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运用史料进行问题预设的技巧

2020-06-09 12:19陈彬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史料

陈彬

摘 要:史料对于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南北战争》一课史料丰富,如何正确运用其中的史料是有诸多技巧的。问题预设是在授课前期对教学内容和突发性教学环节进行预设。正确运用史料进行问题预设,不仅体现了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有利于串联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关键词:史料 历史教学 问题预设

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是当今历史教学中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初高中学生学科考查的重要方式。运用史料进行要遵循“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而如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于学生而言是学习的难点。这不仅要求教师对史料作详细的解释,还要求教师对史料与教材的关系作好问题预设。问题预设就是在授课前期对教学内容和突发性教学环节进行预设。正确运用史料进行问题预设,不仅体现了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有利于串联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一、教材资源,合理利用

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史料库。历史教材中的史料,不僅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和真实性,是历史教学最常用的资源,还是重要的命题资源,因此做好史料的问题预设尤其重要。

1.导入史料要先行

部编版历史教材中的史料非常丰富,其中导入史料最为显眼。导入史料涉及的是课文所述事件背景或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的立意有重要意义。

《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有则导入史料:“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学生阅读完会思考:林肯到底在说什么?这可能成为学生学习这一课的第一个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对这篇史料做好问题预设。我预设了三个问题:(1)“房子”喻指什么?(2)“半奴隶半自由”分别指的是哪两种制度?(3)材料反映了林肯的什么主张?解答这些问题有利于理解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所以要想对导入材料和课文主题做好过渡,就要对导入材料作好问题预设。

2.图片史料来佐证

《美国南北战争》中引用了一则英文广告图片,映射出美国存在的社会矛盾。如何看懂图片,理解美国社会问题,就要作好问题预设。

首先要翻译图片中的英文。其次教师提问:这张广告最有可能张贴在哪个大洲的港口?学生多数都会回答:美洲。但为什么会出现在美洲呢?预设第二个问题:这张广告出现在美洲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学生会想到“三角贸易”。预设这三个问题不仅巩固了旧知识,了解了美国的社会问题,而且再次理解了战争爆发的历史根源。

3.小字史料作补充

小字材料是对教材重要知识点的有力补充,是史论结合原则的重要依据。

《美国南北战争》小字史料:“林肯政府还颁布了《宅地法》……这一法令满足了人民对土地的需求。”我作了如下问题预设:(1)《宅地法》为美国公民解决了什么问题?(2)这部法律对战争起到了什么作用?通过预设补充了在解放黑奴时,如何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黑奴更愿加入北方军队的原因,同时认识到《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只解决了黑奴的政治枷锁,但《宅地法》解决了黑奴的经济枷锁,在政治经济上都获得自由是黑奴支持林肯政府的主要原因。

二、由浅入深,夯基提能

运用史料进行问题预设,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问题设置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1.问题预设关键是夯实基础

运用史料进行教学关键在于如何运用问题预设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师利用导入材料和图片史料的问题预设让学生了解了战争初期美国国内的主要矛盾。课文中有幅插图《美国南方种植园》,教师预设问题:图片中反映了南方的主要经济经营方式是什么?这和北方的经济制度有何不同?南北方经济制度矛盾的焦点是什么?利用小字材料和数据表格的问题预设了解了南北战争的过程和结果,如本文第一大点中第三、四小点所述。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了基础知识。

2.问题预设要注重提高能力

在问题预设中,关键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但在问题预设时也要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前文在讲述《宅地法》时预设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需要学生理解材料,才能得出答案。教师可以顺带解释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思想类等在材料中的区别,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史料拓展,追本溯源

部编版历史教材的史料非常丰富,足够教师和学生来使用和学习。然而,对某些专业术语教材中会缺乏解释,如本课中美国的两种制度。教师可进行史料拓展,如:《大国崛起》解说词:“在棉花丛中劳作的是那些从非洲贩来的黑人……制约了国家工业化的进程。”教师预设问题:(1)材料中的两种制度分别是什么?(2)南方制度有何局限性?通过设置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了解两种制度的含义,并理解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这样,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让学生对南北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如:联邦制、君主立宪制等,教材都没进行解释,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材料拓展,让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理解名词的含义,并掌握基础知识。可见,教师进行史料拓展,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达到教学目的。所以,拓展史料的根本目的还是回归教材,问题的预设也要以教材为根本出发点。

教师的责任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有惑,怎么办?教师应该进行问题预设,做到有备无患,避免上课时手忙脚乱。如何预设?就要正确运用史料,并结合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缺乏史料的历史教学是空洞无趣的,而缺乏问题预设的教学则只是纸上谈兵。要想让学生爱上历史课,就要充分运用史料进行教学;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教师就要正确运用史料进行问题预设。

参考文献:

[1] 杭赛强《基于教学立意的史料选择和解读初探》,《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第2期。

[2] 姚锦祥《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材料选择与问题设计》,《历史教学》2008年第19期。

(本文系宁德市中学教育科学研究2018年度课题《初中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育研究》(立项批准号:FJNDKY18-40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史料
史料辨析方法与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