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丽平
摘 要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灵感的诱发为实践依据试探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应突出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应突出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应突出发展个性特长,应使学生乐学好学,而作文教学中学生的灵感是否得以诱发,或者诱发得如何,正是衡量是否达到上述要求的重要尺度。
关键词作文教学;有效诱导;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9-0164-01
学生的写作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创造性活动的过程,而“灵感”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素质教育必须切实注重诱发学生的灵感,才能使素质教育成功。那么怎样诱发学生的灵感呢?
一、创设情景,使学生的心理进入全新世界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正是诱导学生灵感迸发的充分而又必要的条件。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们应对作文教学中的导语有足够的重视,要肯花时间去准备好恰当的“开场白”。
其次,命题要以学生为本位,要发掘学生固有的思想感情,切近学生生活,“跟着少男少女的感觉走”,以唤起学生的写作动机。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经常深人学生生活,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洞察他们微妙而又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和矛盾体验,使学生一看文题就产生一种莫以名状的写作欲望。
再次,教师要力求掌握学生的写作特点,使学生迅速进入写作的心理准备状态。中学生作文,有一个从阅读向写作发展的过程,即有一个从模仿到独立写作的过程。因而教师必须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熟识的事物等,通过直观教学诸方式,使学生的知识產生顺利的迁移,并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一个优势的兴奋中心、不自觉地进人到写作的最佳心理状态之中。
二、启迪学生的丰富想象,诱导学生发现产生灵感的偶然信息
(一)动员学生多种感知器官参加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联想。教师要灵活运用“讲、写、做、画、演”基本功,配以一定的实地观察,使学生的联想加强,从而调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积极思维,使观察得到新信息唤起记忆中的表象,进人新形象的创造过程。只有有效地调动学生选择具有鲜明特点的事物作为对象,才能引起积极的思维。
(二)利用先验因素,引导学生回想。只有为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要设法引导学生重视、改造、组织选择和提炼旧表象,以便学生创造新形象,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升华、结晶。这就要求教师能灵活多变地运用教材中的写法及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中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写作技法、语言等,并力求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
(三)引导学生幻想,使学生进人全新形象的思维活动之中。灵感作为一种潜意识,是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的,它常常是“恍惚而来.不思而至”。只有引导学生结合“原型”教材、课外读物(特别是童话、科幻作品等)进行科学的幻想,努力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才能促使灵感的形成。
三、引导学生养成积累信息的习惯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转变都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灵感规律的本质而言也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学生的信息量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在特定的心境下触景生情,实现思维中的跃进,即灵感思维产生质变(形成灵感思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一定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将作文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之中。帮助学生真正地深人生活,了解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丰富素材,并能小中见大。同时,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也应作为教师作文教学的重要途径。“真情才能出实感”。作文过程中要以感情为基础,通过作文中的“共话”的艺术形象把感情强烈地倾泻出来。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了解人生,了解社会。把序列训练和灵活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够形象地显现其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冲突,而且能体现出父母的恩情、奋斗的乐趣、朋友的情谊、教师的关心、人生的体验等。这样灵感一来,叙身边事,说家常话,抒心底情。
四、捕捉时机,重视灵感产生瞬间的诱发,及时提高学生素质
灵感在潜意识蕴育成熟后,同显意识沟通的瞬间契合、能使学生腹稿“豁然贯通”“茅塞顿开”。作文教学中,教师天掌握时机,在学生灵感产生的瞬间迅速诱导。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启与发只有用在“愤愤”“徘徘”之时方能事半功倍。教师应为学生搭桥、铺路、开源、引流,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在学生的灵感处于模糊状态时予以点拨,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从创设情景到灵感产生的瞬间诱导,各部分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它们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个互相制约、不可分割的有机系统。因此,作文教学中一定要联系学生实际,联系社会生活,运用灵感机制和规律,诱发写作灵感,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与语文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