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琴
摘要: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情感为灵魂,以情感为生命,灵活渗透情感教育,奏响学生心灵的情感之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同时,教师要立足教学实际,拨动情感之弦,奏响情感之感,绽放情感之花,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灵动,充满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生命活力
一、巧设情境,渲染氛围,拨动情感之弦
小学生比较感性,他们的情感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教师若能借助美妙动人的音乐、生动形象的图片、绘声绘色的视频、直观清晰的实物、声情并茂的语言等多种元素,精心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便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有助于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找春天》时,在新课导入环节,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了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聆听歌曲,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笔者向学生展示了《春景图》,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欣赏春景,感受春天的美好。接着,笔者用语言描绘春天,留置悬念,引出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指导朗读,把握基调,奏响情感之歌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的情感朗读,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声音清晰、响亮,并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从而升华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如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共分为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巧用排比句式,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介绍了中国少年的责任;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句,歌颂了少年中国的蓬勃生命力,节奏铿锵,音韵和谐;最后一个自然段为抒情段,作者连用两个感叹句,再一次重申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的紧密联系。在朗读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赞美和期盼之情。
三、加强实践,亲身体验,绽放情感之花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主动实践,让情感之花在课堂教学中绽放。
如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在教学完课文后,笔者将学生合理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故事,将它改编成课本剧,并分角色演绎,然后由全班学生共同评选出最佳编剧和表演小组。以下是某个小组学生改编的课本剧《渑池之会》:
地点:秦国渑池
人物:秦王、赵王、蔺相如、和赵国史官、秦国大臣们
(幕启旁白:秦王和赵王相约渑池,秦王在宫殿举办宴会。)
秦王放下酒杯说:“孤听说赵王弹得一手好瑟,不知能否有荣幸能听一曲儿?”
赵王面露难色地说:“这……那就在此献丑一番了。”(勉强鼓了一段)
秦王说:“史官,快把这件事记录下来。”
秦国史官说:“某年某月某日,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边记边读)
赵王说:“你,你,你……”(脸色铁青)
蔺相如说:“久闻大王十分擅长乐器,今日请大王赏个脸,给大家击个缶吧。”(拿来一个缶,走到秦王面前)
秦王说:“哪里,哪里,都是传言而已。”(脸色一沉)
蔺相如说:“空穴不来风,大王还是不要妄自菲薄。”
秦王说:“寡人对乐理一窍不通,实在比不得你们赵王。”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要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举起缶)
秦王说:“我……敲……”(敲一下)
蔺相如说:“史官,快把这件事记录下来。”
赵国史官说:“某年某月某日,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边记边读)
秦王说:“来,今日是秦赵两国欢聚一堂的好日子,继续干杯。”(想要发怒,但想到廉颇在边境做好准备,只好忍住)
(幕落旁白:澠池之会顺利结束,蔺相如再次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职位高于廉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巧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触发学生情感共鸣;教师要指导朗读,把握基调,奏响情感之歌;教师还要加强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绽放情感之花,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