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石油专业发展困境与改进探究

2020-06-08 10:47鄢维汪超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年4期
关键词:专业发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鄢维 汪超

摘  要 通过分析专业发展中存在的行业现状低迷、专业前瞻性缺乏、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校企合作被动等问题,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融合互补专业优势、深化校企合作交流、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方面进行改进,探索石油专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 高职院校;石油专业;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4-0102-02

1 引言

信息社会不断地加速优化,使传统行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潜在的机遇。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面对日新月异的新要求和新形势对于石油人才的需求变化,高职院校如何努力探索传统石油专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已成为重要课题。本文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石油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专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进行改进性探索和研究。

2 高职石油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行业现状低迷  传统的石油行业往往等同于艰苦行业,随着前些年国际油价的持续下跌,行业的发展也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近几年石油行业有所回暖,但是国内外对于石油人才的需求依然较少。招聘网站上,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和各大私企外企在校园招聘中对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专业学生总体人数的减少,导致企业容易遇到“要招人,招不到人”的状况。据统计,全国20多所开设石油工程专业的高职院校,近些年的招生情况不好,绝大部分学校是依托油田办学,整个行业的不景气使得部分院校已经停止招生,增设其他相关相近专业方向或者撤销石油工程专业。

专业前瞻性缺乏  目前,产业化升级不断加快,石化行业实现能源产业转型发展,智能化、数字化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各大石油公司对于国内外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除了具备基本的技能素质、理论功底之外,他们更加注重人才的创新性发展。在变化的人才市场驱动下,学生绝大部分是围绕贴近现有技术和职业岗位进行的人才培养,缺乏对于未来石油行业发展的前瞻性和敏感性。当面对大数据和智能化信息时代的强烈冲击时,新技术、新标准、新管理和新岗位应运而生,人才需求也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学生是否能够迅速适应和融入这个崭新环境,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改革,提前为专业做出预设和准备。

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现有的课程设置往往比较陈旧,课程教学也是根据有限的实训条件,以理论基础为主,基本还是停留在授课阶段,没有深入和及时地进行社会调研和职业岗位需求分析,专业的发展也没有做出相应调整。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分辨和判断缺乏一定的先进性。同时,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年龄阶层、具有不同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的学生,对于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闪光点。人才培养的宗旨是更好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石油人才培养模式在务实的前提下更要不断进行更新,使学生获得符合自身发展的知识、技能、素质,不断挖掘潜能、突破自己,充分體现新时代潮流下高素质技能型综合型人才的特点。

校企合作被动  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属于基础层次阶段。一方面,企业属于生产型性质,并没有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参与落实人才培养工作,大部分情况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顶岗、培训、实习、考证、参观的场地。并且,企业自身的培训时间计划不完全和学校教学安排一致,会存在一定的空档期。另一方面,专业发展也会受到办学体制的限制,在教学、专业设置、设备投入方面谨小慎微,实训室条件也会相对落后,学生人均占有率低。石油专业实训基本都是大型设备,不可能持续有新型设备投入,这使得学校和市场、社会的联系略显生疏。校企合作存在短期性和表面性,缺乏内在共同发展的动力,因此,实现深层次的交流合作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调整完善[2]。

3 专业发展的机遇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是湖北省唯一一所开设石油专业的高职高专职业院校,拥有石油工程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实训基地与精品课程,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素质、能力方面与行业匹配性很高,在行业内也树立起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中石化江汉油田的采油、钻井、井下、测录井等公司,长期为学校石油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使得石油专业具有鲜明独特的专业发展优势。同时,石油专业也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不少毕业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时代的更迭和石油企业的转型升级已经为石油专业的“智”变带来无限可能。在此契机下,应该抓住机遇,立足岗位,优化人才培养,融合互补专业,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实现高职石油专业可持续发展。

4 专业发展的改进探究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未来人才的竞争不再是某一具体的职业岗位的竞争。学生毕业后能够在较为宽阔的职业岗位上根据个人能力和外部需求,正确选择与自己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岗位,是较为理想的培养目标。在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当尝试创建大口径职业方向的基本工作任务课程,为学生建立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多方向出口职业路径,同时将理想信念、工匠精神、奉献社会等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元素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去。石油工程专业希望能够培养出既懂技术、会操作,又能管理、组织、服务、创新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着力夯实“第一课堂”校园内教育教学,大力延伸“第二课堂”井场顶岗实践锻炼,积极融入“第三课堂”国家、省级、行业职业竞赛,敢于开拓“第四课堂”海外交流、培训项目。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让专业课程体系也变得更加“宽广”,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

融合互补专业优势  根据实际职业工作特点,有效地融合其他优势专业,寻求与新兴行业发展相契合的平衡点,优化专业发展方向。通过发挥石油工程技术专业的龙头作用,带动油气储运等相关专业发展,同时将机械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等专业进行融合。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互联网+”新潮流下,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移动等技术已经在数字油田、数字化管道、智能炼化建设等方面实现管理、业务、运行、监测、分析、决策的进步。如工业机器人在大型石化企业得到充分应用,实施了DCS智能控制,大幅提高了装置安全生产水平。

更应该结合时代契机,将这些前沿的专业更加巧妙地融入传统的专业中来,敢于突破专业界限,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形式、实训环境等方面进行适当改革,加以必要的经营管理类知识,构建不以追求完整知识体系为目标的课程内容,而注重多元化职业岗位群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发展,努力为石油传统专业增添新的动力。

深化校企合作交流  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石油行业特点和专业特色,尽可能选择行业中优质企业,跨校、跨省、跨专业,进行实习、培训、交流,专业共建,人才共培,资源共享,校企联动[4]。校企共同成立石油人才培养小组,制定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方案、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切实完成课程的实施和评价过程。企业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对接专业教学,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技能,从内部发展到外部交流,通过统筹规划、无缝对接,减少学生进入岗位以后的迷茫期。另外,已经建立与中石化国际合作公司的联系,学生有机会登上国际舞台展示才干,这对于学生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与此同时,教师应该主动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科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将教学内容和行业科技发展结合起来,将专业改革融入产业发展中。通过行业、企业的信息、资源、人才、物质的交流和交换,使得专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学生能更好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是教师提交的教学答卷。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成为重中之重。由于石油的行业性特点,专业教师定期前往井场一线进行考察、短期培训,通过自身柔性实践学习,强化知识技能、熟练操作技能,通过实践、认识、思考,回归教学过程中时对知识进行有机设计和重组。并且邀请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岗证培训、课程评价。另一方面,教师应在繁重的课程教学任务情况下勇于尝试不同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不拘泥于以往积累的教法教案,善于将信息化手段、信息化资源融入专业课堂,增强课堂的时代性和科技感,在专业教学中更好地将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协调起来,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发挥。

5 改进成效

在专业融合潮流推动下,石油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已经将基础类课程机械、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融入理论课程中,在实训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模拟仿真钻井平台,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提升专业水平和技能素质,增强了对于专业的学习兴趣。在加强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中,石油专业教师前往江汉油田培训中心、江汉油田国际合作中心、中国石油大学(青岛)、华东石油高级技能培训中心等地进行技能交流培训、职业技能考证、技术服务咨询,并定期邀请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专家针对石油工程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思路、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卓越计划进行优化改进。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大赛和学生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佳绩,不断彰显石油专业的進步和发展。

6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石油行业的新变革,给高职石油专业的发展带来挑战和机遇,通过不断对专业进行优化,从人才培养模式、优势性专业、校企合作交流、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改进,加快传统石油专业高质量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1-2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2]柳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2):30-32.

[3]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78-80.

[4]孙志新,张文阁.新常态下高职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6,35(8):256-258.

项目来源: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学研究项目“石油工程技术特色艰困专业建设的研究”(项目编号:ZJGB2019029)。

作者:鄢维,湖北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石油化工;汪超,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石油工程(430074)。

猜你喜欢
专业发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