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和培养策略

2020-06-09 12:19刘卫民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学习兴趣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刘卫民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探索出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努力促进教育发展。本文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入手,探究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和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学习兴趣 个体发展

学科核心素养,就是依照各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和学生的发展需求而设计的科学的教学理念,其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语文教师要学习有关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知识水平。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表达工具,从出生以来,我们就在接收着外部的信息,也在学习一些简单的口语词汇。小学生在上学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口语词汇,并且能够进行一些较为简单的交流。但是,学生的语言能力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他们需要接受更加系统而完整的语言知识讲解。语言建构和运用,就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汉字的组成结构和构成规律,并且让学生掌握汉字音、形、意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学生要学会运用所学习的汉字进行语言表达,掌握在不同的语境下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只有在不断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言掌握能力才能够有所提升。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是学生面对万事万物而获得的自我认识和想法,是每一个人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给人以深刻印象和启迪的文章,这些文章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其中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灌输性地给学生讲解知识内容,而并没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内容的产生原因和发展经过,这就导致了学生的思维较为分散和浅显。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创造等思维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思维训练的有关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在阅读教材文本或者看到社会中某些现象时,要能够针对其中的不同细节和内容做出合理判断。

3.审美鉴赏与创造

生活中蕴含着许许多多未被发现的美,每一种美都有其值得欣赏和感受的价值。当学生在阅读一本优秀的书籍并且沉浸其中时,也能够从中感受到生活所赋予的美,这种美拥有感化人心的效果。人的审美能力,是可以通过时间的积累和练习所提高的。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才刚刚开始接触这个世界,没有太多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对美的认知仍然停留在初始阶段。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提高对美的敏感度,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都蕴藏着丰富的美,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生在阅读这些经典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必然要跟随故事发展过程和人物情感而进行联想,感受其中的情感变化和思想魅力,从而发现和领悟美的价值并且获得美的享受。

4.文化传承与理解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有明显的集体责任感和民族认同感,他们对祖国和民族的认识在不断增强。学生心中已经有着一定的民族归属感。在世界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大时代,各个国家逐渐联系成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外来文化的传入也给我们本民族的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如何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是当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把握民族文化的根,才能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造而激发民族文化活力。语文学科,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中也包含着民族文化精神内涵。文化传承和理解,就是指导学生学习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歷史价值和现代价值,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如果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没有兴趣,那就没有学习的欲望,学习的乐趣也无从谈起。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喜好和兴趣,寻找教材内容与学生兴趣的相似点和交叉点,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学习欲望。

在口语交际课中,教师在选择语言表达的主题时,可以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教师可以以“我向往的世界”为主题,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世界的向往和想象。每一个学生都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也必然充满了无限想象。当教师在提到这个主题时,学生必然对这个话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在头脑中描绘对未来生活的蓝图。在学生思考之后,教师可以挑选学生,向同学描述对世界的看法和想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整个课堂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必然有所提升。

2.创新多样学习方式

思维方式的训练必须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能力的发展进行设计和研究。以往的教学方式之所以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原因是将学生放在了课堂学习的被动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新《课标》则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来思考课文内容并且进行思维拓展和联想,深入探索文本价值。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分层教学法、翻转课堂法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以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桂花雨》一课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浓厚的思乡之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数个五人小组,让学生思考“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取名《桂花雨》”“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我为什么喜欢桂花”等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答案。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作者其他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思考作者的思乡之源。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并且进行讲解的方法,教师真正地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也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尊重学生个体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个体,其对美的感知和领悟能力也有所不同。与此同时,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心理能力也必然在成长和变化。所以,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审美训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美的不同看法,并且进行正确地引导,从而让学生感受美和体会美。

对于一、二、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主要停留在“实物阶段”,只能感受作品与实物之间的相似和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事物的颜色、外形、触觉等真实可感的具体内容,从而使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对于四、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能够感知作品的艺术风格、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展示不同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体会这些风格各异的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4.探索文本文化内涵

文字,是生活的载体,也是历史的载体。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不仅是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情感变化,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内涵。“知人论世”,是我们了解文章内容和文本内涵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想要掌握文字和语言背后的主要内容和价值,必须要分析其当时的历史背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文化背景,感受文章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感受不同时期的文化内涵和魅力。例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的背景,体会周恩来的伟大志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来感受当时的时代氛围,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然后,再让学生体会课文的内涵,探索其中的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在以往的教学观念中,成绩是评定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也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的不断创新,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已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和内容来进行教学,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岳宁《问题驱动式研学单: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教育科学论坛》2019年第8期。

[2] 张元圆《浅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学习兴趣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