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科学标准和新课程标准均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快乐学习成为小学教育追求和发展的主方向,教师在角色的转变中也承担了转变理念和快乐教学的任务。结合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让教学成为学生认知社会、消除疑惑的途径,感受成长与进步的快乐,成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帮助学生养成勤学善思的学习习惯,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在解惑的过程中汲取知识的养分,感受成长的快乐。
关键词:快乐;学习;疑问;提问;解惑
古语说得好:学想于思,思源于疑。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建立起二者之间联系的是生活中诸多问题的产生和解答。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问题产生的是否顺利,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燃起學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小班化教育是当前推行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强调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质疑、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以及动手实践。这些都集中体现出了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成为打开学生探究欲望之门的钥匙。“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让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学习,最终解决问题,便是教学。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成为当前需要重视的教育热点问题,对学生适应小班化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浅谈几点体会。
一、 重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提问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重视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建立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学生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利用数学本身的内涵,创造设计新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自觉产生问题,从而激发探究的意识。尤其是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学习情境的创设关乎课堂教学的成败,顺利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同学间的交流合作解决问题,成为课堂精髓。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情境创设环节,要让学生能够在不经意中去提问,通过提问产生求知欲望,从而一步步找到答案,完成教学。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可以根据生活实际设计小马吃草、买餐桌和灌溉花园等场景,帮助学生产生“拴在树上的小马能吃到多大面积的草?”“爸爸想买餐桌,想知道长方形餐桌和圆形餐桌哪个面积大?”“花园里的自动喷洒装置能灌溉多大面积?”等生活问题。
除课堂教学外,教师也应该通过“问题”,巧妙建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一项特殊的作业,用笔和纸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无法解答的数学问题记录下来,形成问题笔记。利用学校学习时间相互展示并进行解答,无法解决的问题则暂时存放下来,留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步解答。每隔一段时间,组织学生将自己的问题笔记进行展示,看一看谁的问题收集的多,谁的问题解决的多,谁的问题还未解答的多,既让学生在问题解答后感受成就感,也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二、 重视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让学生变“要我问”为“我要问”,敢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家庭和成长经历的不同,往往会在诉求表达上表现出一定的困难,加之小学生知识积累较少,对提问的方式和技巧还不是很熟悉,往往表现出不敢开口或词不达意的现象。究其根源,主要是心理作用的影响。一是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合适或不恰当,不被教师所采纳,甚至遭到教师的批评和指责;二是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成立,没有根据而闹出笑话,被教师和同学们当成笑柄;三是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问了却没有解答的必要,降低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四是怕自己无法正确地表达,说不清楚问题,受到同学们的嘲笑。
正是由于受到以上几种原因的影响,学生或者不愿说出自己心中的问题,或者无法顺利形成问题,宁可不说也绝不犯错,从而致使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大打折扣。作为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主动进行启发诱导,让学生自信、勇敢地在课堂上提问,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质疑,成为新时期教师能力的体现。例如,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准确、不恰当或不成立时,教师首先应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给予肯定,然后再启发诱导,帮助学生完善,切不可直接否定,当头棒喝;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学习内容无关或不具研究价值时,教师可直接告知学生答案或选派学生进行解答,既节省课堂时间又让学生的问题得到解答;当学生出现因为表达能力问题而无法准确描述问题时,教师可留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将问题写在纸上读出来;当学生因为胆小而不敢提问时,教师可通过先在小组内提问,由小组长汇总记录然后再汇报的形式进行。
帮助学生克服“害怕”心理是一项长期工作,教师除在课堂上巧妙灵活处理之外,也应在课余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要重视关心学生的心理和生活问题,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辅导师和学校家长,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从而将生活中的这种和谐、默契也带进课堂。从教后的第一批学生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学习成绩都很差,是学校里名副其实的问题班级,令同事们“闻风色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带着思想上极大的压力,我走近了他们。通过深入接触,发现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很大,学习主动性十分欠缺,课堂上几乎没有自觉发言的学生。为了真正走进学生中间,除了生活上对学生的关心照顾之外,自己积极和学校领导协商将体育课安排给了我。虽然总少不了一块打篮球时的磕磕碰碰,但师生关系却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学生逐渐明白作为老师的我,就是要让他们明白什么时间就该做什么事情。慢慢地,课堂上大家敢于说出自己的疑惑,甚至敢于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那时我知道孩子们终于完全走进了课堂,期末考试的结果自然也着实创造了奇迹。
三、 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提问
韩愈在《师说》中曾经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学习本身就是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地解答问题,从而得到提升的过程。孔子也曾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更是对学习内涵的诠释。如何有效地将“学”“思”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学习习惯。
善学、善思便可算是好的学习习惯。二者之间也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善思才会善学,善学才可善思。教师应主动积极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克服懒惰思想,从生活中、教材中不断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充分的动脑、动手、开口,在解惑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教学中,教师可先设置提问题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列出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然后相互之间交流解答,筛选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在全班范围内交流解答。如果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做引导最终让答案在学生脑手口的合作下得以解决,真正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每次面对学生的考试试卷,我总会去思考学生的表现与成绩之间的关系,总会看到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学习习惯还需要进一步的养成,也为今后的教育重点指明了方向。通过不断地启发、诱导、锻炼,看到了学生们自觉或两三人或四五人一组,常常为一道题最简单的思路、最恰当的方法争得不可开交,而且逐渐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我想这才是他们应该有的学习习惯。
四、 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提问方法,善于提问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十分明显,对同一个问题,由于学习基础和习惯的不同,所提出的问题层次、深度和准确性也都有所不同。但是毕竟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也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解答之后才能反映和揭示课堂教学的本质,反之,如果提问方法不当,反而就很容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从而导致南辕北辙。因此,教师应注重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用来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善于提问,爱上提问。
(一)联系实际提问
学生是社会的个体,成长于社会创造的环境,随着年龄增长对生活的感受逐渐增多,自然也对一些生活现象不断产生思考和认识。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将数学问题与生活联系起来,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如学习《货币》时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买东西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可以说一说自家的屋顶为什么是三角形的……
(二)追问式提问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鼓励其他学生主动进行质疑,从而迫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继续深入思考,从而增加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拓展研究范围。一般的表现形式是直接问“为什么”,虽简单但影响较大。如为什么自行车的轮子要做成圆形的,为什么圆形的车轮可以使自行车在行进的过程变得平稳等。
(三)反向式提问
也可以说是学生质疑法,即学生根据教材和教师设定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提出问题,进行大胆地质疑,这种方法的表现形式一般都是问“难道……?”否定质疑的同时便是肯定。如难道长方形和正方形就没有稳定性吗?难道1元和10角没有关系吗?难道10颗糖不能平均分给5名学生吗?等等。
(四)趣味式提问
数学课程与语文等其他课程相比较,本就显得枯燥、乏味,如果提出的问题同样没有趣味性,课堂便失去了应有的魅力,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引出問题,这种方式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充分展现课堂魅力。如四根同样长的火柴可以拼凑成哪些东西?拼出的图形有什么特点等。
(五)类比式提问
对于一些概念、定律、公式推导等内容,学生可以借助于已有的知识掌握方式,通过比较或类推的方式把问题提出来,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梯形面积的计算可以通过三角形面积计算推导的方法来进行吗?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是否一样等。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展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不断培养和提升小学生提问的能力。通过交流合作研究解答问题,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
作者简介:
辛金龙,甘肃省平凉市,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