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娟 王伟 陈秋兰 李晓旋
1.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广东 惠州 516000; 2.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超声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原发性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同时也是导致动脉硬化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1]。病变血管的硬化、狭窄是动脉硬化主要表现,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2]。弗雷明汉心脏研究[3]证实,患有高血压的病人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增加,而且血压高于正常的人群,患病风险也会增加。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院2017年指南介绍了一种新的血压分类称为升高的血压(elevated blood pressure, EBP),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介于120~129 mmHg,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80 mmHg[4]。本研究旨在探讨50岁以下中青年,升高的血压对其动脉弹性的影响。
1.1.1研究对象 收集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3月—2017年12月间的体检者的资料。共486例受检者被纳入本研究,其中正常血压组203例,男113例,女90例,平均年龄(38.84±6.08)岁;升高的血压组283例,男134例,女149例,平均年龄(40.70±6.30)岁。所有入选者均详细采集病史,接受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进行常规心电图、颈动脉超声和动脉硬化监测。
1.1.2纳入标准 选择30~50岁的受检者。正常血压组选取SBP<120 mmHg和DBP<80 mmHg的受检者。依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HA)2017年指南推荐新的血压分类,EBP定义为SBP 120~129 mmHg和DBP≤80 mmHg[4]。升高的血压组据此将SBP介于120~129 mmHg和DBP≤80 mmHg的受检者纳入本研究。
1.1.3排除标准 既往确诊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的患者,及服药后血糖、血压控制于正常范围者;空腹血糖≥6.1 mmol/L;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者;空腹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 mmol/L(男)或<1.0 mmol/L(女)和(或)空腹血甘油三脂≥1.7 mmol/L;肥胖和(或)超重:体质指数(body fat index,BMI)≥25.0 g/m2;伴有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疾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患者;静息状态下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的患者;心电图有病理性Q波和(或)ST段改变的患者;曾经诊断肺源性心脏病患者。
1.2.1一般情况信息采集 两组受检者均进行身高、体重、腰腹围测量及实验室检查血糖及血脂。并计算体表面积(BSA, m2),BSA=0.061×身高(cm)+0.128×体质量-0.1529;体质指数(BMI,kg/m2)=体质量(kg)/身高2(m2)。
1.2.2血压测量 采用标准的Sphygmomanomet程序[5]测量血压,受检者于安静状态下,坐位,右侧上肢绑缚血压计袖带,连续测量3次血压,每次间隔5 min,取3次测量之平均值。
1.2.3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测量 据卫生部2009年《缺血性脑卒中筛查和防控指导规范(试行)》标准,锁骨下动脉及颈动脉IMT≥1 mm为增厚,局限性IMT≥1.5 mm为斑块形成。被认定为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表现为IMT增厚和(或)斑块形成[6]。本研究使用GE VIVID E9彩色超声诊断仪(美国GE公司),配备12-3线阵探头,探头频率介于5~11 MHz,先后探查左右侧颈动脉,于颈总动脉远段靠近膨大部约1cm处、膨大部及颈内动脉起始部近段1 cm处之后壁分别测量颈动脉IMT。取3处测量的平均值作为该受检者颈动脉IMT。颈动脉超声检查均由同一位血管超声专科医生承担,以降低主观误差。
1.2.4动脉硬化参数检测 动脉硬化参数检测采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VP-1000,日本Colin公司),检测前入选者静坐休息15 min,仰卧位检查。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ankle-branchial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是指上臂至脚踝间脉搏波在血管中的传播速度,该参数已成为检测动脉弹性功能的经典办法,能够作为心血管不良事件危险因素的关键评价因子之一[7]。脉搏波传播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在弹性良好的动脉中范围较为固定,在早期动脉硬化时,血管尚未出现明显形态学变化之前,因动脉弹性已经出现一定的降低,导致动脉管壁僵硬度增加,而出现PWV加快。动脉硬化程度的判断根据baPWV值:周围动脉硬度正常baPWV<1400 cm/s;周围动脉轻度硬化baPWV 1400~1800 cm/s;周围动脉硬化baPWV>1800 cm/s。检测仪根据入选者的身高自动测量上臂至脚踝间的距离作为脉搏波的传播距离“L”,同时记录上臂至脚踝间脉搏波的传导时间“T”;PWV=L/T,比较左右两侧的肱踝动脉baPWV值,取最高值作为入选者的baPWV。踝臂指数(ankle-branchial index,ABI)是指下肢踝部收缩压与同侧上肢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可作为诊断外周动脉粥样硬化较为可靠的指标之一。ABI异常定义为ABI≤0.9或ABI≥1.4。ABI测算:一侧ABI=同侧踝动脉收缩压/双侧肱动脉收缩压之最高值。测量四肢动脉血压;据公式计算左右双侧ABI,取低值作为该入选者的ABI。
升高的血压组(283例)年龄、心率及BMI与正常血压组(203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SBP、DBP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P<0.05) (表1)。
升高的血压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空腹血糖与正常血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升高的血压组中,baPWV较正常血压组明显增快,颈动脉IMT较正常血压组明显增厚,ABI较正常血压组明显减低(P均<0.05),但测值均处于正常范围之内(表2)。
表1 升高的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比较
表2 升高的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动脉硬化参数及IMT比较
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增加,而且血压高于正常的人群,患病风险也会增加。而早年升高的血压在个体间仅仅有微小差异,随着岁月的增长,早先微小的差异会逐渐累加并显示出放大效应[8-9]。动脉僵硬度增加是动脉弹性异常的主要表现,是高血压导致血管损伤的重要病理变化,也是高血压维持血压增高和靶器官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10]。
临床中常用的无创检查动脉硬化的方法主要有baPWV和ABI。baPWV指脉搏波沿动脉管壁传播的速度,血管壁的顺应性与之密切相关,该指标可以反映动脉管壁的弹性功能,baPWV增快,即反映动脉管壁的顺应性降低,同时血管壁的僵硬度增高[11]。以往的临床研究发现,代谢综合征患者baPWV高于正常人,收缩压、年龄均是影响baPWV的主要危险因素[12-13]。本研究中升高的血压组年龄与正常血压组无明显差异,而收缩压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122.93±3.36vs. 109.30±7.37,P<0.05)。升高的血压组baPWV较正常血压组明显增快(1 283.02±174.82vs. 1 243.69±128.04,P<0.05),提示升高的血压组受检者虽然血压未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是较正常为高的血压状态已经对动脉管壁造成了不良影响,有可能进一步导致其动脉发生硬化改变。ABI反映的是动脉结构,与外周动脉的开放情况有关,ABI≤0.9提示有动脉阻塞的可能性,ABI≤0.8提示动脉阻塞的可能性极高,0.5≤ABI<0.8提示至少有一处动脉阻塞,ABI<0.5提示有多处存在动脉阻塞,ABI≥1.3提示有血管钙化的可能[14]。本研究中升高的血压组ABI较正常血压组明显降低(1.11±0.09vs. 1.14±0.07,P<0.05)。虽然升高的血压组ABI仍未低于正常水平,但已经明显低于正常血压组,提示升高的血压组ABI已经出现降低的趋势。
超声检查判断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壁结构变化的特征通常以IMT增加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为主要表现。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则以颈动脉粥样硬化为首要反映窗口,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性表现为颈动脉IMT增厚,故而其可以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15]。本研究中升高的血压组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检测结果中年龄、心率、BMI、甘油三酯、胆固醇及空腹血糖与正常血压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SBP及DBP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122.93±3.36vs. 109.30±7.37; 73.46±4.76vs. 67.90±6.38,P<0.05)。而升高的血压组IMT(0.93±0.24)mm,较正常血压组(0.81±0.16)mm明显增厚,说明升高的血压对全身动脉管壁结构已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颈动脉IMT有增厚的趋势。
本研究结果可见升高的血压对动脉管壁弹性有一定的影响,如不及时干预可能造成动脉硬化的结局,提示尽早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性,防治目标群体不应仅限于高血压患者,而且治疗目标不应仅仅定位于血压达到正常水平,而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达到低于120/80 mmHg的治疗目标。我们的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如抽样调查缺乏代表性,待后续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