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英语课堂创设高效的互动教学氛围,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积极的思考,同时还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在建立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良好关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有利于沟通交流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教师要积极对学生问题进行解答,肯定学生的不同想法。同时,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利用英语进行互动,能够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英语实际运用水平,对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初中英语教学中,提高师生互动时效性的有效教学方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互动;高效;初中;英语教学;时效性
【作者简介】张丽,博乐市第二中学,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将建立高效互动的英语课堂作为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实效性,与学生进行充满教学意义的互动交流,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初中英语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应对英语考试,还需要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和英语实际使用能力。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师生之间可以通过英语交流,以生活化的场景,锻炼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一、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分析
师生互动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努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和教师进行交流,将英语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积极思考,提出更多的问题,让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得到解答。课堂互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英语课堂实效性的有利途径。在课堂中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能够对互动情景进行界定,在教学过程中,双方要积极互动形成思想碰撞,最后经过双方对互动方式的调整,形成积极的课堂互动关系。利用这种方式形成的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关系更加稳定,并且具有较高的实效性。初中英语课堂互动关系重要包括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教师与个体学生的互动,主要形式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学生反馈、师生交流、个体辅导。利用这种互动方式,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并且结合教学反馈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调整。同时,这种互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常见方式之一;第二种是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方式通常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中提出具有一定分歧的问题,学生给予相应的回应,也是课堂教学最常见的互动方式;第三种是教师和班级全体学生的互动,主要是指教师通过结合趣味性教学方式,調动课堂气氛;最后一种是教师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方式基于小组教学方式的应用,教师将学生划分成不同小组,针对一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小组进行指导和帮助。
二、提高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实效性的有效方式
1.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互动。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实现高效师生互动,保证互动实效性的基础。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利用一切机会,与学生沟通交流,使学生逐渐形成交流的习惯,通过对互动交流的反复训练,帮助学生在与教师、其他同学互动时可以越来越轻松,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发言、发表意见、提出疑问的自信心,提高英语课堂互动实效性。在开始一节英语课之前,教师可以先利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调节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可以结合本节课程教学内容制订交流主题,利用学生之前掌握的知识进行英语对话。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Where is my schoolbag?》这节课程时,在授课正式开始前,教师可以亲切地向学生提问:“What did you bring to school today?”学生就会回答“schoolbag”。教师通过结合这一互动主题与学生继续进行交流,就能够在授课正式开始前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将要学习的内容,提高教学实效性。
2.搜集互动内容,拓展交流范围。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师生互动实效性,建立高效英语课堂,首先应保证学生和教师之间有话题可谈。教师只有做到随时能够与学生互动,话题能够引起学生关注,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旦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及时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当中,从而保证整节课程的教学效率。因此,在备课阶段教师就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互动话题。通过了解初中阶段学生较为普遍的兴趣爱好,找到与教学内容内在的契合点,对互动话题进行调整,在确保互动主题适合课堂教学交流的前提下,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
三、结语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建立高效的师生互动关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需要教师首先制订相应的互动流程,按照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需求,提出有一定分歧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交流欲。师生互动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气氛的轻松与否,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都是保证课堂师生高效互动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徐耀枝.还互动本真创高效课堂——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实效性的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23: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