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娜 郭瑞敏
摘要: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重任,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工匠精神的内涵为切入点,分析工匠精神传承与创新时代意蕴,剖析职业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现状,探讨职业院校从德育教育、专业课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实训、现代学徒制等路径来传承与塑造工匠精神。
关键词:中国制造;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4C-0072-04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自古有之,源远流长,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铸就了业精技巧的工匠精神,从庖丁解牛、铁杵磨成针、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到现代八位大国工匠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工匠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时代呼唤我们传承并弘扬这种精神。工匠精神内涵博大精深,学者们一致认为工匠精神是民族的精神财富,需要大力弘扬和传承。在工匠精神的古代价值意蕴方面,学者薛栋从道德层面解读,认为古代工匠精神追求善美境界,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表现为“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1]学者黄君录认为工匠精神的历史意蕴可以概括为尊师重教、授业解惑的师道精神,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职业风尚,精益求精、革新鼎故的价值追求。[2]在工匠精神的当代内涵方面,黄君录提出工匠精神表现为专业专注的敬业精神,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千锤百炼的品质追求,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3]学者王丽媛认为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工匠精神是指从业者需要具备较高人文素养,具备尊师重教、诚实守信、“德艺兼求”的职业品德,具有“对职业敬畏、对工作专注执着、敬业乐业、一丝不苟、忠于职守、刻苦钻研、创新进取、止于至善”的职业态度[5],具有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千锤百炼的品质追求,坚守对产品精益求精、对服务崇尚尽善尽美的职业理想,通过潜心钻研、锲而不舍努力使技艺和产品臻于完美的一种职业精神。
二、职业院校传承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时代意蕴
(一)工匠精神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
工匠精神强调对产品精益求精,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改造提升高耗能高污染传统制造业,离不开工匠精神,而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培育新动能同样呼唤工匠精神。想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必须依靠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任重道远。为了尽快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变,不仅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大国工匠,更需要一批具有“敬业、乐业、执着、专注、创新”精神的从业者和后备军,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责任担当,对事业孜孜以求,對产品品质千锤百炼,在产品细节上做到完美和极致。
(二)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质量发展是立业之本、强国之基与转型之要。要实现质量强国战略,提高人才的质量观是关键,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使命,需要教育学生树立质量至上的意识,重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精益求精的精神运用到极致。推动中国制造加快向“精品制造”转变,树立“中国智造”新形象,这需要千千万万个扎根普通岗位、潜心钻研,对事业孜孜以求,视品质为生命,能够对品质千锤百炼、对细节精雕细琢,追求完美极致、不断打造精品之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三)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
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更受用人单位青睐和认可,学生实现自我,同时给学校带来良好口碑和社会美誉度,提高学校办学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促进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大历史使命。
三、职业院校传承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现状分析
(一)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缺陷
当前,职业院校对“传技”和“育人”关系认识上存在偏差,在培养目标方面过分强调“一技之长”,过分注重就业率,片面追求技能大赛,存在重知识技能而轻育人问题,没有将工匠精神塑造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忽略对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精神、价值取向、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教师在课程教学时,不能够把工匠精神融入到课程中,尤其是在思政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等课程教学中,不注重职业精神的培育,致使高职生专业技能水平较弱,职业素养缺乏,在职业规划、价值取向等方面自我认识不清,职业道德和职业信仰不坚定,不利于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育。
(二)教学实践活动中欠缺工匠精神培养
职业院校主要是培养技能人才,实际教学中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课程实训环节的设计课时少,不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时,缺失工匠精神的培养。加之地方政府对职业院校的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校内实训条件有限,实验室实训设备不配套,购买设备使用率不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具有工匠精神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学校产教融合方面存在问题
目前产教融合模式,一种是企业到校外寻求企业政府帮助,实施校企合作;另一种是引进来,把企业引进校园里,采用校中厂、厂中校模式。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当前的校企合作开展深度不够,育人效果不理想。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理念、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难以量化平衡;校企资源共享和平台建设的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学生无法从实习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不利于学生养成专业敬业、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四)学校缺乏一支具备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
当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普遍重理论知识,缺少职业经验和实践技能,对工匠精神认知度偏低、责任意识不强、缺少实践经验。加之职称竞争激烈,教师难以做到纯粹、执着、专注于教学,不能从所教课程中潜心钻研、深挖并培养工匠精神,日益缺失具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匠心师资队伍。这就呼吁教师们先拾回工匠精神,锤炼师德和职业精神,才能将其渗透于人才培养之中。
四、中国制造背景下职业院校传承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路径探究
(一)德育教育:弘扬工匠精神的直接途径
高职院校主要在思政课程和创新创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职业精神教育。学校要在这些课程中积极引入工匠精神教育,要将“爱岗敬业、脚踏实地、专注纯粹、精益求精、创新进取”等理念作为德育教学的指导,完善职业精神的教育内容。高职院校可以开设类似“大国工匠”的教育课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的本质和内涵,认识到每份工作都有闪光点,平凡岗位也可以做出卓越的成就,形成一种更正确的职业态度,促进自身的成长和成才。
(二)专业课教学:传承工匠精神的主要渠道
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要结合新形势下产业和行业变动,对接行业、企业需求,适当调整专业课设置。根据高职生的学习情况,研究本专业學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应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专业教师根据专业课程的不同特点,钻研课程思政内容,在教学中逐渐渗透工匠精神,使学生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精髓。
(三)双师型队伍:重拾工匠精神的师资支撑
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才能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引进来”模式,优先选择“德艺双馨”人选,聘请企业的高管、技术人员、优秀基层员工、岗位标兵以及行业专家作为首席实习指导老师。在培养结束后,导师要接受学校和企业的考核,并确定下一阶段是否继续担任指导教师。还可以通过“走出去”方式,鼓励老师到企业接受岗位锻炼和学习,参加社会培训,掌握一定的职业经验,反过来回校开展与工匠精神培育相关的教学活动。同时,要注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多元化师德考评体系,将师德考评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薪酬发放依据,倒逼教师注重自身师德的锤炼。
(四)专业实训:内化工匠精神的关键环节
只有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下,通过具体细化工作任务,学生亲自实践才能认识到工匠精神对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在专业实训时,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单门课程设计实训环节。高职院校还可采用专业群的形式,采用专业实训周的形式进行综合实训。以泰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电子商务学生在大二下学期进行为期二周的网上创业综合实训,按照互联网企业创建、网站设计、店铺维护、营销推广、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流程设置十个实训任务,模拟了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在特定的职业场景和虚拟仿真工作环境中提高网上创业实战能力,身临其境并亲自实践,学生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职业信仰与追求。
(五)现代学徒制:塑造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
工匠精神需要长期学习加以实践积累,才能潜移默化为从业者的职业素质。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双方协同培育、深度合作,以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以理实一体化课程为载体、以实训基地与企业真实工作现场为情境,在制度、组织、经费保障下,教师、师傅共同传授,全方位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人文素养,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种“体知躬行”的实践教育,可以更好塑造工匠精神。
1.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机制。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是山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以电商专业建设为引擎,立足区域、面向商贸、制造及服务类行业,实现校企“珠联璧合”,共同培育具有工匠精神,能从事网络客服、营销、网站运营等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学校电商学徒试点班50名学生,在入学时与学校、企业签订了现代学徒制培养三方协议,确立了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学校企业共同确定工匠精神的培养计划,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和制定教学内容,共同实施教学和评价。在学校里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训,在合作企业通过职场体验、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学生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项目技能、职业岗位技能有很大提升。
学校与企业共同选拔“德艺双馨”实习导师。首先,师傅要把基本的职业规范、职业素养告诉学生,要教育学徒专注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尊重每一道工序,抓好每一个细节,戒骄戒躁、慢工出细活,勇于突破、敢于创新,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其次,师傅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徒职业技能全方位指导,师徒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切磋,有效互动,通过观摩师傅,学徒将专业知识和具体工作相结合,不断学习技能和磨练技艺,在学艺过程中,学徒能够自发产生热爱工作使命感、责任感、追求极致的自豪感、实现自我的成就感,培养对工作认真专注、对细节一丝不苟、对作品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2.实行“三段递进式”育人模式。
高职学生学制三年,按学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学年)在校学习,是职场认知阶段。学生主要学习通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一上学期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开展“岗位认知、职场认知”活动,师生重点参观企业运营过程,认识企业工作岗位,对企业文化、电商运营项目、职业规划等情况有所了解。第二阶段(第二学年),工学交替,岗位体验。在校学习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企业师傅讲授企业文化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在合作企业“工学交替、职场体验”;大二上学期,学生到校企联合成立的阿里巴巴电商培训基地,开展为期60天的“迎双十一、双十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工学交替、职场体验实践活动”,学生到企业实习,参与企业真实生产运营过程,了解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工作任务、企业文化等,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职业的认识,学生通过顶岗体验,实现零距离接触职业岗位。第三阶段(第三学年),顶岗实习。学生完全在企业顶岗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定期进企业对学生辅导,师傅对学徒从品德到技能进行全方位指导,在实习中注重工匠精神的塑造和企业文化熏陶,使学徒对工作执着、对职业忠诚、对事业敬畏,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处理数据技能,培养独立顶岗操作能力。学徒在双导师指导下,通过轮岗顶岗实习,考核合格后签订劳动合同正式上岗,完成学生、学徒、员工的角色转换,实现自身成长与成才目标。
3.制定技能与工匠精神并重的考核标准。
校企共同制定学徒制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将工匠精神考察、学生工作业绩、师傅评价和客户意见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中。主要从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四个方面考核。从学生工作完成认真细致方面,来考察其是否具有严谨负责的职业态度;从学生的出勤方面、诚信度、团队合作表现来判断其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对技术掌握方面、客户对学生评价方面,来考核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通过综合考核学生的产品品质细节、项目完成效果和创新情况、毕业论文撰写等方面来评估学生是否具有精益求精、创新进取的职业品质。通过考核评价,企业最终与技术技能过硬、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签订劳动合同。
五、结论语
工匠精神培养是一个漫长且系统的过程,产学融合模式、现代学徒制模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新制度平台,需要职业院校更多的实践探索,不断改进与完善工匠精神的体验教育、实践教育与养成教育,让学生在精通技术、锤炼技能、砥砺人生阅历的基础上,将创新基因深植于心,把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参考文献:
[1]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 2013(34).
[2][3]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16(8).
[4]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探析[J].职教论坛.2014(22).
[5]李宏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
责任编辑:谢传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