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凤
摘 要:在新《课标》的背景下,笔者在小学高年级语文的小组合作中,致力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教会他们如何进行表达,从而探索出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道路,为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语文 小组合作 倾听与表达
一、问题的提出
合作交流在孩子们的日常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高年級的学生应当具备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从中不断提高自己。但当老师在班级实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之时,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学生难以迅速投入到合作交流中。
由于孩子的年龄较小,思想发育较不成熟,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例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会筛选信息、说话主题分散以及缺乏自信等,这些对于小组合作都是不利因素,难以达到小组合作的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愈加显现,对于学生们的要求不只停留在简单的知识理解上,更多地是要求他们拥有一种自我学习的能力,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内化,进而游刃有余地加以运用。
笔者的研究是为了培养高年级学生养成懂得倾听的习惯,进而教会他们如何进行表达,探索出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道路,为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策略
1.追本溯源,探寻原因,是能力培养的前提
小组合作是由多人完成的一项活动。学生是合作活动的主体,因此活动的质量是由学生决定的,不同的学生组成的小组会形成不同的合作效果。由此可见,对于小组人员的选择是必要的前提。为此,教师应当对班级内的同学进行深入了解,从他们的性格以及学习情况入手进行思考,然后再进行分组。分组后,将一组的同学安排到临近的座位,便于他们在学习中进行讨论,达到小组合作交流的目的。
应该指出,在每一个小组中都需要有一个“灵魂支柱”,这个人要能给小组成员带来“引领”的作用,能够将众人很好地联系到一起,让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位同学学习成绩可以不是特别优异,但他应当具有细腻的心灵以及广阔的胸怀,能够注意到组内每一位同学的情绪变化或者是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并且能够帮助大家,为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每个人都能开心地和其他人相处。
由于一个班级有很多学生,教师在某种程度上难以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因而不能很好地了解每一个同学的具体学习状况。这位“灵魂支柱”便起了重要的作用,他能够帮老师解决一部分学习上的问题,在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他可以与老师进行沟通,老师由此便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同学的情况,帮助大家更好地解决问题,提升同学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内容。
2.提升教学素养,激发教学热情,是培养能力的必要条件
身为教师,应当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找到他们自身的学习短板,进而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教导,让他们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进而主动地学习。
要激发学生的热情,教师首先应当对于教学充满热情,能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让学生们受到感染,进而积极地进行学习。同时,老师应当对自己的学生和自己抱有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即便是遇到困难也要想方设法去解决,在一次一次的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懂得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道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地提升自信。
处在小学时期的孩子们,思想还较为稚嫩,还未能构建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对于事物的认识也较为片面,逻辑思维还未能到达一个较高的标准,因此,老师在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可以在倾听完他们的话语后,将他们的想法进行归纳,并将归纳的内容复述给孩子们,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捋清思维,让他们在表达时更具逻辑性,同时也向他们透露出,老师是在认真倾听他们的话语。久而久之,孩子们能够通过老师的归纳找到其中的方法,从而自己学会归纳。这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学会专注地聆听,在别人讲话的时候懂得尊重,同时对于对方的话语进行准确归纳,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有想法还应该学会准确表达。身为老师,虽然懂得很多专业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这些知识准确传达给学生,以一种合适的方式让孩子接受知识。所以,老师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更多地应该掌握向孩子传达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述不仅提升了学习兴趣,同时也提升了自我表述的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3.明确倾听的要求,是倾听的前提
在学会倾听之前,同学们应当明确倾听是什么,要听到什么程度,倾听是为了什么。倾听是人们通过听取他人的想法意见来提升自我的一种方式,我们都需要在仔细听取对方的话语后,对其进行思考,从而为他人或者自己答疑解惑。倾听能够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让他们专注于学习之中,懂得用大脑进行思考,从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倾听时,同学们往往会遗漏一些重要的或者是较为细节的信息,这在学习中是较为不利的,因此,同学们在课堂上应当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能够将老师上课的要点准确地记在笔记中,并不断复习,从而将知识点记得更加牢固。在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也应对于其他同学的发言予以关注,最好也记在本上,要将自己的疑问以及同学发言的重点都记下来,便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小组交流是大家阐述自己的观点,其他人对观点进行思考与探讨,从而得到共同进步与提升。在交流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意见不同的状况,当孩子们想要反驳对方的观点时,就必须要认真聆听他人的发言,在深入了解对方的思路、明确对方的意图之后才能够找到对方观点中的漏洞进行反驳,因此,交流时,聆听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此外,只有在认真聆听他人发言后,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发言与别人的不重复,进而使小组交流更加有效地进行下去。与此同时,孩子们在发言之前,通过聆听能够不断丰富自身的发言内容,也是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观点。
记录他人的发言要点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边记边思考,让孩子们能够对这些内容加深印象,并且能够快速考虑并作出反应,提升他们的应变能力,通过一次一次的记忆与反应,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思维体系,为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除此之外,学习语文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语文思维。培养孩子们的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的一大重点,对于上小学的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拥有学习语文的思维,让他们在学习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思维体系,并能够在日后的学习中慢慢提升自己,慢慢丰富自己的语文体系,让自己的逻辑更加缜密。由此可以看出,学习语文更多的是在学习一种认识世界的能力。
4.学会表达,懂得阐述,是小组交流的前提
小组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个人能力,通过跟其他同学的交流让自己得到提高。在交流之前,孩子们应该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让对方懂得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够使小组交流进行得更加顺利。
在大多数时候,孩子们由于自身逻辑思维较为薄弱,很难准确表达出自己内心所想的内容,这会大大降低小组合作交流的效率。因此,在发言之前,孩子们应当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理清想要表达的内容,要在深思熟虑后,再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发言都是围绕一个中心的,孩子们应懂得围绕中心进行表达,做到不跑题、不偏题,保证交流的效率,所以要让孩子们明确交流的中心,并围绕中心进行交流。教师应当让学生学会控制个人发言的时间,让自己的表达简介明快,同时让每一小组的组长能够对每位同学的发言进行监督,在他们偏离中心时对其进行提醒。
教师还可以为孩子们举行辩论大赛,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比拼,让孩子们懂得小组合作的意义,懂得和同伴进行合作,同时清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在一次次的比赛中,学生锻炼了快速反应能力,并能在对方提出质疑时及时进行反驳。老师应当对于大赛秩序应当进行规范,让孩子们耐心解释对方的疑问,尽可能提供令对方满意的答案。
三、初步成效
首先,学生对于自己的小组成员更加亲近,相处得更加愉快,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帮助彼此。
其次,老师在教导孩子们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聆听以及表达能力。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能够对教学工作报以热情,懂得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学生们能够在合作交流以及上课时,运用记笔记的方式来记录知识点以及其他人的觀点,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来思考问题,对于对方的意见能够展现出包容性,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
第四,学生们加强了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较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做到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能够以小见大,通过对于书本的学习来完善自己的思想。
最后,学生们在发言时,能够精炼自己的语言,做到表达不啰嗦,同时一些较为内向的同学也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参考文献:
[1] 巫娟香《“精心”“耐心”“齐心”—浅谈一年级科学课中小组交流的有效性》,《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年第1期。
[2] 孙洁《小学语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创新改革与探索》,《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作文版)》 2018年第1期。
[3] 佟秋慧《自主参与 合作交流—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8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