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瑄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4)
《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玄奘传》,史传部典籍,唐释彦悰述,凡十卷。其音义见慧琳《一切经音义》(下称慧琳音义)卷第八十三,凡二万五千余言,其中存在讹、脱、倒等种种文字问题[1]。勘正这些谬失,对深化慧琳音义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案:“传作颓”“或作颓”表意重复,据文意,疑“或作颓”之“颓”为“穨”讹。《尔雅·释天》“焚轮谓之穨”陆德明释文:“颓,本或作穨、隤。”《说文·秃部》“穨,秃皃。从秃,贵声”段玉裁注:“此从贵声,今俗字作颓,失其声矣。”《玉篇·秃部》:“穨,暴风也。字亦作颓。”《诗·小雅·谷风》“维风及颓”马瑞辰传笺通释:“颓者,穨之变体。”皆是其讹错之证,宜据改。徐时仪疑当作“頺”[4],可备一说。
83.067 孑然 上音结。《方言》:“孑,单也。”《广雅》:“孑,短也。”《说文》:“无左臂。”象形字也。(卷一,59p0047a)
案:例中引《说文》释“孑”。“无左臂”,今本作“无右臂”[5]。考《玉篇·了部》:“孑,无右臂也。”《尔雅·释鱼》“蜎,蠉”郭璞注“一名孑孓”陆德明释文引《字林》云:“孑,无右臂。”皆作“无右臂”,可知例中“左”字讹,宜据改。
83.120 帚柄 上周酉反。顾野王:“帚,所以扫除粪秽也。”《说文》:“从又持巾扫门右者。”下兵命反。《字书》:“执也,持也,把也。”《说文》:“从木,丙声也。”(卷二,59p0049b)
83.152 牢笼 上老刀反。郑注《周礼》:“牢,阂也。”《说文》:“闲,养牛马圈也。从冬省。凡取四周帀也。”下禄东反。《庄子》“鸠之在笼”是也。《说文》:“从竹,龙声。”(卷二,59p0050b)
案:例中引郑注《周礼》释“牢”,“阂也”不合文意。考《周礼·地官·充人》“则系于牢”郑玄注:“牢,闲也。”《文选·曹植〈求自试表〉》“此徒圈牢之养”李善注引郑玄《周礼注》曰:“牢,闲也。”《资治通鉴·晋纪十七》“溷牢之物”胡三省注引郑氏曰:“牢,闲也。”《周礼·地官·充人》“则系于牢”郑玄注“牢,闲也”贾公彦疏:“《校人》养马谓之闲,此养牛羊谓之为牢。言闲,见其闲卫;言牢,是其牢固。所从言之异,其实一物也。”各例皆作“闲”,切合文意,知例中“阂”字讹,宜据改。
案:例中引《考声》释“版”为“祁僻”,不辞。考《尔雅·释训》“版版、荡荡,僻也”郭璞注:“皆邪僻。”亦言“邪僻”,且文意畅达,知例中“祁”字讹,宜据改。
83.212 扑翦 上普鹿反。《广雅》:“扑,撃也。”《苍颉篇》:“扑,头也。”《说文》:“从手,菐声。”下煎践反。杜注《左传》:“翦,尽也。”又:翦,灭也。郑注《礼记》:“翦,犹煞也。”《说文》:“从羽,前声。”或作戬。传从刀作剪,误也。(卷五,59p0053b)
案:例中引《汉书》释“蒟”。“唐象”,今本作“蒙蜀”[7]。考《史记·西南夷列传》:“恢因兵威使番阳令唐蒙风指晓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酱,蒙问所从来。”其语全同《汉书》,详文意,知例中文字有讹、脱,宜据改、补作“唐蒙蜀”。
83.359 函杖 上合甘反。《毛诗笺》云:“函,容也。”《礼记》“席闲函杖”是也。《说文》:“象形。”古体圅从弓,弓音颔亦声。(卷八,59p0060b)
83.361 自郐 光会反。杜注《左传》:“郐在荣县,密县东北有郐国。”(卷八,59p0060b)
案:例中引《左传》杜预注文释“郐”。“荣县”,今本作“荥阳”[8]。考慧琳音义卷八十四“盗郐”注引杜注《左传》云(59p0074b):“郐在荥阳密县东北,故郐国也。”卷九十七“盗郐”注引杜注《左传》云(59p0283a):“郐在(荣阳)[荥阳]密县东北,故郐国也。”行文同此例,知“荣县”二字讹,宜据改。
83.382 纽者 女九反。《广雅》:“纽,束也。”《说文》:“纽,系也。一曰结不可解者也。从糸,丑声。”(卷八,59p0061b)
案:例中引《说文》释“纽”。“结不可解者也”,今本作“结而可解”。《说文·糸部》:“纽,系也。一曰结而可解。”段玉裁注:“结者,缔也。缔者,结不解也。其可解者曰纽。《丧大记》曰:‘小敛大敛皆左衽,结绞不纽。’正义云:‘生时带并为屈纽,使易抽解。若死,则无复解义,故绞束毕结之,不为纽也。’”“结而可解”之理据甚明,慧琳本讹,宜据改。慧琳音义凡十一引《说文》释“纽”,卷六十四“绝纽”注引《说文》(58p0759b-0760a):“结而可解曰纽也。”卷八十一“之纽”注引《说文》云(59p0011a):“纽,系也。一云结而可解者。从糸,丑声。”卷八十八“绝纽”注引《说文》(59p0133a-0133b):“系也,结可解者也。从糸,丑声。”卷九十二“纽虏”注引《说文》云(59p0199a):“系也。从糸,丑声。一曰结可解也。”又慧琳音义卷六十二“句纽”注引《考声》云(58p0702b):“纽,结而可解也。”《急就篇》卷三“冠帻簪簧结发纽”颜师古注:“凡结之可解者曰纽。”亦作“结而可解”。或言“结而可解/结之可解/结而可解者”,或言“结可解者/结可解者也/结可解也”,皆可为据改之旁证。
83.415 浚壑 荀俊反。《广雅》:“浚,溢也。”郭注《尔雅》:“浚,上所以深之也。”《说文》:“从水,夋声。”下火各反。顾野王:“壑,犹溪谷也。”《古今正字》壑亦沟也。(卷八,59p0062b-0063a)
案:例中引《广雅》释“浚”。详文意,“溢也”,疑当作“深也”。后文引郭注《尔雅》即以“上所以深之”为训,是其证。《玉篇·水部》:“浚,深也。”玄应音义卷四“浚流”注(32p0057A):“浚,深也。”卷十一“浚轮”注(32p0153B):“浚,深也。”(慧琳音义卷五十二转录同)《诗·小雅·小弁》“莫浚匪泉”毛传:“浚,深也。”《公羊传·庄公九年》:“浚之者何?深之也。”诸例皆作“深也”,亦是其证。
83.438 遒楗 上就由反。《毛诗传》:“遒,固也。”《说文》:“从辵,酋声。”下音健。郑注《礼记》:“揵,壮也。”《说文》:“从木,建声。”(卷九,59p0064a)
案:例中引《礼记》郑注释“楗”。“揵,壮”,今本《礼记》郑注作“键,牡”。考《读书杂志·淮南内篇第十一·齐俗》“则必有穿窬拊楗”王念孙按引王引之曰:“楗,谓户牡也。”《说文·木部》“楗,歫门也。从木,建声”朱骏声《通训定声》:“按:今苏俗谓之木锁,其牝为管为闭,其牡为楗。”详文意,例中文字讹,宜据改作“楗,牡”。
83.441 篔筜 上音云,下党郎反。左思《吴都赋》:“箭篔筜箖音林箊音于。”刘良注云:“皆竹名也。”并从竹。传从艸,非也。(卷九,59p0064a)
案:例中引《吴都赋》释“篔筜”。“箭篔筜”,今本《文选》此赋作“竹则篔筜”。考慧琳音义卷九十九“篔筜”注引左太冲《吴都赋》云(59p0323b):“竹则篔筜箖箊。”引同今本,且文意畅达,知例中“箭”字讹,宜据改作“竹则”;笔者尝疑例中引文乙倒[10],今不取。
83.478 貙豻 上宠诛反。郭注《尔雅》:“貙虎之大者为豻,貙似狸也。”《异物铭》曰:“貙出公牛,变化若神,当其为虎,不识为人,植牙哮赫,不避所亲,不可同居,难与为邻。”《说文》:“从豸音雉,区声。”下枿干反[11]。豻,胡犬也。《说文》:“胡大野狗。从豸,干声。”(卷十,59p0066a)
案:例中引《说文》释“豻”。“胡大野狗”,今本作“胡地野狗”。考《仪礼·聘礼》“裼降立”郑玄注“麛裘青豻褎”陆德明释文:“(豻,)胡地野犬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上》“蟃蜒貙豻”颜师古注引郭璞曰:“豻,胡地野犬也,似狐而小。”《尔雅·释兽》“貙獌,似狸”郭璞注“今山民呼貙虎之大者为貙豻”,邢昺疏引《字林》云:“豻,胡地野狗,似狐,黑喙,皆貙之类,故又呼貙豻。”皆作“胡地”,知例中文字讹,宜据改。
83.480 锺玦 涓穴反。杜注《左传》:“玦,如环而鈌不连也。”《说文》:“从玉,夬声。”(卷十,59p0066a)
案:例中引《左传》杜注释“玦”。“鈌”,今本《左传》杜注作“缺”。考《玉篇·玉部》:“玦,玉佩也。如环而缺不连。”《国语·晋语一》“佩之以金玦”韦昭注:“玦,如环而缺,以金为之。”慧琳音义卷四十二“佩玦”注引杜注《左传》云(58p0243a):“玦,如环而缺不连也。”皆作“缺”,文意畅达,宜据改。
案:例中引《说文》释“机”。“发也”,今本作“主发谓之机”,其参差主要在“主”字的有无。考慧琳音义卷三“机关”注引《说文》云(57p0454a):“主发谓之机。从木,几声也。”卷二十九“根机”注引《说文》(57p1024a):“主发动者谓之机。从木,几声。”《文选·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赞〉》“沈机先物”李善注亦引《说文》曰:“机,主发之机也。”慧琳音义卷六十六“机黠”注引《古今正字》云(58p0795a):“主发者谓之机也。”或言“主发谓之机/主发之机也”,或言“主发动者谓之机/主发者谓之机也”,皆文意畅达,知例中至少脱一“主”字,宜据补。
83.004 译粹 盈益反。《说文》:“译,四夷之言者也。从言,睪声。”音同上。下虽醉反。王注《楚辝》:“粹,精也。”《说文》:“粹,不杂也。从米,卒声。”(序,59p0043a-0043b)
案:(1)例中引《说文》释“译”。“四夷之言者也”,今本作“传译四夷之言者”。考慧琳音义卷八十五“鞮译”注引《说文》(59p0098b):“译,传四夷之言也。从言,睪声。”《文选·张衡〈东京赋〉》“重舌之人九译”李善注引《说文》曰:“译,传四夷之语者。”《后汉书·和帝纪》“永昌徼外蛮夷及掸国重译奉贡”李贤注引《说文》曰:“译,传四夷之语也。”《说文句读·言部》:“译,所以传四夷之语也。”《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重译纳贡”李善注引《说文》曰:“译,传也,传四夷之语也。”《玉篇·言部》:“译,传言也。”各例皆着“传”字,知例中引文脱之,宜据补。(2)依文意及文例,“音同上”前宜补“睪”字。
案:(1)例中引《说文》释“佩”。“必有巾”,今本作“佩必有巾”。详文意,着一“佩”字是,例中脱之,宜据补。(2)例中引《毛传》释“觽”。“成人风”,今本《毛传》作“成人之佩”。考《诗·卫风·芄兰》“虽则佩觽”朱熹《集传》:“觽,锥也,以象骨为之,所以解结,成人之佩,非童子之饰也。”亦作“佩”,文意畅达,例中“风”字讹,宜据改。
83.028 错综 上苍各反。孔注《尚书》:“错,杂也。”《说文》:“从金,昔声。”下宗送反。《说文》:“综,缕持丝交者也。从糸,宗声。”(序,59p0045a)
案:例中引《说文》释“机”。“缕持丝交者也”,今本作“机缕也”。考玄应音义卷二“综习”注引《三苍》(32p0024B):“综,理经也。谓机缕持丝交者,屈绳制经令得开合也。”慧琳音义卷三十四“综摄”注引《说文》(58p0078b):“综,机缕交者也。”或据《三苍》,或引《说文》,皆作“机缕”,知例中脱“机”字,宜据补。
83.036 翔翥 上象良反,下诸虑反。《方言》:“翥,举也。”《楚辞》云:“飞翔也。”《说文》亦飞举也。从羽者声。(卷一,59p0045b)
案:“从足作”表意未足,其后宜据文意补“蹬”字。慧琳音义卷九十五“蹭蹬”注引《考声》云(59p0252b):“行步失所皃也。”《说文新附·足部》:“蹭,蹭蹬,失道也。从足,曾声。”“蹬,蹭蹬也。从足,登声。”可为据补之旁证[13]。
83.261 堙方舆 上一真反。孔注《尚书》:“堙,塞也。”杜注《左传》亦土山也。《古今正字》:“从土,垔声。”或作此垔,音上同。(卷六,59p0054a-0055b)
案:“音上同”不辞,详文意,疑“音”“上”间脱“与”字,宜补。慧琳音义卷四“溉灌”注(57p0459a):“《说文》:‘从水,雚声。’雚音与上同。”卷七“一巷”注(57p0528a):“《广雅》作衖,音与上同。”例皆同此,可为据补之旁证。
83.292 大厦 音下。郑注《礼记》:“厦之门无,其形旁广而卑也。”《文字典说》:“从广,夏声也。”(卷六,59p0056a-0057a)
案:例中引《礼记》郑注释“厦”。“厦之门无”不辞。考《礼记·檀弓上》“见若覆夏屋者矣”郑玄注:“夏屋,今之门庑也,其形旁广而卑。”详文意,例中“厦”“之”间脱“今”字,“无”为“庑”讹,宜据补、改作“厦,今之门庑,其形旁广而卑也。”慧琳音义卷七十七“四厦”注引郑注《礼记》云(58p1024a):“厦,今之门庑,其形旁广而卑也。”《玉篇·广部》:“厦,今之门庑也。”可为据以补、改之旁证。
83.332 俯偻 上音府。顾野王:“俯,谓首也。”《古今正字》:“俯,曲也。”从人府声。下力矩反。《广雅》:“曲也。”《说文》:“从人,娄声也。”(卷七,59p0058b-0059a)
案:例中引顾野王释“俯”。“谓首也”,今本作“谓下首也”[14]。考慧琳音义卷八“俯峻”注引顾野王曰(57p0552b-0553a):“俯谓下首也。”亦作“下首”,文意完足,知例中脱“下”字,宜据补。《礼记·礼运》“皆可俯而窥也”,孔颖达疏:“俯,下头也。”“下头”,义同“下首”,可为据补之旁证。
83.367 昆阆 下郎荡反。《广雅》:“昆仑有三山,名阆风、阪、悬圃。”《说文》:“门高也。从门,良声。”(卷八,59p0060b)
案:例中引《广雅》释“阆”。“阪”,今本《广雅》作“板桐”。考《淮南子·坠形训》“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高诱注(集解本):“阊阖,昆仑虚门名也。县圃、凉风、樊桐,皆昆仑之山名也。”[15]樊桐,即“板桐”。《广雅·释山》“昆崘虗有三山:阆风、板桐、元圃”王念孙疏证:“板桐,或作樊桐。”例中脱“桐”字,宜据补。
83.380 翳荟 上翳计反。《毛诗传》:“草木自蔽曰翳。”《说文》:“盖也。从殹,羽声。”从草,俗字。下乌会反。《说文》:“荟,草多皃也。从艸,会声也。”(卷八,59p0061b)
案:例中引《说文》释“翳”。(1)“盖也”,今本作“华盖也”。考慧琳音义凡四十四释“翳”,卷四“离翳”注引《说文》(57p0463b):“华盖也。”卷十九“无翳”注引《说文》(57p0775a-0775b):“华盖也。从羽,殹声也。”《玉篇·羽部》:“翳,华盖也。”皆作“华盖”,知例中脱之,宜据补。(2)详文意,“从殹羽声”为“从羽殹声”之倒乙,宜据乙正。
83.400 潢洿 上音黄,下音乌。《左传》:“潢污行潦之水也。”杜注云:“潢污,水也。”《说文》:“潢,积水池也。”并从水,黄、夸皆声。(卷八,59p0062a)
案:例中引《左传》杜预注释“潢洿”。“潢污,水也”,今本《左传》杜注作“潢污,停水”。考玄应音义卷八“洿田”注引《三苍》(32p0109C):“停水曰洿。”慧琳音义卷九十三“天潢”注引杜注《左传》(59p0217b):“潢污,池也,停水处也。”或言“停水”,或言“停水处”,皆着“停”字,知例中脱之,宜据补。
83.418 摛 上耻知反。上文已释。(卷九,59p0063a)
案:“摛”字见《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九:“阐八正以摛章。”考例中有“上耻知反”一语,知“摛”后脱“章”字,宜据补。
83.448 穿窬 下庾朱反。《考声》云:“穿木户也。”宋忠注《太玄经》:“窬亦穿也。”郑注《礼记》:“门旁窬也。亦穿墙为之,圭矣。”《古今正字》:“从穴,俞声。”(卷九,59p0064b)
案:例中引《礼记》郑玄注释“窬”。“圭矣”,今本《礼记》郑注作“如圭矣”。考玄应音义卷九“穿窬”注引《礼记》“荜门圭窦”郑玄曰(32p0123C):“窦,门旁窬也,穿墙为之,其形如圭是也。”《儒行》“筚门圭窬”陆德明释文亦引郑云:“窬,门旁窬也。穿墙为之,如圭矣。”“圭”前皆着“如”字,表意顺畅,知例中脱之,宜据补。
83.449 镐京 上音浩。《尚书》:“武王所都也。”《毛诗》“王在在镐”是也。《说文》:“武王所都,长安西。从金,高声。”(卷九,59p0064b)
案:例中引《说文》释“镐”。“长安西”,今本作“在长安西”。考慧琳音义卷八十六“镐游”注引《说文》曰(59p0104a):“镐京,西周武王所都,在长安西南。从金,高声。”又:镐,同“鄗”。《楚辞·九怀·匡机》“顾游心兮鄗鄷”洪兴祖补注:“鄗,在长安西上林苑中。”或言“在长安西南”,或言“在长安西上林苑中”,文意畅达,知例中脱“在”字,宜据补。
案:(1)详文意,“开爱”“也”间脱“反”字,宜据补。徐时仪疑“也”为“反”讹[16],可备一说。(2)据文意,“何来”后脱“反”字,宜据补。
83.463 翌日 蝇职反。与此翊同也。(卷十,59p0065a)
案:“与此翊同也”表意不明。考慧琳音义卷八十三“翌日”注(59p0055a):“上蝇軄反。与从羽作翊同。”详文意,例中“此”疑“从”讹,且其后脱“羽作”二字,宜据补、改作“从羽作”。
83.482 赳赳 居黜反。《毛诗传》:“赳赳,武夫之皃也。”郭注《尔雅》:“赳谓壮健也。”《说文》:“轻劲有才。从走,丩声。”(卷十,59p0066a)
案:例中引《说文》释“赳”。“有才”,今本作“有才力”。考《玉篇·走部》:“赳,轻劲有才力也。”亦作“有才力”,知例中脱“力”字,宜据补。
83.483 不嚏 音帝。《毛诗笺》云:“汝愚我心如是,我则嚏也。”《苍颉篇》:“喷也。”《说文》:“悟气解也。从口。”疐音同。(卷十,59p0066a-0066b)
案:(1)例中引《诗笺》释“嚏”。“愚我”,今本作“思我”[17]。慧琳本讹,宜据改。狮谷本亦作“思”。(2)“疐音同”之“疐”字前后无据,其前疑脱“疐声”二字。慧琳音义凡七引《说文》释“嚏”,卷五十七“嚏[下]”注引《说文》(58p0600b):“啎气解也。从口,疐声也。”卷六十二“嚏喷”注引《说文》云(58p0703a):“嚏,悟解气也。从口,疐声。”皆析“嚏”为“从口,疐声”结构,是其证。(3)“疐音同”表意未足,据文意及文例,其后宜补“上”字。
83.078 攘袂 若羊反。郑注《周礼》:“攘,却也。”顾野王:“谓攘除衣袂出臂也。”《说文》:“从手,襄声也。”(卷一,59p0047b)
案:例中引顾野王语释“攘”。据文意,“谓攘”为“攘谓”之倒乙,宜据乙正。慧琳音义卷二十三转引之慧苑音义“攘臂瞋目”注引顾野王曰(57p0868a):“攘谓除去衣袂而出臂也。”卷八十五“攘臂”注引《玉篇》(59p0092b-0093a):“除袂出臂曰攘。”可为据乙之旁证。
83.117 腴润 上音逾。郑注《礼记》:“腴,冬气在也。”《说文》:“从肉,臾声。”下瞤运反。(卷二,59p0049a-0049b)
案:例中引《礼记》郑注释“腴”。“郑注礼记腴冬气在也”不辞。考《礼记·少仪》“冬右腴”郑玄注:“气在下。腴,腹下也。”详文意,知例中文字有脱、倒,宜据补、正作“礼记冬右腴郑注气在下腴腹下也”。
83.264 委赆 秦刃反。《苍颉篇》:“财货曰赆。”《说文》:“会礼也。从贝,。”音上同声。(卷六,59p0055b)
83.316 八埏 以旃反。《汉书音义》:“八埏之地际也。”《说文》:“从土,延声也。”(卷七,59p0057a-0058a)
案:例中引《汉书音义》释“埏”。《汉书·司马相如列传下》“上畅九垓,下泝八埏”颜师古注引孟康曰:“泝,流也。埏,地之八际也。言德上达于九重之天,下流于地之八际。”孟康语或即例中文字“八埏之地际也”之所本。详文意,例中文字有乙倒,宜据乙正作“埏,地之八际也”。玄应音义卷十九“埏主”注引《汉书音义》曰(32p0252C):“八埏,地之八际也。”慧琳音义卷八十八“八埏”注引《汉书音义》云(59p0138a):“八埏,地之八际也。”卷九十八“八埏”注引《汉书音义》云(59p0299a):“八埏,地之际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下泝八埏”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曰:“埏,地之际也。”《玉篇·土部》:“埏,地之八际也。”诸例文字跟孟康注略同,可为据乙之旁证。
案:“难得”句见《文选·左思〈吴都赋〉》:“斯实神妙之响象,嗟难得而覼缕。”详文意,“覶覶缕缕”当是“覶缕覶缕”之倒乙[18],宜据乙正。“嗟难得而覼缕”李善注亦引王延寿《王孙赋》曰:“嗟难得而覼缕。”六臣本亦作“覼缕”,可为据乙之旁证[19]。
83.422 已簨 询允反。《考声》:“簨簴,悬锺鼓架也。”横曰簴,竖曰簨。《说文》并从竹也。簴音巨。(卷九,59p0063a)
案:“横曰簴,竖曰簨”见《释名》,《释乐器》:“所以悬钟鼓者,横曰笋。笋,峻也。在上高峻也。从曰虡。虡,举也。在旁举笋也。”其参差在“横曰簴竖曰簨”“横曰笋从曰虡”的不同[20]。《广韵·准韵》“簨”字下引《释名》曰:“所以悬鼓者,横曰簨。簨,峻也,在上高峻也。纵曰虡。虡,举也,在旁举簨也。”《集韵·准韵》:“簨,所以县锺磬,横曰簨,植曰簴。”《礼记·檀弓上》“有钟磬而无簨虡”郑玄注:“横曰簨,植曰虡。”《明堂位》“夏后氏之龙簨虡”郑玄注:“簨虡,所以县钟磬也。横曰簨,饰之以鳞属;植曰虡,饰之以臝属羽属。”慧琳音义卷九十九“簨业”注亦引郑注《礼记》云(59p0318b):“簨,所以悬钟声者,横曰簨。饰之以鳞,属以大版,为之业。”或言“横曰簨、纵曰虡”,或言“横曰簨、植曰簴/虡”,知例中文字有倒乙,宜据乙正作“横曰簨,竖曰簴”。
案:“婕妤并女,俱从女,疌音与上同声”不辞。考慧琳音义卷八十七“婕妤”注引《说文》云(59p0118a):“二字并从女,疌、予皆声也。”卷九十七“婕妤”注(59p0274b):“并从女,疌、予皆声。疌音潜叶反。”详文意,例中文字有脱、倒,宜据补、正作“婕妤并从女,疌、予俱声。疌音与上同”[21]。
注释:
[1] 参见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963~1980页。
[2] “83.044”乃字目“隤纲”的编号,小圆点前之“83”表示慧琳音义第八十三卷,后之“044”表示“纲”所在该卷的序次。下同。
[3] 括号中文字表示被释字目的出处,“p”前数字分别指慧琳音义的卷次和中华书局版《中华大藏经》的册数,“p”后数字指页码,a表示页码之上栏。引文文字做了简化处理。下同。
[4] 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979页。
[5] 此处“今本”,指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本,中华书局1963年版。下同。
[6] 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980页。
[7] 《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列传》:“恢因兵威使番阳令唐蒙风指晓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酱,蒙问所从来。”瑄案:“南粤”句颜师古注引刘德曰:“枸树如桑,其椹长二三寸,味酢。取其实以为酱,美,蜀人以为珍味。”
[8]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文夫人敛而葬之郐城之下”,杜预注:“郐城,故郐国在荥阳密县东北。”
[9] 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980页。
[10] 黄仁瑄:《唐五代佛典音义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71页。
[12] “鸟寒”乃“鸾鸟”之讹倒。说详慧琳音义“90.232 忘翥”条注。
[13] “蹬、蹭蹬”,狮谷本作“蹬”。徐时仪疑“蹭”字衍。
[14] (南朝)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4页。
[15] 樊桐,《文选》引作“桐版”。《张衡〈思玄赋〉》“登阆风之层城兮”李善注引《淮南子》曰:“昆仑虚三山:阆风、桐版、玄圃,层城九重。”
[16] 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980页。
[17] 《诗·邶风·终风》“愿言则嚏”郑玄笺:“言我愿思也。嚔读当为不敢嚔咳之嚔。我其忧悼而不能寐。女思我心如是,我则嚔也。今俗人嚔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18] 黄仁瑄:《唐五代佛典音义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71页。
[19] “覶缕”“覶缕”间宜施句读。《玉篇·见部》:“覶缕,委曲也。”瑄案:“覶缕”“覼缕”异文。《说文·见部》“覶,好视也”段玉裁注:“《玉篇》曰:‘覶缕,委曲也。’古书亦作覼缕。”
[20] 笋,同“簨”。“横曰笋”毕沅疏证补:“今本作簨,《说文》所无,据《考工记·梓人》为‘笋虡’,人作笋。”
[21] 《说文·女部》:“婕,女字也。从女,疌声。”妤,《说文》作“嬩”。《女部》:“嬩,女字也。从女,与声。读若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