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0-06-11 09:56宋恒
世界复合医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孔镜腰椎间盘开放性

宋恒

文山州人民医院骨科,云南文山 663099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该疾病以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腰椎间盘退变、异常应力变化、窦神经压迫和刺激为主要的病理表现,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十分严重[1]。目前,临床中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其中,手术治疗分为开放性手术和微创手术两种类型[2]。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属于微创手术,对患者损伤较小,手术操作也远比传统的开放性手术更为简单,这也是其被广大患者所接受的主要原因之一[3]。此次研究主要是为了明确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因此研究对该院在2016年9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该院收治的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一组给予开放性手术,一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分别将其作为普通组和实验组,每组36例患者。普通组患者年龄 45~80 岁,平均年龄(60.3±2.2)岁,其中男性患者 20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病程1.1~10.4年,平均病程(5.2±0.3)年;实验组患者年龄 41~80 岁,平均年龄(61.1±2.8)岁,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病程1.0~11.0年,平均病程(5.4±0.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CT等临床检查均可确诊为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参与该次研究,且符合手术适应证;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该次研究。

排除标准:腰椎滑脱患者;腰椎畸形患者;局部皮肤条件较差的患者;合并其他脊柱性疾病的患者;腰椎管狭窄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存在精神或者认知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普通组患者给予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即为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实施全身麻醉,指导患者保持侧卧位,以腰椎后正中位置为手术入路,逐层切开皮肤组织,分离椎旁肌肉,充分显露病变组织,咬除上位椎板下缘以及关节突关节内侧,建立骨窗,分离黄韧带并实施切除,于显微镜引导下牵拉神经根至另一侧,显露髓核,分离同时切开纵韧带,最后摘除髓核。对椎管、神经根管等进行全面检查,彻底消毒止血后,置放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术后行常规抗感染治疗,24 h后拔出引流管。

实验组患者则给予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给予患者局部麻醉,指导其取侧卧位,经C型臂定位腰椎间隙,于间孔镜引导下经关节突出部位将穿刺针置入椎间孔,而后放置导丝,并随导丝沿线打开一个1 cm左右的切口,随后置入导棒、扩张导管,扩张椎间孔和椎管间,直至同一位置后,置入套管,明确管道位置后,置入内窥镜,观察髓核位置,并准确摘除。应用内窥镜继续探查椎管,并应用双极射频技术消融残余髓核,直至经根能随呼吸频率波动,清除神经根组织,并松解神经根,逐层关闭切口,术后给与常规的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应用VAS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分数越高代表疼痛越严重,使用ODI评量标准评价两组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碍情况,分数越高代表功能障碍越严重。

1.4 统计方法

实验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分析

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为(52.4±10.2)min,手术出血量为(14.2±4.3)mL,切口长度为(0.5±0.3)cm,住院时间为(5.1±2.2)d,各项数据均低于普通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组别 手术时间(min)住院时间(d)实验组(n=36)普通组(n=36)手术出血量(mL)切口长度(cm)t值 P值52.4±10.2 86.7±12.7 12.634<0.05 14.2±4.3 44.7±7.4 21.382<0.05 0.5±0.3 3.2±1.5 10.590<0.05 5.1±2.2 12.5±2.7 12.748<0.05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实验组患者术后 VAS 评分为(0.62±0.23)分,ODI评分为(5.32±1.11)分,各项数据低于普通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的VAS和ODI评分比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patients of ODI and VA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points]

表2 两组患者的VAS和ODI评分比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patients of ODI and VA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points]

组别VAS ODI实验组(n=36)普通组(n=36)t值 P值0.62±0.23 1.88±0.27 21.315<0.05 5.32±1.11 9.45±1.35 14.178<0.05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骨科中十分常见,其发病率较高,其发病一般与腰椎长期劳损有关。该疾病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疼痛和行动不便情况,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十分严重[4-5]。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手术治疗后,可以有效缓解疼痛,但不同的手术方式其疗效有所差异。传统的开放性手术一般采取了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方式,开放性手术虽然术野充分,但对患者带来的手术损伤也更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而且在进行组织分离的过程中,很容易对健康组织和神经带来损伤,从而影响术后恢复效果[6~8]。

近几年,脊柱内镜技术不断发展,并逐渐在临床中推广开来。经内镜引导下实施髓核摘除,解决了小切口带来的术野不足问题。目前的内镜设备清晰度和分辨力较高,可以准确定位和显露组织形态,便于医生准确地进行分离、牵拉、切除等操作,且手术创伤较小,组织摘除彻底,预后效果良好[9]。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为 (52.4±10.2)min,手术出血量为(14.2±4.3)mL,切口长度为(0.5±0.3)cm,住院时间为(5.1±2.2)d,各项数据均低于普通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时间更短,损伤较小,因此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从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结果来看:实验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为 (0.62±0.23)分,ODI评分为(5.32±1.11)分,各项数据低于普通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更为显著,不存在严重的腰椎功能障碍,因此其临床疗效更好。

人体腰椎组织生理学机构较为复杂,开放性手术容易破坏其物理学稳定性,从而影响其功能,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则可以规避上述风险,术后椎管内瘫痕组织较少,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也更小。在实际的手术过程中,还应关注一下几点,以提升手术疗效,首先,应当在C型臂引导下,准确地定位穿刺点;其次,由于医务人员在手术过程中会接触射线辐射,因此需要做好防护[10];其三,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也存在一些并发症,例如感染、硬膜囊撕裂、出血等,因此,术后需要加强并发症监测,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提升其预后疗效。

该文的研究结果为:实验组患者的VAS以及ODI评分分别为(0.62±0.23)分、(5.32±1.11)分,对照组患者的VAS 以及 ODI评分分别为(1.88±0.27)分、(9.45±1.35)分。

相关研究结论相似,其研究结果为:83例患者手术均进行顺利,术前患者腰疼VAS得分为(2.68±0.28)分、下肢疼痛VAS得分、ODI得分分别与术后VAS评分为 (0.88±0.2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运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分标准分级:优41例,良31例,可8例,差3例,总体优良率为86.75%。

综上所述,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且手术操作简单,对患者的损伤较小,术后恢复快。

猜你喜欢
孔镜腰椎间盘开放性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研究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对单节段DLSS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揭开面纱,审视三角形开放性试题
如何在初中化学开放性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揭开腰椎间孔镜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