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生斌
普通高中化学,是建立在实验研究基础上,以原子、分子水平为切入点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开展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兴趣,更能引导学生通过多元渠道获取知识、转化技能,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方法,进而形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良好科学品质,搭建实践平台和融合载体。然而,长期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依然停留在“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的尴尬现状。在当前提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笔者认为应立足学生学科思想的形成及学科素养的提升,尝试从生活情境入手,坚持问题导向,大胆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教学模式,有效转变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理念和策略。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内涵解读
熟悉山西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同行,一定不会对“问题导学”模式感到陌生。其基本流程为:形成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总结梳理——巩固升华。据不少教学名师的经验来看,用好这一教学模式的关键和核心就在于“问题的创设”。常见的创设问题情境策略多是从真实的学习生活入手,结合教学目标进行有机融合,以此为导向,精心设计本节课的导学设计,引导学生高效参与课堂教学。同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模式,其核心关键在于巧设问题情境。笔者认为,可以从与生活生产等相关的真实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动手技能、陶冶生活情操,进而促进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和多元思维。
“问题导学”教学法
新的化学实验课程旨在通过实验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化学课程的实用性和价值所在。笔者将以中学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定量实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教学为例,通过展示完整的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系统展示“问题导学”的精髓和魅力所在。该实验是整个中学阶段学生首次用较精密仪器配置准确度较高的溶液的一个实验。上好该实验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理解,而且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热爱实验、勤加操作,以及学会用化学实验思维解决问题等,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此,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和容量瓶的正确使用就成了本节实验课的重点与难点。
巧设情景,发现问题 例如,举例:某国外品牌化妆品,其在国外和国内的品质不同,是由于配制标准不一致导致的。
合作探究、分析问题 一是设计问题,导航学习。(1)生理盐水是指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如何准确配制100g该溶液?(2)如何准确配制100mL 2mol/L的NaCl溶液?①需要哪些实验仪器及试剂?②为什么不用烧杯而用容量瓶?③称量好的NaCl固体是否须直接转移到容量瓶中?④能否直接将水加到容量瓶中溶解NaCl?为什么?⑤ 能否用不同规格的容量瓶来配制100mL 2mol/L的NaCl溶液?⑥向容量瓶中加水如何做到恰好到100mL?⑦如何保证所配溶液浓度准确为2mol/L?
二是激活思维,发现新问题。通过视频演示,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并结合导学案衍生新的问题,激活多元思维。新问题:为什么在这个溶解配制实验中要提前冷却容量瓶,然后才能倒入固体溶解液?如果是配制NaOH溶液,没进行该步操作,结果会怎样?为什么要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并将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定容时如果不慎加水超过刻度线怎么办?可以把多余的部分吸出来吗?定容后反复颠倒,充分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能否再加蒸馏水?为什么?如果再加蒸馏水会对结果产生什么影响?
三是展示交流,解决问题。选取部分小组代表展示交流,边讲解实验操作步骤,边提出需要注意事项,最后总结实验所得。其他小组旁听并随时质疑提出观点。(展示过程及内容略)
四是巩固升华,提升能力。学生动手操作,准确配制100mL 2mol/L的NaCl溶液。拓展提升:1.如何由18 mol/L 的H2SO4溶液配制1 mol/L的H2SO4溶液?与上一实验不同之处是什么?2.各实验步骤中误差分析。
“問题式思维”培养策略
在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教学课之前,笔者也曾质疑“问题导学”模式是否也能运用于实验教学中,毕竟常规的化学课堂教学都是围绕所学知识通过问题创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到这节实验课后,笔者才发现,实验教学课同样需要通过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顺其自然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也由此开始。接着在探究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一步激发其求知欲,驱动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直至最后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高。最后的巩固升华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了化学实验技能,培养了严谨规范的实验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等,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视角再一次审视化学课程和实验探索,明白只有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坚持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才能更好实现学习进步。
参考文献
马玉玺.“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实践操作指南[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