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燕,刘 莹,郭新兰
(苏州市立医院北区血管介入及心胸外科,江苏 苏州 215002)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着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临床中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就是血管内介入治疗,治疗原则就是尽快帮助患者恢复脑部正常功能。但是该种治疗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一旦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护理那么这有可能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追踪方法学主要注重的是系统流程的改进以及过程分析,同时从问题根源彻底解决问题[1-2]。故而,本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护理中应用追踪方法学的临床效果进行详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利用随机数表法对我院在2019年6月~2020年4月收治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每组患者均50人。对比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该组共有男性患者30人,女性患者20人,年龄范围在57~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69±2.24)岁。其中,脑梗死患者29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13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8人。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追踪方法学,该组共有男性患者27人,女性患者23人,年龄范围在57~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56±2.38)岁。其中,脑梗死患者26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14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人。
注:本次研究排除其他重大器官性疾病患者;排除患有语言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及家属已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且本次实验已经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认可。患者的一般资料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对比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对症处理以及饮食指导、体位护理以及心理疏导等,同时密切关注患者术后各项生命体征。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追踪方法学:
(1)成立工作小组:组长由护理部主任担任,由本科室护士担任小组组员,对所有小组成员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相关知识培训。组长负责追踪检查路线的制定、项目以及现场访谈提纲设定、质检控制科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对检查路线进行追踪;护士长主要负责专科护理项目以及具体指标的制定。
(2)制定追踪评价指标:通过查阅缺血性脑血管病人护理质量指标以及护理质量指标,同时深刻结合我省医院临床护理质量评价相关职能制定护理指标。
(3)追踪检查路线制定:找出每月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质量问题,随后调查和阅读个案处理记录,通过意识以及护士和患者等多方面资料进行问题分析,找寻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根据归纳出的不足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
(4)实施追踪检查:查阅相关疾病介入治疗护理安全相关资料,与患者和医护人员进行交谈,针对不同问题设计相应的交谈提纲。选择典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进行实际现场观察,查阅病例详细了解患者基本病情,根据患者责任护士对其治疗工作中的相关制度进行实地查看,观察护士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技巧。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包括患者出现血压下降、排尿困难、穿刺部位渗血及水肿、再发脑梗死以及高灌注综合征。
本次实验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20.0,其中使用()进行计量资料对比,结果用t检验;用[n(%)]进行计数资料两组患者护理后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对比,结果用X2检验,如数据差异明显,P<0.05说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研究组患者护理后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8%低于对比组患者护理后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12%,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n(%)]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主要起源于患者的外周血管,发展于患者冠状动脉血管,为了能够确保患者手术安全,最大程度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术后行科学护理十分重要[3]。追踪方法学主要是对患者在医院的整个治疗过程的运行轨迹进行详细跟踪,追踪内容包括护士、患者以及每一个护理环节,真正体现整个护理流程以患者为中心,提升护理手段的灵活性和持续性,促使护理管理具备高度标准化和专业化,在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的基础上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护理后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8%低于对比组患者护理后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12%,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护理中应用追踪方法学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接受护理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较低,且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故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