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益铭 谢小燕 (中山大学 广州 510275)
2019年末2020年初,武汉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迅速蔓延至全国。疫情的快速发展,对各领域各行业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急处置能力和管理机制、服务、发展更是严峻的考验,社会各界都在群策群力,共克时艰。
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人群聚集场所,如何开展科学的疫情防控,精准有效提供各类疫情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职责。为保证疫情防控期间师生读者、资源、设备的安全,有序地为读者提供稳定的文献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应该建立起渠道通畅、上下行动协调一致的应急管理防控体系、公共卫生治理与服务体系,以有效、完善地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从2020年1月21日起,教育部连续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切实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的通知》和《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等通知,立即启动教育系统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处置机制,部署各地和有关高校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切实做好应急预案、落实“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分类落实防控、加强科研攻关、参与联防联控、改善环境卫生、深化健康教育、及时报送信息和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等相关工作。在教育部的部署下,各地教育部门出台规定,要求在疫情流行期间,各学校取消一切聚集性教育教学活动,不得提前返校,不得提前开学,最大限度阻断疫情传播扩散渠道,对学校图书馆等重点区域和场所要求做好环境卫生改善整体行动,创建整洁、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并强调加强知识宣传和经验推广,做好疫情防护知识宣传,编制、发布简单易操作的预防手册,及时收集有关高校、地方教育部门应对疫情工作有效做法并及时推广[1]。与此同时,教育部逐步统筹整合国家、地方和学校相关教学资源,提供优质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全力保障各地各级学校“停课不停教、不停学”[2]。2020年1月23日,文化部发出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服务机构按要求落实通风、消毒等措施,排查并消除病毒传播隐患等[3]。各地各高校纷纷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周密方案,组织力量开展防控。
根据国家、省、教育部等发布的一系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各高校成立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校园防控工作小组,及时制定和发布学校疫情防控方案。1月23日起,全国图书馆系统相继发布闭馆通知,暂停到馆读者服务和展览、演出、讲座等各项活动,开展线上服务,并积极开展疫情应急信息服务。
2月21日,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局面的逐步转好和防控经验的逐步提高,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学校图书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4],从场馆管理、人员管理和保障服务方面进一步对图书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做出详细指引。2月28日,广东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为配合做好2020年春季开学及网络教学准备工作,确保高校图书馆网络服务工作平稳有序开展,制定发布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广东省高校图书馆网络服务指南》,提出高校图书馆应提供校外访问图书馆网络资源服务,根据本校教学、研究生教学和学科建设需要,及时推送各类免费资源、开展文献传递服务、读者咨询服务及网上阅读推广、查收查引、科技查新服务等。3月12日,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为高校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维护师生员工生命健康安全、维护校园正常生活教学秩序作出精准指导[5]。
在国家“停课不停学”和“闭馆不停服务”的政策指导下,高校图书馆在疫情防控中存在以下难点。
(1)人员防控。疫情初期,因有关疫情传播、发展、防控等信息存在不够及时、公开、透明、准确等问题,社会公众,尤其是人群聚集性场所机构,面临巨大的人员防控风险。本次疫情暴发时间恰与中国春节和学生寒假假期重叠,学校教职员、学生进入假期,居留学校,或出行、旅游、探亲等活动密集增强,但图书馆假期开放服务的状态为人员防控带来很大风险,逐一排查难度较大。馆员、读者等的密切接触情况、身体状况等在疫情暴发初期短时间内处于监测盲区,在疫情中后期又存在因人员流动等因素引发各种不确定的风险和隐患,面临巨大的防控难度和压力。
(2)服务需求。图书馆在闭馆或有限开放期间,读者的馆内阅览、纸质文献借阅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如各类普通图书、报刊文献、特藏、专藏文献等,以及学术研究和科研项目专项研究资源需求、证明文件等支持服务无法正常满足,从而影响图书馆服务师生开展教学科研的支持度。
(3)馆舍安防。图书馆长期闭馆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这是图书馆面对任何突发社会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高校校园安全由学校保卫部门统筹负责,但图书馆内长期无专业馆员定期巡查和专业安保人员24小时特殊时期高级别值守,馆内基础设施、设备、资产安全检查有限,无法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如水管破裂、空调通风系统和设备异常、消防系统突发故障导致漏水、电线短路、图书浸水等问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因局部、区域性的防控封锁,馆内设施的维护维修、突发安防问题及时排查,以及馆舍环境的卫生清洁和消毒维护是重要的难题。
在配合学校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高校图书馆要确保馆舍、图书及各项设施设备的安全,持续开展馆员的健康安全监测,拓宽服务渠道以保证疫情期间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畅通,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优势和服务优势,为疫情科研攻关提供保障和支撑,必须要有高效的组织领导和科学规划。
在高校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部署下,成立图书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制度,明确疫情防控应急措施和处置流程。
领导小组由馆长、副馆长组成,工作组成员为部门负责人,如多校区办学体系下的高校设有校区分馆馆长,应将其纳入工作组。领导小组负责统一协调、组织、指挥疫情防控工作。
根据分级管理和属地化管理原则,行政部门负责人负责馆员健康情况汇总及报送,防疫物资的采购、分配及管理,对外信息的发布,疫情防控措施实施情况督查督办,馆舍清洁消毒及安防巡查等后勤保障工作。
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及分馆馆长作为工作组成员及分级责任负责人,负责部门及分馆的日常应急管理工作,包括人员健康情况申报及信息跟踪监测,落实辖区馆舍空间及公用物品的消杀、疫情信息的统计报送,以及各类远程网络信息和知识服务工作的开展。
同时,图书馆应与学校及所在校区医疗卫生应急处置机构、当地卫生防疫部门、保卫部门、总务后勤部门、物业公司建立防控应急多层级联动管理监控体系,协调处置疫情防控期间的各类突发事件。并在此基础上组成一个纵向的垂直统筹管理与横向交互协作、多部门多层级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序和高效(见图1)。
图1 图书馆应急管理体系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疫情发展变化,分阶段、分步骤制定科学合理的阶段性防控方案,具体划分为闭馆期间,师生返校前一周,师生返校至疫情结束三个阶段。
(1)闭馆期间。在此期间,首要的是确保馆舍的安全。各馆舍仅安排安保人员值班,每日上报馆舍巡查情况。其次,做好馆员健康监测的跟踪管理,所有人员未经图书馆疫情防控专项领导小组同意不能出入图书馆。与此同时,做好网络远程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为学校的科研提供资源保障和服务。
(2)师生返校前一周。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等各级教育部门开学通知,学校确定师生具体返校时间后,图书馆应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经学校及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同意,在师生返校前做好开馆前馆舍的清洁消毒和服务规划,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服务指南和流程,落实各项疫情防控监测要求,做好疫情防控信息报送台账,制定其他突发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可第一时间将危害降到最低。
(3)师生返校至疫情结束阶段。在学校师生分期、分批有序返校后,图书馆应根据疫情变化与防控形势的要求,提供有限度的开放,适时调整开馆时间、入馆人数及服务内容,同时逐步开展借还图书、老旧书刊的消毒工作。至疫情结束前,图书馆各项服务逐步恢复正常,并保持馆内日常环境监测,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确保公共卫生防疫制度的常态化执行,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应对各类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和服务体系。
围绕“明确目标、明确重点、明确责任、明确细节”工作要求,高校图书馆应建立疫情防控监测预警、应急信息报送制度、消毒制度、馆员工作制度、远程网络信息服务制度、应急物资保障制度、公共卫生专题资料建设与服务制度,以保障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
实行疫情监测预警制度应确立“日报告、零报告”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实时监测,全面系统收集和掌握疫情相关信息及相应处置措施,掌握各类风险及隐患情况,及时关注网络舆情,做好舆情研判应对和宣传引导,根据国家、区域疫情发展趋势和学校安排,提出适时处置意见和措施。
根据疫情管理要求,依据应急信息报送的程序和要求,制定应急信息报送规范,明确信息报送的时限、范围、内容、各环节的责任人,准确、全面、客观地将信息及时报送至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上级部门,如有必要,还须同时报送至当地卫生防疫部门[6]。
根据国家卫健委、疾控中心等权威机构制定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公共预防指南及教育部门提出的疫情防控开学指南,图书馆内部环境、设备设施管理须建立和实施清洁消毒制度,包括物理空间及环境的管理、监测与维护,加强馆内公共物品的消杀,并使之常态化,以增强图书馆在任何时期的公共卫生防疫能力,促进社会公共文化卫生体系的良性发展。
(1)馆舍清洁消毒制度。严格落实每日消毒制度,结合图书馆书籍保护等的实际情况,选择安全无毒的消毒用品,开展全馆整体消毒,包括公共区域和办公区域,重点加强包括阅览区、楼梯间、卫生间、电梯间等区域及高频接触物品如门把手、饮水机、电梯间按键、公用设备的消杀,提高出入口等重要风险点的消杀频次,定点回收弃置的劳保防护用品并定时集中销毁,全方位无死角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联合卫生防疫部门、环境部门持续开展馆内环境质量方面的监测与检测,尤其是中央空调系统和新风系统的清洁消毒及运行环境监测,建立环境监测报送台账。
(2)图书除尘消毒制度。根据国家卫生部门防疫消毒指南,结合新冠病毒的特性,为各类型的图书配备合适的图书消毒设备,并确保图书与文件终端消毒柜、智能消毒存储柜等设备的正常运行。馆际之间的图书、物品、文件须严格遵循消毒规范和交接程序。
馆员工作制度一方面要求做好人员健康动态信息的登记造册和跟踪统计,并根据疫情的变化适时调整,做好馆员在线或返岗轮值、消毒隔离防护等措施,保障馆员安全和疫情时期的工作运转。另一方面需订立馆员在防控期间工作中的防护操作规范、读者接待及工作交接手续等。一些涉及感染风险的工作程序要制定严格的流程、职责与权限、注意事项等。同时组织馆员学习各类疫情防控知识以及发生紧急情况的应急培训。
疫情期间,为避免读者聚集、书籍流通、公用设备使用频繁等带来的隐患,围绕“停课不停学”中心思想,通过图书馆主页、微信等渠道积极开展线上服务,在保证读者安全的同时,保证疫情防控期间图书馆各项服务的正常有序开展。
(1)知识服务一站式个性化。在到馆服务受限制的条件下,高校图书馆应通过电话、邮箱、QP平台、QQ、微信咨询等方式安排馆员每日在线答疑,积极开展在线预约、续借等服务,提供免费的文献传递及馆际互借服务,24小时实时在线个性化服务;借助集成统一化服务系统和平台,以最新的技术手段和全方位的知识数据库为依托,为读者提供诸如检索服务、咨询服务、学科服务和信息情报服务等体系化个性化的知识服务,通过学科馆员包干制综合化、一体化服务,在线开展查收查引、科技查新等服务以应对师生课题申报、成果申报等需求,确保服务不间断;配合学校2020年春季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要求,鼓励学习战“疫”,与院系合作开展课程资源、图书资料的集成一站式服务,根据院系和学科梳理所有图书馆已购资源及在线开放资源、网络课程、经典教材,建设新冠病毒研究与防控平台入口等,满足师生对学习、科研、疫情信息和防护知识的个性化需求。
(2)信息服务八精准全面化。高校图书馆应积极与互联网企业、平台提供商、科研机构、医疗机构、院系等合作,通过互联网企业的资源深度加工与高度集成能力、强大的计算与搜索能力为用户提供精准、全面的知识服务,实现信息服务八个精准化,即:精准到人,精准到学科,精准到课程,精准到团队,精准到学院,精准到基地、实验室,精准到大平台,精准到学校学术发展战略。在技术支持上做好VPN、代理服务器等多种校外访问电子资源的途径与操作指导,联合校网络中心加强网络维护,保证图书馆电子资源访问和相关服务平台的正常运行。一方面,在原有VPN及代理器校外远程访问在线资源基础上,积极拓展校外访问数据库方式,开通基于 Shibboleth 协议的电子资源校外访问 CARSI 新方式,打破数据库使用的网络壁垒,提升了学术资源获取便捷度。另一方面,与各大出版社、数据库供应商协商合作,推出限时免费的学术资源。通过图书馆主页、公众微信号及有关应用程序和数字资源库等渠道宣传在线资源远程访问途径,发布各类专业数据库、电子图书、期刊及电子平台的实用指南,并密集推送各类资源服务信息、内容提要、学习资源等。最重要的是,通过院系微信直通车,为院系直接开展一对一服务,依托于学校的科研平台,为所有科研项目、实验室、基地等开展个性化、精细化的学科支持服务、科研支持服务、资源荐购服务和阅读书目推荐服务,从文献检索、论文写作、科研素养、数据素养等方面开展学术科研素养相关在线培训,为在线学习、科研提供资源获取保障,确保服务零障碍。
(3)公共卫生应急服务学、教、研、宣体系化。首先,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尤其是医学图书馆的资源和专业优势,梳理新冠病毒相关科研攻关进展、学术资源和数据库,与各大数据库商、出版社协作开通与疫情相关的免费学术科研资源的访问,推出系列介绍新冠疫情防控指南与方案、病例报告、中医药预防和治疗、专利信息共享平台等疫情专题科研信息辑,适时整理发布和更新,供广大师生读者及时了解及掌握疫情的最新进展。
其次,及时响应各医疗机构的需求,为临床救治、疫情研究、疾病诊断治疗及药品疫苗研发、病例分析和前线防疫工作提供科研支撑,为科学战“疫”服务。例如,中山大学图书馆为前线援鄂医疗队医务人员及科研工作者提供有关新冠肺炎重要文献和专题文献检索,积极参与学校生物安全实验室正在承担的国家科技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专项”子课题:2019-nCoV变异和进化关系研究之信息服务工作,查找并追踪冠状病毒全球研究机构及动物携带病毒研究进展,助力新冠病毒研究,即是一个值得推广的优秀科学战“疫”法。
第三,举办形式多样的线上宣传和健康互动活动,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读者的自我防范意识,主动做好自我保健,筑好防疫工作的第一道防线。同时广泛关注和搜集疫情相关信息、科普知识及疫情中出现的一些重要信息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疫情权威科普宣传、信息素养教育,组织开展预防、救助等卫生防疫知识和技能的在线培训,以及为提高甄别疫情信息真伪的信息素养在线培训。
第四,疫情防控期间,馆员和读者都面临着持续的焦虑、恐慌情绪和防控的心理压力,图书馆应联合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广泛搜集心理辅导在线培训资源、心理援助资讯等信息,联合多个部门多渠道发布心理健康资讯,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互动活动,推广心理健康知识和咨询服务。
应急物资保障制度包括疫情防控所需急救药品、医疗器械、设备、卫生防护用品、消毒物品、疫情预防资料等信息、物资、技术的储备和管理,编制应急物资目录,分类制定防疫物资装备标准,建立应急物质分配、调用机制,实时监测物资储备动态,及时补充更新和维护,以满足疫情防控期间的应急需求[7,8]。
图书馆肩负着搜集和保存社会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职能,应全方位搜集和整理疫情防控相关信息和资料,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资料库,为医学史、医学人类学等公共卫生学科的发展留下宝贵资料。根据史料搜集的全面性、重点性、唯一性和珍稀性原则,应以线上与线下、文字与非文字资料相结合的方式,着重搜集医护人员的工作笔记、治疗方案、抗疫日记、手稿、书信等,与抗击疫情相关的医疗物资、治疗设备、救援工具、防疫用品等实物资料,治疗方案、病例分析报告、处方、查房交接记录等医用档案,工作通知、人员名单、物资清单、账目、记录表、登记表等数据信息资料,工作照片、录音录像、口述音视频等影像史料。同时,充分运动大数据实行全媒体实时监测,收集统计相关媒体的新闻报道、观点、评论等信息,查看疫情的舆情数据信息,全面监测公众对疫情的话题讨论;公开可获取的个人日记、书信、手稿、文学作品,包括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发布的短文等均是重要文献,也应纳入收集范围。这是图书馆支持未来公共卫生学科和医学史、医学人文史、区域史、国家治理等学科教育和研究的重要资料。在此基础上,图书馆可综合东西方哲学、科学、教育等传统的人文学科典籍,对医学人文进行全新阐述和梳理,积极参与学校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及培训,提升师生的医学人文素养,传承医学人文精神。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恰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后的开局之年,疫情防控工作成为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集中考验[9],更是对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提出的重大考验。纵观我国整个教育阶段,公众信息素养、科学素养和应急教育存在较大的不足和缺失[10]。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和传播机构,应主动承担起公共卫生科学教育与传播的责任和功能,做好各类公共卫生服务事件的监控与防御,补足公共卫生体系中知识服务能力的短板,在应急管理防控体系的基础上构建起高校图书馆公共卫生治理与服务体系,并从制度、服务、资源、建筑设备、技术等多个层面上进行加强。
目前高校图书馆普遍没有建立起系统化的与公共卫生系统相联结和对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这是图书馆应急管理的不足。高校图书馆应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制度的基础和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图书馆发展规划,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公共卫生管理中的职责和工作任务指标,将分级负责和条块化管理相结合,常抓不懈,坚持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11],形成联防联控、统一高效的联动机制,同时将馆员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及图书馆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中。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涵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及公共卫生绩效评价体系的应急治理服务体系,促进图书馆成为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主体,在环境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与政府、医学机构等协作,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形成互相依存、优势互补的格局。一方面对日常的消毒工作、制度化的环境监测实施常态化治理,对工作人员卫生管控施以全面强化预防措施,从而有效预防各类病毒和疾病的传播,保证来馆读者的健康安全。同时,定期组织或邀请专业卫生机构到图书馆进行环境质量安全测评,发现问题即时即改。另一方面建立公共卫生治理专业工作组,定期组织开展馆员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培训及演练,负责图书馆公共卫生治理与服务体系构建的常态化、规范化。
此次疫情中广泛凸显出图书馆在远程服务和智能化信息服务上的短板和上升空间,高校图书馆应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支持提高和加强智慧化知识服务的比重,确保任何时期读者资源和服务获取的便捷。
首先,通过知识和资源的重组、创新和整合,完善图书馆资源交流平台,优化文献资源配置结构,构建图书馆一体化服务集成系统,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便捷优势,将各项自助服务与高校图书馆官方微信公众号、高校企业号或统一服务平台深度融合,集成为一站式自主服务门户,保证读者获取资源和服务渠道的畅通。
其次,联合数字产业机构,应用大数据技术,以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为依托,通过数据、平台与服务的科学融合,形成知识体系更加完善、规模更加庞大的图书馆数据信息库,实现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科学整合与高度共享,提升数字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从而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更加积极有效地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与服务需求[12],进而提升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水平。
再者,发挥“互联网+教育”功能,充分利用CALIS、NSTL、CASHL等文献资源保障中心资源共享和高校图书馆联盟的优势,加强免费开放在线教学资源的梳理和揭示,研发及整合集教务部、实验室、研究生院在内的在线教学资源保障体系,根据学校课程提供精准匹配的在线教学资源并嵌入到各类在线教学平台,确保远程知识服务及在线教学的无缝链接,全力支持教、学、研活动。
经历本次疫情,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公共卫生和防疫知识是公众信息和知识体系中基本而且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是公民的基本信息和知识素养。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公共卫生知识普及教育平台,广泛搜集权威可靠的应急科普及公共卫生知识,面向全校师生持续开展公共卫生信息素养教育,积极发挥在公共卫生教育体系中的责任和功能。
高校图书馆作为健康、医学信息流通枢纽,应充分践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宗旨,把公共卫生教育纳入学生的常规教育或通识教育中加以普及,联合学校教务部门、医院、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主体,运用MOOC等免费开放资源,共同开展提升公众健康信息素养、提高应急意识和科学防范知识、提供权威可信的公共卫生信息获取渠道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系统全面的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与培训,以期提升公众的健康信息素养水平[13]。
同时,通过编制小册子、策划展览、举办讲座、知识竞赛等方式,充分利用移动技术和新媒体,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等技术,积极开展广泛的集知识、娱乐、互动于一体的公共卫生知识宣传活动,并通过经验式学习方式及讨论交流,促进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开展公共卫生学科资源及特藏资源建设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责和使命。高校图书馆应致力于全方位搜集国内外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等学科领域的各种书刊资料及数据库,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特藏专题资源库,对应急科学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新发展动态、医疗诊断、药物疫苗研发、科研攻关进展等信息进行常态化的收集和分类组织,及时加工成不同形式、有侧重点和针对性的信息产品,宣传推介给学校教学人员、科研团队、卫生机构等不同需求用户和部门[14],保证知识服务和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通过信息共享机制定期与卫生医疗机构实现及时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在此基础上建成应急文献保障系统及应急医学信息服务机制,发挥图书馆中心枢纽的作用,联结学校、科研机构和互联网平台,依托图书馆数字资源,作为系统性的公共卫生信息服务战时储备,以互联网为通道,为政府决策、医学科研、企业生产等提供支持,形成产学研联动体系,提升高校图书馆应急信息服务的内涵。
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也引发了对建筑功能布局方面的再思考。密集的、通风不良的环境会增强病毒传染性接触,自然采光、通风防霉、充分日照的建筑可为疫情防控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2003年SARS疫情后关于公共建筑的公共卫生评估方面也有了一些考量,如图书馆阅览室层高需超过2.6米,自然通风时可开启窗地比大于1∶20等[15]。目前图书馆流行的大开间、玻璃幕墙式,但可开窗地比不高、藏借阅一体化的功能布局会因通风不良、人员聚集等因素而增加公共卫生事件扩散的风险。今后图书馆在建筑设计上更需要在功能及公众安全之间做更多的考量。
同时,大部分的图书馆都安装了中央空调系统,如若使用不当,疫情会因空调系统开启而传播和蔓延。国家疾控中心及卫生部门为此专门制定了疫情期间办公场所和公共场所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指引。在空调系统正常运行、定期检修和高频率清洁条件下不会造成病毒的传播,但需关掉回风,保证足够的新风换气,然而新风量的增加意味着空调耗能的增加,未来如何在空调系统中采用新型新风换气机,既保证新风又同时降低空调耗能也将成为图书馆考虑的因素[16]。
考虑到病毒传播途径,目前较为普遍的面对面无挡板的紧凑型平板阅览桌,不能很好地保护读者个人隐私,有时候还会相互影响,最为重要的是不利于卫生防控。今后,在家具设备规划方面,应充分考虑公共卫生防控、保护个人隐私、采光等多重需求,设计出能更好规避病毒传播风险、又能营造相对私密的个人学习空间的产品,在提高读者学习专注度的同时获得更理想的阅览体验。
新技术企业大规模参与此次疫情防控,是我国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现象级事件,新技术的应用为公共卫生治理与服务体系提供运营和支持将成为趋势。
由人脸识别经验和热成像测温技术创新所实现的红外热成像测温筛查系统,可实现空气中操作的无接触式自助终端设备、智能机器人、个人健康码等都可作为有效防控、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的技术手段,应广泛应用到图书馆建筑环境和服务当中,作为公共卫生监测防控措施纳入到图书馆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建设中来。
公共卫生事件中如何有效回溯、追踪读者的行动轨迹也将成为图书馆公共卫生监测防控技术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图书馆可借鉴本次疫情中的网格化管理经验,升级座位管理系统,利用热感应成像、馆内安全监控等技术和设备,配合互联网+、大数据、5G技术的应用,对公共阅览区域实行“健康网格”区域开放管理,让图书馆有限的座位资源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最大化地满足读者需求,同时在保护个人隐私的情况下,有效追踪某一位置区域读者的轨迹及密切接触者,这将极大地提升防控能力,保证图书馆公共卫生治理与服务体系的有效便捷。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不仅来势凶猛,且病毒潜伏周期长,传染性强,到目前为止暂时还没有对症的特效药。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肺炎为全球性流行病,部分国家疫情形势十分严峻,疫情风险仍将持续一段较长时间。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我国多个省份启动了一级响应,采取前所未有的封城、停工、停产、停课等措施,大数据的应用、网格化管理、个人健康及行动轨迹申报、互联网+医疗技术的应用等举措,都为战胜病毒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随着近年来SARS、H1N1、H7N9、COVID-19等病毒在全球范围的暴发,高校图书馆在此类突发公共事件中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如何改革完善行之有效的公共卫生治理与服务体系,协同所在机构、区域、政府乃至国家开展科学的疫情防控和宣传,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充分发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创新服务方式,在保障师生健康安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做好各类疫情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提升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和服务水平,亟待图书馆界展开深入思考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