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对21名幼儿园大班幼儿进行一系列的互动式阅读活动促进阅读能力有效性问题进行研究。实验组幼儿21名,有效测试21例;控制组幼儿21名,有效测试18例。研究结果表明:(1)互动式阅读,使大班幼儿在阅读中对绘本或故事主题、情节理解更深刻、贴切,对绘本或故事人物观察更深入,表达更具体,表现更生动。(2)互动式阅读的形式多样变换,像游戏般吸引大班幼儿,避免单一、枯燥。(3)老师、家长、同伴对阅读的参与态度,切实影响了大班幼儿对阅读的态度,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氛围。(4)开展互动式阅读,有助于大班幼儿养成每天阅读和重复阅读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互动式阅读;阅读能力;大班幼儿
一、 问题的提出
早期阅读教育在我国起步较迟,但能被广泛应用而又行之有效的阅读培养方式亟待出现。近年来,对于培养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研究络绎不绝,但多聚焦阅读的重要性、目标性、系统性、游戏性等理论知识,较少从幼儿的心理、行为、兴趣上关注大班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较少关注何种方式能促进大班幼儿阅读能力的研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表现出与群体不一致时,常常会故意改变自己的行为,以求得相同。因此,本研究在幼儿喜欢模仿、榜样示范、鼓励表扬、从众等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的互动式阅读活动。
互动式阅读是双方或多方在互动中进行阅读,可以是师幼、幼幼、亲子等互动,互动式阅读建立在幼儿喜欢模仿、榜样示范、鼓励表扬、从众等心理特征的基础,极大化地进行分享阅读活动,从而促进大班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张一清认为:“阅读能力是儿童综合语文能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它本身也是多种技能的综合体现,也可以说是多种因素的集合体,最终集中表现为阅读理解。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其中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等。”本研究将互动式阅读视为一种途径和方法,以激发大班幼儿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构建逐层深入的阅读模式。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从一种形式逐步加入或替换不同的形式,以保持大班幼儿对阅读的新鲜感和兴趣,注重发挥周围人的力量来影响大班幼儿,注重对大班幼儿进行研究前后的阅读能力的结果评价。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本园的两个大班展开,共进行了161天的互动式阅读活动。两个班的4位教师与两个班随机抽选了21名大班幼儿及21名幼儿家长均参加了本次研究。
(三)研究材料
研究材料包括每天分享一个绘本故事,共有160多个绘本故事。其中包括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经典童话故事、传统儿童故事、心理健康故事、社会交往故事等多种故事风格。
三、 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互动式阅读形式
本研究采用多种互动式阅读形式,对大班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和陪伴,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1. 阅享吧微信群
通过“听”“看”“说”“编”“绘”,培养大班幼儿的阅读能力。组建两个微信群,一个是“阅享吧绘本故事群”,每天上传一个绘本故事;另一個是“阅享吧交流群”,方便大家随时进行交流。
“阅享吧交流群”的具体作用:(1)家长、幼儿每天随时分享对绘本故事的评价。(2)研究者每天发表对大家的鼓励性评价。(3)记录表《每天一句话》,家长记录幼儿对每天的绘本故事问题的回答及听故事后的感想。
2. 图书漂流
幼儿把自己在“阅享吧绘本故事群”分享过的图书带回来漂流,把喜欢的图书带回家,一边重听故事一边看书,加深记忆和理解。另外,也可以带家里其他的图书回来分享漂流,扩大孩子的阅读面。
3. 园内分享阅读活动
(1)集体绘本故事分享活动。通过“听”“看”“说”“画”“演”,深入理解故事,多角度启发幼儿,丰富幼儿的阅读思维。
(2)园内图书室分享阅读活动。
(3)班内图书角分享阅读和睡前故事分享。
(4)园内个人绘本故事分享活动。每个幼儿在本班、其他班分享绘本故事,参加级组故事比赛,培养幼儿的表达、表现能力。
4. 图书馆实践分享阅读活动
家长带幼儿到当地的图书馆进行分享阅读活动,通过在图书馆阅读,感受图书馆阅读的规则、接触各种类图书和学习自助借书、还书。
(二)教师、家长在互动式阅读活动中的主要策略
1. 教师在互动式阅读活动中的主要策略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调动了幼儿通过“听”“看”“说”“演”“画”“编”“借阅”七种方法进行互动式阅读活动。(1)听(教师、同伴、网上优秀作品的故事);(2)看(图书画面、教师、同伴扮演故事角色);(3)说(回答问题、讲述故事、角色对话);(4)演(角色动作、表情);(5)画(制作图书);(6)编(自编故事);(7)借阅。本研究中的互动式阅读以幼儿的心理特征为前提,激发兴趣为导向,重视幼儿本身对绘本的直接感受,形成幼儿喜欢、灵活多变的阅读方式,并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2. 家长在互动式阅读活动中的主要策略
一般家长与幼儿一起阅读时,以家长讲故事、幼儿听故事为主,这种形式仅局限于让幼儿听故事,更重要的是还要看、说和想。通过教师和家长们在活动中互相交流,得出亲子阅读方法四步走:
第一步:看图。家长充分引导幼儿尽可能地把图中所有的信息都挖掘出来。
第二步:说话。家长可以给幼儿适当的帮助,让幼儿把图中所有的信息说清楚、说完整。
第三步:找字。家长引导幼儿找出与图画有关的汉字。
第四步:讨论。家长引导幼儿讨论图上没有的,但又与之相关联的信息和内容。
家长们通过这种有目的的引导,一步一步地引导幼儿阅读,使亲子阅读更加高效,从而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大班幼儿互动式阅读后的改变
1. 大班幼儿互动式阅读后阅读行为的改变
本次互动式阅读活动实施后,大班幼儿表现出以下行为:(1)老师、家长、同伴同时表现出经常性的阅读行为和对阅读的喜爱。(2)幼儿从每天听绘本故事后回答问题,发展到自己讲绘本故事后,自己会提出问题。(3)每天期盼和提出要求能进行阅读活动,把阅读当成每天的必备活动。(4)喜欢读本的内容更加多元化。一系列的阅读活动,以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出发点,通过身边人的力量和互动形式的多元化,使幼儿形成阅读兴趣并学会解读读本。
2. 幼儿参与互动式阅读活动后阅读能力的改变
我们在互动式阅读活动前一周与活动结束后一周分别对幼儿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估,并做出了等级评定。其中:(1)图片排序:能正确排图并说出合理理由的,实验组幼儿增长率高达到24%,而控制组幼儿增长率只有3%,在测试时,实验组幼儿表现出更加顺利、快速地完成排图。(2)讲述:实验组幼儿能用复句或连贯性的句子增长率高达66%,表达时语言连贯流畅;而控制组幼儿增长率只达26%,且较少能展开讲述。(3)表情、心理词汇:实验组幼儿能说出表情、心理词汇的增长率为24%,而控制组幼儿的增长率出现了负增长。(4)内容理解:能说出6个要素的实验组幼儿增长率为24%,而控制组则为0,表现为大部分幼儿都忽略了地点,其次是时间,实验组幼儿除了这两个因素外,其他全部能表达出来,而控制组则不然。(5)主题概括:能根据4幅图的主题情节概括出主题的,实验组增长率为19%,而控制组幼儿则增长率为0;不会概括的实验组幼儿占5%,控制组幼儿占23%。(6)主题贴切:能把事件联系起来,保持故事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实验组幼儿的增长率高达62%,而控制组幼儿的增长率仅为4%,体现出实验组幼儿对图片的理解思路清晰,设计故事发展合理。而控制组幼儿大多图与图之间未能建立起联系。可以看出实验组幼儿各方面表现均优于控制组幼儿,而实验组家长无论在亲子阅读天数和亲子阅读时间都高于控制组,为大班幼儿阅读能力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 研究结论
1. 互动式阅读,使大班幼儿在阅读中对绘本或故事主题、情节理解更深刻、贴切,对绘本或故事人物观察更深入,表达更具体,表现更生动。
2. 互动式阅读的形式变换多样,像游戏般吸引大班幼儿,避免单一、枯燥。
3. 老师、家长、同伴对阅读的参与态度,切实影响了大班幼儿对阅读的态度,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氛围。
4. 开展互动式阅读,有助于大班幼儿养成每天阅读和重复阅读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张金梅.将戏剧用于早期阅读活动的行动研究[J].幼儿教育,2009(12):27-31.
[2]颜虹.图书馆开展分享阅读活动的意义与实施策略[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2):51-53.
[3]吴燕.互動式分享阅读对4~6岁幼儿阅读兴趣、叙事能力的影响[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4]白文金,武凯良.儿童从众心理——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新的切入点[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95-96.
[5]张一清.小学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4(2):34-39.
[6]冯国彩.强化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素质[J].甘肃教育,2001(5):17-18.
[7]亲子阅读四步走[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5(3):50.
[8]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
[9]张磊.大班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10]looklook儿童绘本馆.家长如何指导孩子进行阅读.(2013-3-14).http:∥blog.sina.com.cn/s/blog_bea186860101cc5v.html.
作者简介:
邓云芳,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新会区机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