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飞
摘要:史料实证与家国情怀,都是高中历史课堂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家国情怀是对学生思想与情感上的要求。利用史料实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激发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理解与认同的重要途径。
关键字: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历史学科更是承担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任。所谓的家国情怀,包括学生思想的方方面面,小到学生的日常习惯,大到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都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渗透的。教师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以史为鉴,让学生在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传承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活用史料,树立榜样
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榜样的力量对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历史学科内容广博,有着天然的榜样素材。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可以穿插适当的历史人物,向学生展示这些历史人物人格上的闪光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让其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的同时,传承那些优秀的民族精神,做一个积极阳光、爱国向上的青年。
教师在进行《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时,便注重发挥榜样的作用。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需要永远记忆的历史,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感受全民族抗战的状况以及炎黄子孙的爱国之情,教师选择了一则史料。这则史料是一位老人在送儿子上战场前书写的一段话:“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本欲从军,奈过年龄。吾幸有子,主动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在进行全民族抗战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出示了史料,并且让学生畅谈读完史料后的感想。通过这种跨时空的对话,学生认识到了当时国人对抗日战争的决心。
每一位历史上有着优秀品德的人物都可以成为学生无形之中的老师,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找到前进的方向。教师在授课之中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可以使榜样的作用得到更强的发挥。
活用史料,激发情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也是在多民族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学生对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的养成是历史教学中需要渗透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单独的介绍史实,往往是没有吸引力与说服力的,在这过程中穿插适当的史料进行论证,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史学意识,更能增强学生的感受力。
教師在进行《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一课的教学时,利用史料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科技水平。首先本节课介绍的主要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与科技成就,并且探索了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出示了相关史实,带领学生一起来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先进性。比如,早在东汉时期,陀螺仪就用于航海,比欧洲的早1300多年;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以后的七位数,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等等。这些对比用事实向学生证明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家国情怀的培养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教师要积极的寻找教材当中适当的德育切入点。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热爱,激发学生对本民族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活用史料,培养认同
高中是学生人生观养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要培养起学生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灵活的运用事实依据,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等重大政治制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教师在进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课的教学时,便利用口述史向学生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为了让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教师给学生布置了收集主题口述史的任务。组织学生回家与爷爷奶奶交谈,了解爷爷奶奶眼中的社会变迁。学生收集后,教师可以进行统一的整理,之后在课堂当中展示。通过老年人的叙述,教师希望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认识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社会变化,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认同。这种口述史表达的不仅是历史变迁,更是老年人对国家、对共产党的感激与热爱之情,进而影响学生思想的形成。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让学生拥护我们的政党,肯定我们的制度,学生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会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离不开史料实证作为依据。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既定的情感目标选择合适的史料,让学生学会在历史中汲取养分,培养学生分析史料,以史为鉴的能力,可为自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普林.高中历史家国情怀的教育策略探究[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11).
[2]刘玉薇.心系家国情怀渗透核心素养——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历史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J].高考,2019(30).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东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