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梅
(如皋市中医院九病区,江苏 南通 226500)
结肠息肉属于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需要在结肠镜下行结肠粘膜切除术,该手术的优点为:手术创伤小、费用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1]。有利即有弊,由于该手术具有侵入性,因此,多数患者在手术后,均有腹痛腹胀、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因此,选择合理的护理方式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围绕结肠镜下结肠粘膜切除术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展开讨论,希望能为患者提供帮助,具体讨论如下。
纳入本院自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接收的结肠粘膜切除术患者(n=80)作为研究对象,以硬币投掷法为基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9:21,年龄28-76岁,平均(52.01±3.07)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2:18,年龄31-74岁,平均(52.05±3.09)岁。本次研究排除存在认知障碍且患有严重器官疾病的患者。对比2组(n=80)基础资料,P>0.05,可比。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术前护理,并口头指导患者的手术过程及护理时的注意事项。
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个性化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包括:(1)健康宣教:手术前,责任护士应详细为患者讲解手术过程,同时,向患者普及手术后可能并发的并发症,并告知患者具体预防措施;除此之外,责任护士要仔细、耐心的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确保每位患者都能了解该手术的特点。(2)心理护理:多数结肠镜下结肠粘膜切除术患者由于对手术的不了解容易出现紧张情绪,因此,责任护士要对其进行心理护理。患者手术前,责任护士应向患者普及该手术的安全性及必要性,打消患者顾虑,其次,可向患者详细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自信心[2]。(3)术中护理:手术开始前,指导患者采取最佳体位,通常以左侧卧位为主,具体视情况而定。插入内镜前,指导患者全身放松,并做深呼吸,插入内镜时,缓慢插入,发现患者息肉部位后,需反复冲洗息肉周围,使其完全暴露,方便主治医师进行操作。(4)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告知患者尽量卧床休息,避免出现并发症,同时,责任护士应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与主治医师联系,并协助主治医师完成处理过程。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比患者护理前后的负面情绪,评分越低,说明患者负面情绪越少。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包括:肠出血、腹胀、腹痛,分值越低,说明不良反应越少。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负面情绪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 SAS、SDS对比()
表1 SAS、SDS对比()
组别 焦虑自评量表(SAS) 抑郁自评量表(SD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40) 53.32±7.89 21.13±2.84 52.87±9.12 21.32±2.63对照组(n=40) 53.12±7.68 25.01±4.13 53.89±9.23 24.69±5.14 t 0.09 4.89 0.49 3.69 P 0.92 0.00 0.62 0.00
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2例,即腹胀、腹痛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5.00%;对照组出现肠出血1例、腹胀5例、腹痛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2.5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肠息肉是肠道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变,且发病率极高,目前,该病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认为,结肠息肉通常与遗传有关,同时,与长期腹泻及便秘有关[3]。患者在发病时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便秘、长时间腹泻,严重影响患者心理状况及日常。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结肠镜下结肠粘膜切除术患者,效果显著。观察组负面情绪(21.13±2.84)(21.32±2.63)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22.50%,P<0.05,由此可见,对结肠镜下结肠粘膜切除术患者而言,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是正确的选择。责任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需对患者做好术前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同时,可向患者讲解该手术的安全性,打消患者顾虑,确保手术顺利进行[4]。通过护理干预,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紧张情绪,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
综上,对结肠镜下结肠粘膜切除术患者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