的整体结构、编排方式、单元组织方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继之比较了二者阅读部分选文的整体特色。南京师范大学2014级教育学硕士刘艳霞在其毕业论文《人教版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选文系统比较研究》中,对选文教学系统的编排、篇目、时代分布、空间分布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指出两版教材的教学价值和文献价值。上述研究确实体现了两版教材的特点,然而,一些细部的异同却没有受到学界的关注。综上所述,本文选择这个论题,旨在克服过往研究中存在的大而化之的偏差,尝试从细部的异同体会教材编选者的良苦用心,为此类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角度。

一、“人教版”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小说选文概况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小说选文概况

“人教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编写而成。其编排体系分为四大板块,即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阅读。阅读鉴赏板块包含精读及自读范文,表达交流板块分为口语交际和写作专题,梳理探究板块设置梳理归纳和专题探究,名著阅读板块未有细化,我们所研究的小说选文包含在阅读鉴赏板块中,大致分布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小说选文分布概况[1]

由表1可以看出,首先,“人教版”教材涉猎较广,符合新课程标准时代性和人文性的要求。其次,人教版教材的选文严格遵循文章的体裁特点,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每一单元选取同一类型的文体,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接续性。再次,人教版教材小说选文的教学重点是人物、环境、情节与语言等。例如,必修三中《祝福》《林黛玉进贾府》《老人与海》的选入具有代表性。而在必修五中又选入了《装在套子里的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边城》。从这6篇小说选文可知,在时间跨度上,都是20世纪左右的作品;在作家地域上,《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其余4篇则是我国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小说代表作品;在小说的主题上,选取的中国小说主题是对于社会黑暗的揭露以及对人所处境遇的感慨和无奈。选取的外国小说主题则是对学生进行一种生命教育观的展现。

2.“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小说的选文概况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一个长期争论又十分有价值的课题,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即重视工具性,突出人文性。各教材版本虽有不同但都应体现这个基本属性。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小说选文分为5个模块,每册为一个模块,均有4个专题。专题以话题为序,其中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主线(如表2、表3所示)。

表2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概况[2]140

表3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小说选文概况例举[3]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编写方式以专题的方式展开,每个专题又有具体的划分,使我们能够清晰看到苏教版教材的整体构造,就其编写特色而言,该教材是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比如,由表2可以看出每一个必修专题都是以“人文”开头,继而统领下面各个专题,小说选文也遵循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对文本知识进行探讨,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表3中介绍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小说选文在节选、国别、地域方面的不同,这些选文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人文感受。

二、“人教版”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小说的选文比较

1.两版教材文学作品选文情况及小说选文的占比分析

表4呈现了两版教材文学作品选文数量的比较情况。由表4可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文学作品的选文总量上占据优势,现当代文学选文占比更胜一筹。表5表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小说共有6篇,苏教版的小说共选入9篇,在总的篇幅上苏教版更具优势。但是,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小说选文所占的比重都较少,人教版小说选文占总体选文的6%,苏教版小说选文占总体选文的7%。虽然占比较少,但选文仍遵循了经典选文的原则。

表4 两版教材文学作品选文数量比较[4]

表5 两版教材小说选文比较

由表4、表5可以看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6篇小说选文都是必读选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9篇小说选文中的7篇是必读选文,《说书人》和《边城》为选读选文。而从两个版本教材选取的共同篇目——《祝福》《林黛玉进贾府》《边城》来看,对《边城》这篇小说选文,两版教材的教学要求有所不同:在人教版中该篇小说是必读篇目,在苏教版中是选读篇目;两版教材为其设定的教学目标的侧重也有所不同,人教版教材要求是从三维目标出发,通过学习这篇小说,要求培养学生语言赏析能力,使学生认识作品中“翠翠”“傩送”等人物形象,并在鉴赏湘西的风土人情上学习作品的叙事笔调,感受边城的美景、风俗和人情美。而苏教版教材的教学任务中仅将该文作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选文,不做具体的教学要求。

2.两版教材编排方式与选文来源对比分析

人教版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小说选文的编排方式上也有所差别,人教版教材按照分类的方式进行编排,条理清晰,自成体系。而苏教版教材则是以专题为基本结构组织编写,旨在突出主题思想。

(1)人教版教材的编排方式和选文来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共有5册必修教材,每一册必修内容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以及“名著导读”4个部分。在这四部分中,每一部分又下设4个单元,每一单元都有“单元提示”“精读、略读课文”“研讨与练习”3个部分。小说选文属于“阅读与鉴赏”部分。我们所研究聚焦的小说选文出自必修三与必修五,人教版教材的小说选文均出自权威出版社,可见选文注重经典性。如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选自小说《红楼梦》第三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祝福》选自《彷徨》(《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老人与海》节选自《外国短篇小说选(下)》(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同样在必修五的第一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七十一回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的第十回,是清初金圣叹的删节本);《装在套子里的人》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汝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边城》节选自《边城》(《沈从文选集》)第4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人教版教材的选文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更好地促进学生多元、开放思维的培养。人教版教材选文在本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比重分配上也较为合理,对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交流与促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2)苏教版教材的编排方式和选文来源。苏教版教材也包括5册必修教材,其最大的特点是选文的文本组合注重现实境况,贴合个人自身,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每册必修教材都有4个专题,其每一个专题都由“专题名称”“导语”“学习板块”“积累与运用”“写作”等部分构成。苏教版教材以专题为基本结构编写,突出整合的思想,其内容组织不分时代、体裁、题材,而将文本编辑到一起进行讨论,增加了其广域性,也为我们的小说研究带来了新意。苏教版教材中的小说编排,如在必修二的“珍爱生命”专题中,有《最后的常青藤》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王永年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在“和平的祈祷”专题中《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选自《伯尔中短篇小说选》(黄文华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在“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中,《祝福》选自《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边城》选自《沈从文小说选》第二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在这一专题中还包括了其他文学体裁的篇目,如《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这4篇是散文体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教版教材的编写更加注重文体的整合。细观其小说选文篇目的选择,苏教版教材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侧重选取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作品,比如《红楼梦》片段的选取。同时对于另外两个短篇小说的选取,则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个性化,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样在必修三的“号角,为你长鸣”专题中,《品质》选自《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家作品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必修四的“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专题中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选自《巴黎圣母院》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这些小说选文的选入都体现了语文教材综合性的编排理念。

可见,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教材,对于小说的选入都注明了具体出处,篇目无论是节选还是全选,均有标注。两版教材都十分注重选取经典篇目,但是在选入国外小说作品方面,人教版略逊一筹,仅收入《老人与海》《装在套子里的人》两篇小说,侧重以生命教育为主题。而在苏教版的必读篇目中除了《林黛玉进贾府》和《祝福》外,所选都是外国小说,都是以“人”为中心对学生展开的生命情感教育。所以通过两版教材选入的小说选文的比较可以看出,在选文方面,人教版教材坚持传统,继承经典;苏教版教材则吸纳广阔,继往开来,各具优势;但从总体上看,两套教材小说篇目的选择数量总体还是偏少,建议适量增加小说选文的比重。

3. 两版教材小说选文的单元设置比较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小说选文单元设置。人教版教材小说选文设置在“阅读与鉴赏”部分。每册教材在“阅读与鉴赏”之下都分设4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文学体裁来设置,以“必修三”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小说选文单元设置的特点,如表6所示。

表6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必修三小说单元选文举例 [5]1-2

在表6中,可以看出各个单元的设置以及所对应课文的类别、体裁。人教版教材必修三小说单元教学要求是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深入分析小说语言和人物的性格特征,感受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同样必修五小说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分析作者意图,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点进行分析。两版教材关于小说的教学重点都是在强调学生对于小说三要素的把握。

(2)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单元设置。苏教版教材的单元设置是专题形式,以“必修二”为例,如表7所示:

表7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必修二小说单元选文举例

由表7可见,苏教版教材并不着重于文学体裁的划分,每一个专题涉及多个文学体裁,同时古今中外文学也多有选入。总体看,在苏教版教材中,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这3册教材均有小说的编入,但必修二中更为偏重。同时在此专题中还包括其他体裁的选文,虽然在设置中不如人教版教材中小说的选文突出,但是也给此类专题添加了色彩,比之人教版教材单元设置的传统性,苏教版教材单元设置更具灵活性。苏教版教材的小说单元不够具象,多是在综合的专题中有所体现,其小说教学要求也是对于小说三要素的把握,注重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引导学生注重小说语言的表达以及叙述方式的学习。总之,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中小说选文的单元设置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

4. 两版教材小说选文助学系统的比较

语文教材中助学系统是重要的一个学习辅助工具,王玉辉先生认为,“助学系统是人们对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的认识提高的产物”[6]73。人教版教材持“守正出新”的教学理念,而苏教版则是以“人文话题”为统领,并下设各个专题,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由于两版教材选文的理念不同,助学系统也各有不同。

(1)两版教材小说选文的助学系统的特点。其一,人教版的开篇题词“致同学”栏目以书信的形式展开,总体阐述模块内容与学习方法;苏教版的以主题词的形式呈现,给出建议。其二,目录形式不同,人教版以单元展开,苏教版以专题形式呈现。其三,单元(专题)导语各异。人教版介绍本单元体裁、所学内容和语言特色,单元体裁统一,便于教学的系统性。苏教版概括主题内容与思想内涵,穿插不同的体裁篇目,与人教版统一性的编排不同,更具灵活性。其四,选文注释的方式基本相同;其五,插图设置各具特色。两套教材在色彩的运用中有一定的差别,如人教版教材中《祝福》一课的插图,描绘祥林嫂形象采取的是以淡黄色作为底色,素笔勾勒,形神兼备地展现了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女性形象。苏教版则采用黑白色调,祥林嫂右手拄着一根木棍,左手挎着篮子,步履蹒跚,头发花白,身形佝偻,同时在人物刻画的背后黑色占据主体,略有留白来反映祥林嫂的悲剧命运。这一黑一白绘图手法形成强烈的对比。两版教材人物刻画明显不同,描绘的是不同时期的祥林嫂形象,学生的直观感受也不同;其六,人教版的“旁注”补充用于选文中知识的拓展,苏教版的“对话栏”则用于解读语句段落。

综上所述,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的助学系统的不同特点,显示了助学系统的丰富性,为今后语文教材的完善提供了多种可能。

(2) 两版教材小说选文作业系统的比较。作业系统看似和助学系统独立分开,其实是对助学系统的补充。我们不妨对比两个版本教材所选的共同篇目《林黛玉进贾府》来探讨二者的主要练习目标。

从课后作业系统来看,二者的目标各不相同:

人教版对这一篇题目布置的作业是:

研讨与练习

……

2.同为小说的主要人物,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有什么不同,作者介绍这两个人物各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

3.品味下列的语言,分析他们的不同身份和性格。

王熙凤:

……

(2)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

4.参考下面的资料,以“话说贾宝玉”为题,谈谈你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

……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5]12

苏教版的作业目标是:

文本研习

……

2.下面是清人脂砚斋对王熙凤、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出场做的评点,你同意他的见解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

林黛玉出场:

奇眉妙眉,奇想妙想。奇目妙目,奇想妙想。

积累与应用

……

2.脂砚斋评点“林黛玉进贾府”有“总借黛玉一双俊眼中传来”之语。阅读《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进荣国府”、第三十九至四十回“刘姥姥进大观园”,将它们和本文进行比较,讨论交流不同的“眼睛”所观察到的不同的生活风貌,人情世故。[7]126

从上述作业设置可以发现:其一,人教版教材设置了四个大题,苏教版教材则是三题,这是量的差别。其二,两版教材作业的共同之处是都注重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具体表现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并在此基础上注重挖掘作品细节。但人教版教材比较重视对文本的开掘,着力点在引导学生把握作家的写作手法上。苏教版教材着眼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更加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体现出文学阅读感悟的多样性特质。人教版教材则注意技巧的把握忖度,讲求循序渐进。后者锐意出新,注意经典的加入,注重学生思维发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个性。那么,如何能够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是今后语文教材编写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5.两版教材对新课标的吻合程度比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对语文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实施建议、附录等方面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4年版)(以下简称为“原课标”)有较大的转变,我们可以通过表8看到二者的区别。

表8 两个课程标准的比较

我们所研究的两个版本的教材,是在原课标指导下编写的,那么,它们与新课标要求的吻合程度到底怎样呢?以小说选文为例,我们可以略加探讨。

(1)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两版教材的小说选文的共同之处是都本着继承经典、弘扬传统的宗旨,选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有助于继承传统文化,促进经典永流传,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学目标的深入,基本符合新课标课程理念和课程性质的要求。

两版教材都注重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呈现:在人教版小说选文中《老人与海》《装在套子里的人》向我们呈现的是两个具有典型特征的人物形象,塑造了“硬汉形象”和具有讽刺意味的“守法良民”形象;而在苏教版教材的小说选文中《一滴眼泪换一滴眼泪》《品质》都是反映人文性的经典篇目。两版教材的不同之处各有侧重,但二者都坚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教版教材的小说选文坚持“守正出新”,在6篇小说选文中,有4篇是中国小说。而在苏教版教材的小说选文中,则继往开来,对于新思想的接收面广,外国小说选文占比较大,选文的范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小说,都具有时代意义,如外国小说选文多选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2)对照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目标和教学建议,两版教材均有需要完善之处。新课标更加注重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重视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注重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探究性。目前这两版教材在小说选文上,还需要进一步向新课标靠拢,课后练习系统仍需改进。从上文的诸多对比可见,苏教版教材在选文的覆盖面和课后练习系统的设置上与新课标要求吻合度更高。

三、“人教版”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小说选文的缺失比较

1.教学方面考量的缺失

对于教学的考量,我们将从以下3个方面来对两版教材的小说选文在教学层面的缺失进行比较。

(1)编排方式。人教版教材是以文学的体裁为线索来组织编写的,首先,将同样类型的篇目放置于一个单元进行教学,这种编排其实并不利于知识的传授,可能使教师在讲授时,形成固化的教学模式,缺少对小说之间的差异性的分析,也会使学生在学习时缺少新鲜感,在之后的复习中可能只是进行重复性的阅读;其次,教师对于节选部分的小说,也会很难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部分的节选,仅仅说明了林冲被奸人所害以及后来被逼上梁山的情节,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来说不够全面,没能将林冲前期的英勇豪迈、意气风发表现出来,对于人物形象的层次性表现不够,容易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形成偏差;最后,小说选文虽具有典型性,但缺失广泛性,所以要注意小说选文量的增加。

苏教版教材是以专题形式编写,专题下设各篇课文,如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中《指南录后续》《五人墓碑记》《品质》《老王》《离骚》这5篇课文中,就涉及不同体裁的选文,有文言文、小说、散文、诗歌,涉及面很广,所以教师在进行具体的小说教学时,很难对其进行系统把握,学生在学习时,面对多种文体可能也会出现学习重心的偏离。同时也存在小说选文篇目较少,受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所以应增加小说选文的数量,使小说编排更加合理。

(2)单元设置。人教版教材的小说单元设置都有单元导语来进行指示分析,介绍本单元学习的重难点,这容易使很多教师的教学停留于书本提示,拓展度不够。人教版教材的单元设置重视对于小说文体特征的总体把握,忽视了不同小说篇目的独特风采,如在单元导语中,介绍小说教学的重心,强调时间、地点、人物,但并未就具体的篇章给出教学和学习要求。在教学中,《林黛玉进贾府》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两者的教学侧重点显然是不同的,前者对人物描写着墨较多,后者则对具体的情节有详细的刻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把握。所以单元导语的设置应是灵活多变的,这才能适应不同的教学和学习要求。

苏教版教材的小说选文则是分布在不同的专题当中,如必修四“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一专题中的小说选文《一滴眼泪换一滴眼泪》,专题与主题相对应,但是弱化了小说主题思想的多元性特征,会给读者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容易造成教学模式化,教学脱离时代步伐,使学生的视野变得越来越狭窄。再比如,除必修二的单元设置中对小说有所提及,其余必修教材和专题涉及甚少,所以能够看出,教材对于小说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

(3)助学系统。助学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在前文中我们也具体介绍了两版教材助学系统的差别和共同之处,但是如果把小说选文放到教学中来考量的话,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首先,人教版教材小说单元注释和标题导语往往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但有时也会使教师陷入一种固有模式中,以《边城》一课为例,按教材的编写格局,教师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后再对小说进行分析,必然带着固定的思路,教学效果可能不够理想。研讨与练习环节,教师如果仅是从文本片段出发,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在苏教版教材的小说选文中,助学系统与之无异,只是在最后的课后练习部分加入单元性的总括学习,分为 “活动体验”“问题探讨”“文本研习”,比之人教版教材,更重视学生学习环节,但是,插图导语环节却又略逊一筹,不够细化,不够简单明了,应加以关注,合理改进。

总的来说,把两版教材的小说选文放在教学层面考量,都有较为明显的缺失,有可能导致教师教学的模式化。同时小说选文篇目较少,课程设计目标不够突出。因此,我们建议,教材选文要兼顾经典与时代性,适当增加小说选文的数量,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思维要不断改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对小说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注重对小说的价值分析。

2.学生学习方面考量的缺失

对于学习者而言,两版教材的选文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量。

(1)知识与能力。人教版教材强调关注小说的人物、环境和情节,体现出对于小说文体共性的重视,可从教与学的双重视角来看,可能会将之作为知识去把握。但不容忽视的是,对于小说文体的学习,要注意提升学生理解、领会这种文体的能力。如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是怎样被一步步逼迫着消逝了生命,那种生存背景下普遍存在的女性的悲剧,值得我们深挖学习,这绝不是通过一些知识的把握就能实现的目标。苏教版教材关注专题,注重对学生主题分析能力的培养,其缺失在于忽视了小说文体的特点。在同一专题下,往往弱化了小说的多义性特征。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小说选文看,人教版教材注重传统,苏教版教材注重现代品格。但无论如何,小说的学习都有助于学习者情感态度的形成和价值观的转变。所以,选取不同地域、风格多样的小说选文,才能使学习者体会多样的情感,在人类的多种故事框架中,形成明确的价值标准。比如《老人与海》中那种直面挫折、坚强勇敢、永不言弃的精神,对于学生必然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而《边城》中展现的纯净与质朴,可以荡涤现实的喧嚣与功利,让学生理解另一种人生况味。

学生是学习主体,人教版教材的小说选文、编排以及助学系统的思路,对于学生的参与性学习的重视有待加强,在这一层面,苏教版教材展现了优势;而在学习的接续性上,人教版教材小说选文具有整体的连贯性,易于让学生把握小说的文体特征,苏教版教材则比较分散,体系性略差。人教版教材坚持传统与创新并举,苏教版教材重树人、重学效,二者都为我们提供了教材编写的一种思路。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小说选文各有所长,但相对而言,人教版教材总体上人文性不足,而苏教版教材在单元设置中缺少体裁的系统性。两套教材在小说篇目的选择上不够具体广泛。所以,二者的交相融合,可能是语文教材编写的较好格局。希望今后语文教材中小说篇目的数量可以适当增加,以帮助学生涉猎更多的小说作品,更好地提升学生小说阅读鉴赏的能力。

猜你喜欢
苏教版人教版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0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3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