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明,张 蕾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30601)
就现在通用的词典来看,如《现代汉语词典》(2016年第7版,商务印刷馆),《应用汉语词典》(2000年第一版,商务印书馆)以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14年第3版)均未单独收录“死死”一词,而只收录“死”。就研究成果来看,李晓钰(2006)和那洪雷(2017)分别出从句法、语义、语用和副词化的过程对“死死”进行研究。从已有研究来看,学者都认可“死死”充当副词可以在句法中作状语,充当形容词作定语或补语。
本文认为一部分“死死”语法化的过程已经完结,并广泛地运用在书面语甚至官方媒体报道中。“死死”虽尚未被多数辞书所接受,但已获得一些学者的关注和认可,且运用范围广泛,使用频度高,具备已经成词条件,主要有作副词和作形容词的两种用法。
本文所引用的现代汉语的资料大部分来自北大语料库(CCL)、BCC语料库和人民网,还有部分来自于网页和作者自省,部分语料有删略,详细出处见语料后的标注。
1.句法分布
“死死”作为副词时最基本的用法是作状语修饰动词,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作为句子成分在谓语前充当状语。在极少数情况下,“死死”也会在定语位置充当句法成分的状语。
(1)另一边车门无预警的打开,齐开云死死地盯住我留在车门的脚印。(《夹竹桃》梁虹)
(2)有时还能看见金发碧眼的女人夜里出来打转,那是洋女人的魂儿,她们喜欢这儿,可能还有死死相恋的人呢,反正就是不愿回国。(《你在高原》张炜)
例(1)“死死”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盯”。例(2)“死死”作状语修饰“相恋”,“死死相恋”作定语修饰中心语“人”。
汉语中的“死死”除了充当副词以外,极少数情况下还会作形容词充当定语或补语,刻画被修饰对象的情状,例如:
(3)再平静的水面,总会有风吹来,掀起一死死的涟漪,生活有时会折在看非诚勿扰的某个成都小伙子为嘉宾,成都啊!(微博)
(4)在传统体制下,企业的投入产出被国家的计划指标管得死死的,厂长沦为生产过程的单纯管理人员。(1994年报刊精选07)
例(3)“死死”修饰“涟漪”,已经从“无生命状态”的“死”脱离中,引申为没有生机、无趣的含义。例(4)“死死”作补语补充说明中心语的结果。
在具体使用中,“死死”作状语时大多是加上标记“地”或无标记。根据BCC语料库调查结果显示,“死死”后加标记“地”达到425句,无标记的数量为427句,标记为“的”达到22句。张谊生(2015)认为为了凸显摹状情态,副词后可以加上“地”。尤其是如果中心语为单音节动词时,为了协调韵律,“地”这个标记语的添加就是必须的。当“死死”作状语修饰单音节动词时,除了采取状语标记“地”,还可以采取助词“着”协调音律,“着”表持续性状态。试比较下面两组例句:
(5)我那么苦苦地望着他,像是说:“让她进来吧,雨那么大!”但长工圆愣愣的眼睛却死死地盯着女人的脸。(《雨夕》萧乾)
(5’)我那么苦苦地望着他,像是说:“让她进来吧,雨那么大!”但长工圆愣愣的眼睛却死死盯着女人的脸。
以上两个例句都成立,“死死”修饰谓语动词时,加上标记“地”会凸显出动作行为的情态,侧重于画面的描摹,让修饰的对象更加生动形象。研究语料我们发现,“死死”作状语修饰单音节动词时,可以在后面添加“着”等助词替代状语标记“地”来协调音律。无论是状语标记“地”或助词“着”,从韵律上的和谐来看都是必要的。当“死死”出现在书面语作补语时,后大多说会加“的”。例如:
(6)赵蕾死死盯着(?死死盯)我,半天警告我说:“你可千万别跟我耍花招儿,千万别……”(《给我顶住》王朔)
(7)有人轻轻地碰我,有人死死地拽我(?死死拽我),吓得我仓皇逃走。(《绿色国王》保尔·鲁·苏里策尔)
(8)但是不行,我们一切都给事务所控制得死死的,和能更换衣服的布娃娃一个样。(《舞!舞!舞!》村上春树)
例(6)(7)“死死盯我”和“死死拽我”都不能接受。例(8)指“事务所将一切控制极度严格”。“死死”作补语时保留一定的语义,趋向于某一方面的程度深。
在口语中,“死死”后的“的”也有脱落的现象,但是占比不高,使用频率低。语料统计结果表明,“死死”主要充当状语和补语,还有极少部分充当形容词。作状语时凸显被修饰动词的性质或情状,为描摹性副词;作补语和定语时,形容词标记“的”紧跟在“死死”后作补语成分,语义较为实在,有一定的表高程度量倾向。
2.搭配关系
就句式选择来看,副词“死死”还经常出现在特殊句式“把”字句、“被”字句中。“死死”的义素含有[+高程度],“死死”的高程度义和“把”字句、“被”字句中的强烈处置连用,能突出消极义的事件结果,极少数会出现中性义。
“死死”通常位于“把”字后面,形成“把 Np+V得死死的”结构,表明事件的结果或情状。“死死”几乎都位于“把”字后面,作补语修饰前面的中心语,补充说明结果或情状。例如:
(9)他的行动充分证明了我们的看法,那就是他在蓄意破坏谈判的基础,把谈判的门关得死死的。(《人民日报》1993年 3月)
例(9)指“谈判的门被关的紧紧地”,话语的焦点在事件的结果上。
“死死”通常位于“被”字后面,形成“被N死死地(的)V”和“被V得死死的”结构,表明事件的结果或情状。例如:
(10)睡梦中我见到多吉喜一被火绳子死死地捆在老槐树上。(《大顺店》高建群)
(11)父子二人在店堂里一站,活脱是大小两个八千岁。这就更引人注意了。八千岁这个名字也就更被人叫得死死的。(《八千岁》汪曾祺)
例(10)“死死”位于“被”字后面作状语,修饰和“捆”,用于凸显摹状情态,结果指向“多吉喜被捆”;例(11)“死死”位于“被”字后面作补语,补充说明“八千岁的名称”被人们叫着,且不会变动。
3.特定的连用和共现
“死死”在具体语境中,常常与表转折、意外、限制或重复的副词连用,其中有些副词可以有限的分离共现,通常这些副词还有篇章连接的作用。“死死”在其后出现,凸显被修饰的主体情态,具有生动的描摹性。根据与“死死”共现副词的种类,分为如下几类:
与“死死”连用的副词,大多是表示转折的副词“但、却”或表意外情态的副词“竟、硬是”。例如:
(12)张保琴见女儿得救了,自己却支撑不住了,竟死死地抓住许永楠的胳膊。(《福建日报》1994年11月27日)
例(12)“落水的张保琴”面对向她进行救助的许永楠采取不合理的“死死地抓住胳膊”的行为,突出出乎意料之情。
“死死”还可以与表限制的范围副词“只、只是”等连用。例如:
(13)一连几天,他们开荒的几个几乎都没有说话。他们只是死死地挥动着镢头刨地,在沉默和忍耐中刨地。(《黄河滩》田岸)
例(13)“死死”修饰后面的动词,指“他们不说话,所做仅是刨地”,表示动作的单一性。“死死”还可以与表重复的副词“也、还是”等连用。例如:
(14)雪驹暂时解脱了,但那被撞得半死的狼王,还是挣扎着死死咬住了那黑色小野马的喉管。(《雪驹》冯苓植)
例(14)“死死”修饰后面的动词,与“也、还是”共现,表示动作的持续或重复。
从连用、共现的顺序来看,无论是单音节还是多音节,无论连用的副词所表示的关系,它们都几乎必须出现在“死死”的前面。这是因为“死死”作为描摹性副词,主要是为了摹状或说明结果,而描摹性副词大多数靠近被修饰的中心语。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从词性的角度将“死”划分为三类,分别为动词、副词、形容词,且词义丰富。“死死”作为“死”的构词重叠,语义来源就是这三个不同词性的“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隐喻和转喻机制衍生出新的义项。
1.语义特征
“死死”的义项较为宽泛,且和被修饰对象有着密切的关联。“死死”作形容词的时候,主要作定语和补语,为了凸显被修饰对象的情状或性质;“死死”作副词的时候,主要作状语,为了更加形象化的摹状。本文从“死死”修饰对象的种类进行划分,主要有如下几类:
当修饰对象为有生命的普通名词时,“死死”从没有生命义中引申而出,表示“沉闷,没有生机活力”。例如:
(15)动物都是活生生的 ,可一进书本就变得死死的……为了对付考试,必须把它们都记住。(《人民日报》1998年)
例(15)“变得死死的”和前面的“活生生”形成鲜明对比,都是修饰主语“动物”,“死死”即为“没有生机,沉闷”。
当修饰对象为抽象名词时,表示“死板,不灵活”。例如:
(16)做管理工作的人没有信息,就是鼻子不通,耳目不灵。再是绝不能重复回到过去那样,把经济搞得死死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例(16)“死死”补充说明经济的状况,表明经济发展较为死板,“死死”即为“死板,不灵活”。
当修饰对象为处所名词时,表示“严密紧贴着,几乎无间隙(空间)”。例如:
(17)3个停车场之间,被出租轿车一辆接一辆咬得死死的,谁也不肯松半牙。(1994年报刊精选01)
例(17)“死死”补充说明“停车场之间的位置”,表明空间狭隘,出租车之间紧贴着,几乎无间隙。
当修饰对象为时间名词时,表示时间把握得精准、精确,几乎没有多余。例如:
(18)现实逼使大量的线上施工都是在晚上利用火车运营间隙进行,而且给点的时间还要卡得死死的。(1994年报刊精选 12)
例(18)“死死”补充说明“给的时间”,表明时间给的不富余,时间把握得精确,限制得严格。
当修饰对象为人类时,且人类作为施事者实施一些动作、行为,或是作为受事者时,有以下几种情况:
A表示紧紧用力,不放手,多用于肢体动作。例如:
(19)在这时,突然从我身后又窜出两名歹徒,一个紧紧抱住我的腿,一个死死地卡住我的脖子。(1994年报刊精选03)
例(19)“死死”都修饰动作,形成“死死地(的)VP”,表示实施者实施动作的用力程度深,紧紧不放手。
B表示专注的、固定的,多用于眼神动作。例如:
(20)毒贩就在某一个暗黑处死死地盯着那辆弃车,警方对弃车采取的任何行动也都在毒贩的盯视中,任何的不慎都可能导致全盘的崩溃……(《女记者与大毒枭刘招华面对面》)
例(20)“死死”即表示“全神贯注,专注的,目光固定的”。
C表示坚持,不动摇,不轻易变通,多用于思想行为、语言行为。例如:
(21)他们对自己的罪行如实交代,但死死不供窝主、落脚点和同案犯。他们用自偷自销的供欺骗侦查人员,以便保住窝主,以便日后再干。(科技文献)
例(21)“死死”即表示“坚决、不动摇”。
D表示深深的,深刻的。多用于记忆和睡眠。例如:
(22)学术氛围,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很可惜,她的名字我忘了,忘得死死的。(《人民日报》1998年)
(22’)今天雨好大,最后一天不用军训,教官走了没去送,全宿舍个个累的都睡得死死…(微博)
以上例句“死死”即表示“深深的、深刻的”。
E表示准确,掌握的水平高。多用于习惯、喜好、某一方面特长。例如:
(23)遇到一个把自己喜怒哀乐拿捏的死死的女朋友应该抱一种什么样的心态。(网页)
例(23)“死死”即表示“精准,在某一方面能力高”。
根据语料,我们发现,当“死死”的语义和修饰的对象紧密相关,本文将“死死”修饰的主体搭配和“死死”的语义相联系,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1 “死死”的修饰主体和语义关系
2.情感倾向
“死”在运用中一般偏向于消极色彩,人们有意识地避讳表“无生命状语”的“死”。“死”在语法化的作用下也逐渐向程度副词转变,语义色彩转向中性。在具体语境中“死死”也表现出明显的感情色彩,分别为积极感情色彩、消极感情色彩、中性感情色彩,且三者之间界限明显。“死死”的语义和所修饰对象有密切的联系。
“死死”含有积极感情色彩,义项有“坚持、无论如何不放弃”,多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修饰的主体主要是“英雄”,他们的共性是品德高尚,面对危险或困难无所畏惧。这是因为“死死”除了能够描述情状之外,还有浓厚的评注义(详见下文)。这时“死死”在具体语境中含有积极感情色彩,例如:
(24)赵天昱在执行抓捕任务时,与持刀犯罪嫌疑人于某展开殊死搏斗,在身中21刀的情况下仍死死抓住犯罪嫌疑人,倒在血泊中壮烈牺牲,年仅42岁。(人民网)
例(24)主体为“中21刀的赵天昱”,他们都身处险境而舍生忘死,“死死”含有褒义。
“死死”含有消极感情色彩,修饰的主体为“嫌疑犯”“小偷”“歹徒”等,他们的共性是不遵守法纪、顽固且伤害人民利益。这时候“死死”在具体语境中含有消极感情色彩,例如:
(25)他们对自己的罪行如实交代,但死死不供窝主、落脚点和同案犯。(科技文献)
例(25)中,主体为“不供窝主、落脚点和同案犯的罪犯”,他们都顽固,罪行恶劣,“死死”含有贬义。
“死死”含有中性感情色彩,用于修饰主体,用于客观的摹状,例如:
(26)村子里头,有几十间破房子,门都死死地关着。(《保卫延安》杜鹏程)
例(26)中,主体分别为“门”,修饰“关”,用于客观情状的描摹。
“死死”从词性角度主要分为形容词和副词两种,义项呈现多样性,在具体语境中也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虽然“死死”具有不同的义项,但是我们发现这些义项都有表 [+高程度]这一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死死”进一步主观化,由描摹性的刻画向主观性的评注过渡。
1.生动画面的描摹
“死死”保留了不同词性的“死”的义项,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新的义项。动词“死”的基本义项为失去生命,部分充当定语的“死死”意义从“无生命”引申为“沉闷、没有生机”,这一类基本都用于性质、情状的描摹。例如:
(27)“理论与实际的差别就在这儿,我会管理、使用金钱并不代表我就会读那死死的八股文,你认为会吃猪肉的人就一定会养猪吗?”(《东邪西毒记》绿痕)
例(27)“死死”修饰“八股文”,表“沉闷、不生动”。
形容词“死”的义项为表示程度达到极点、死板、位置固定等。“死死”保留了这些义项的基础上,引申出“空间紧凑”“时间精确、不多余”。例如:
(28)乙方看似自由,实际一点都不自由。时间被甲方拿捏的死死的。(微博)
例(28)“死死”补充说明“拿捏”的程度,表“时间紧凑,不多余”。
副词“死”的义项为不顾生命、坚决。“死死”保留了这些义项的基础上,引申出“用力、紧紧抓住”“专注,固定”“深深、深刻”。例如:
(29)看见凶手正用手绢死死勒住小马的脖子。(《黄金的魔力》王晋康)
(30)他曾经给她看过怡月的照片,总共两次,一次不到十秒钟,但是她死死地记住了怡月的面容。(《那个炎热的夏天》黄蓓佳)
例(29)“死死”修饰“勒住”,用于画面的描摹,更加生动,凸显摹状;例(30)“死死”修饰“记住”,表“深深、深刻”。
2.形象情状的刻画
“死死”在上述用法上进一步扩展,客观语义逐渐虚化,说话者的主观意识开始增强,“死死”的使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首先,事情性质作者主观判断为不恰当。例如:
(31)现在学英语之所以感到“学得不活”,运用起来捉襟见肘,就是因为学生只死死地盯住书本上非常有限的知识,没有拓展延伸。(科技文献)
例(31)表明“死死地盯着书本上非常有限的知识”是不恰当的。
“死死”也用于人们为做一件事情或达到某种目的付出的努力。例如:
(32)结账时,我们给了老板二十七块钱,老板揪住我们死死不放,说:“差他妈远了!”我们只得又凑出两个二十七块钱,才算了事。(《草样年华》孙睿)
例(32)“死死不放”是为了“继续凑钱”,是为了做一件事或达到某种目的。
3.主观态度的表露
“死死”的语义进一步虚化,说话者的主观态度逐渐加强,“死死”逐渐由描摹性的刻画向主观性的评注过渡。主要有以下几类:
首先相当于“拼尽全力地,不顾后果地,值得敬佩”。例如:
(33)王志明身中七弹,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仍以顽强的毅力一边将被击伤的歹徒死死压在身下,一边向另一名歹徒开枪还击,直到其他民警赶来将歹徒制服。(人民网)
显然这一类的“死死”主观情态已经非常强烈,不局限于客观描述,具有强烈的评注义。“死死”的语义逐渐虚化,说话者的主观情感不断增强、渗透。最后转化为“残忍地、顽固地,应当被批判的”。例如:
(34)而当他苏醒过来极力地朝岸边游,并悲悯地向村民求救时,村民们竟然把他的头死死地按在水下,直到他被活活地淹死(《文汇报》2004年6月9日)
例(34)“死死”与副词竟然共现,主观情感进一步强化,转化为“残忍地、顽固地”,用于应当被批判的错误行为。
“死死”的用法从表消极情感逐渐扩展到表积极情感。例如:
(35)生图状态也非常不错,气质、颜值都拿捏得死死的,可以说是很能打了。(微博)
(36)我可能中了楼下水果店的毒...他卖什么我都买...每天吃什么都被他安排得死死的...(微博)
以上例句“死死”补充说明“拿捏”“安排”的程度,但是主体分别为“气质、颜值”“水果店”,这里由消极义转向积极义,表“精准、完备”。
综合以上分析,“死死”正在由描摹性的刻画向主观性的评注过渡,表义特点和倾向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
表1 由描摹性的刻画向主观性的评注过渡“死死”表义特点和倾向
综上所述,我们将上文归纳为以下四点:1.就句法分布来看,“死死”可以充当副词,极少数情况下还会作形容词充当定语或补语。为了凸显摹状情态,“死死”后可以加上“地”。2.就句式选择来看,副词“死死”还经常出现特殊句式“把”字句、“被”字句中。“把”字句、“被”字句含有强烈的处置意味,与表示高程度量的“死死”共现能够凸显事件的结果。3.“死死”的义项较为宽泛,且和被修饰对象有着密切的关联。4.在具体语境中“死死”也表现出明显的感情色彩。除此之外,我们发现“死死”进一步主观化,由描摹性的刻画向主观性的评注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