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剧《初来乍到》看华裔移民对文化身份的探寻

2020-06-08 10:21苏靖雯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4期
关键词:文化身份中国形象中国传统文化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加深,华裔文化在冲击与碰撞中不断改革与建构,华裔文学的发展引起华裔对自己为话身份的重视。华裔处于美国社会的边缘,建构文化身份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本文聚焦于美剧《初来乍到》,探讨移民二代对文化身份的探寻之路。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华裔家庭;中国形象;文化身份

作者简介:苏靖雯(1997.4-),女,汉族,黑龙江省牡丹江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4--02

近年来,出现许多华人主演的电视剧与影片,讲述华人的故事,讲述怎样衡量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价值观念。华裔或华人在海外的一言一行代表着中华民族,他们向西方传递着中国的形象。描写华裔家庭的文学作品很多,介绍华人怎样平衡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关系,怎样看待自己的跨文化身份。作为美国社会的边缘人,华裔与其他少数族裔群体一直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扰。因此华裔移民(特别是二、三代移民)走上自身文化身份的认知与探寻之路,尝试平衡两种文化,在异国社会寻找自我认同与归属感。

1.华裔文化中的中国形象

近年来华裔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重视,大量书籍、文章、影视作品都涉及此领域,作为快捷文化载体的大众媒体也将目光投向于此。华裔群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华裔主演登上国际舞台,《摘金奇缘》、《花木兰》等影片的上映都展示着华裔在国际舞台上受到的关注。华裔故事被搬上国际舞台,无论是华裔创业经历,还是华裔家庭成长故事,都成为影视剧的题材。影视剧或文学作品以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宣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致力于改变中国的国际形象。2015年,美国广播公司推出首部以华人家庭为题材的情景喜剧《初来乍到》(Fresh off the Boat),该剧改编自华裔美国厨师黄颐铭(Eddie Huang)的回忆录《初来乍到:回忆录》(Fresh Off the Boat: A Memoir)。美剧《初来乍到》(Fresh off the Boat)聚焦于华裔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关注中国移民怎样融入美国社会,并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美好品质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剧中的母亲杰西卡·黄与爸爸路易斯·黄是中国移民,二人经营一家牛排店。经过奋斗,他们跻身为美国的中产阶级,与三个孩子(埃迪·黄、埃默里·黄、埃文·黄)以及黄奶奶住在奥兰多的白人社区内。

华裔群体是外国人认识中国的直接途径,海外华人的一举一动关系着国家形象。“即便中国形象对应呈现的是异域人们对中国进行的一种表述,然而形象的传播仍旧离不开以中国为主体开展的自我实践。”生活在海外的华人约束自己的行为,时刻保持自己积极正面的形象,逐渐成长为精英阶层,华裔群体在海外塑造了中国人聪明勤劳的形象,为转变中国负面的形象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

作为异国人民了解中国最直接的途径,华裔群体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中国,华人在异国社会的形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人的形象。离开祖国的文化环境,他们“处于两种文化的边缘,既不被所在国所接受与尊重,又受到本民族的怀疑与质问。对于两种文化,他们都有不能深切融入其中的感觉,他们在两种文化中被视为弃儿,遭怀疑受歧视。”对于美国社会来说,移民是不被认可为美国人的,他们仍然是中国人,是本国社会的“他者”。

以华裔为题材的电视剧与电影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摘掉了西方为中国、中国人打上的标签。美剧《初来乍到》(Fresh off the Boat)第五季中,在社区募捐活动上,杰西卡指出“天下一家”壁画上全是白人小朋友。再加上亚裔的角色后,她又发现亚裔的形象具有种族歧视色彩,因为壁画上的亚裔怀里抱着一本数学书。杰西卡认为西方人对亚裔有着刻板印象:数学好的书呆子。美国华裔小说与中国形象密切相关,由于华裔作家的族裔身份,其作品大多体现了在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的身份认同问题,也包含了美国社会对中国人形象的误解等问题。国外读者受其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中国的看法会产生一定的误解。华裔群体人人严于律己,向美国社会展示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与美好品质,希望消除西方人的误解,重塑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

2.迷茫到认同——华裔的文化身份

美国文化学者斯图尔特·霍尔在讨论“文化身份”的问题时指出:“身份”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经由文化塑造和建构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身份”因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诉求,处于一种变更、移位、涂抹、同化和抵抗的“运动”状态。覃恩美在《喜福会》中曾提到:“华裔美国人的身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美国文化价值观和种族主义三大因素互动影响下形成的三种典型模式:传统主义者、边缘人和华裔美国人。” 反观美国社会中的二代、甚至三代移民,他们在家庭里说的是中文,吃的是中餐、过中国节日,但是出了家门,说的是英语,接受美式教育,交的是美国朋友。“美国出生的华人后代并不认同老一辈华人的文化价值观,他们不大理解也不愿遵从中国的传统规矩。”二代、三代移民处于美国文化(强势文化)中,对中国文化(弱势文化)很陌生。当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发生冲突时,弱势文化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这时就需要华裔找到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平衡点,衡量自己的文化身份。中西方交流日益密切,融入美国社会的华裔群体不再牺牲自己的传统文化为代价。以往华裔文化中被嘲笑、被奚落的东西如今大放光彩。华裔群体不再否认自己的跨文化身份,自信地走出唐人街,真正融入美国社会,傳播中国文化。

白人社区的生活不同于唐人街,唐人街俨然一个小型的社会,唐人街的生活与国内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差别,他们说中国话、吃中国菜、与中国人交往。唐人街像一个庇护伞,同时又是一堵墙,为华人提供了庇护,但将华人与美国社会隔离起来,这里的生活终究缺乏真正的文化交流与碰撞。美剧《初来乍到》中的父亲脱离唐人街的舒适区,搬到白人社区创业,积极主动地融入美国社会,也为美国人认识中国提供了渠道。孩子作为学校的首位亚裔学生,努力适应着新学校、新朋友、新邻居,这也是华裔主动融入社会的积极表现。黄奶奶在搬到白人社区后,也积极学习英语,与社区里的老人进行交流。华裔与美国人进行的交往可以看作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互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华裔家庭向美国社会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在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中寻根溯源,认清自己的跨文化身份。

不同于一般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华裔家庭中对孩子赋予的期望往往受父母文化身份影响。处在美国的华裔(如剧中的埃迪、埃默里和埃文三人)极容易遭遇“文化身份”的危机,在教育下一代时,为解决文化身份的困惑,华裔父母在教育问题上往往慎之又慎。对于跨文化家庭来说,正视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教育传统区别,借鉴并运用西方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观,让孩子自觉地承认文化身份。对于出生在美国、接受美国教育的第二代华裔而言,他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文化抗拒,而是“文化同化”的危机。《初来乍到》第一季中,母亲杰西卡因担心自己被美国社会“同化”而感到紧张与焦虑,而这种忧虑来源于文化归属感的缺失。起初,大儿子埃迪不理解母亲的做法,甚至很抵触母亲为他报的中文补习班。但在学校组织的“世界文化日”活动上,听到有人开中国的玩笑,还是会反驳。即使埃迪那时候没有来过中国,但他还是会维护中国的形象,他始终视中国为他的灵魂故乡。华裔及后代的归属感来源于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华裔文化在冲击与震荡中融合与发展。剧中杰西卡曾说:“成功的确很重要,但如果我们连自我都没有了,成功还有什么意义?”出生于美国的华裔虽大部分没有来过中国,但受长辈亲人的影响,对中国也有些许了解。如果华裔完全抛弃自己的家族历史与民族文化,他们也会丢失了文化与心灵的归属感。华裔身上的文化身份烙印注定了他们要接受两种文化的影响,他们将两种文化结合,使自己“能适应美国的环境,但保留中国的气质”。随着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华裔移民对自己的文化身份以及故国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并在异国进一步研究与宣传中国文化。

3.结语

“中国由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其内容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且不限于上古传说、神话民间故事、传奇、人物传记、文学作品等等,蕴含了包括天文地理、哲学、人生价值、生命启示、格言忠告等丰富的精神内涵。”中华传统文化背后的深厚底蕴为海外华人提供文化支撑。每位生于美国,长于美国的二代移民,都会在成长的一定阶段感到迷茫,找不到文化归属与身份认同感。美国社会不承认他们的身份,认为移民群体始终是中国人。同样对于中国人来说,华裔始终是美国人,是吃汉堡喝可乐长大的。华裔挣扎在身份认同的夹缝中,缺少文化归属感。移民的后代缺乏中国文化认识,对其身体内流淌的炎黄子孙血液知之甚少,对中国的了解多半来源于祖父母、父母的言传身教。但中华文化并不仅仅是中国文字,也不是一顿中餐,一幅毛笔字就能包含的。华裔文化包含了海外华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吸引更多的西方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作为唯一现存的四大文明古国,流淌千年的中华文化是古代先人智慧的结晶,是全世界人民的无价瑰宝。华人是世界人民认识中国的最直接的途径,因此在国外生活的华人时刻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中国形象。

生活在美国社会中,华裔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己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学习西方的精华。固执地坚持中国文化或西方文化是行不通的,相反立足于中华的优秀文化传统与文化,学习西方文化的精华,不刻意否定、回避自己的民族属性和文化身份才有助于华裔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覃恩美. 喜福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

[2]卫景宜. 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M].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52.

[3]陈孝柱,张芳,李欣月.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以华裔美国文学小说《大地》为例[J]. 传媒论坛,2019(5):34.

[4]胡亞敏. 留恋·排斥·融合——论华裔美国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5):45.

[5]阮吉飞.二代美籍华人的文化窘境与出路——从电影《喜福会》到美剧《初来乍到》[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0):33-35.

[6]胡亚敏. 当今移民的新角色——论《喜福会》中华裔对其文化身份的新认知[J]. 外国文学, 2001(03):73-76.

猜你喜欢
文化身份中国形象中国传统文化
特定历史时期外籍译者戴乃迭之文化身份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建筑设计内在的文化反思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保罗·马尔登《莫伊沙砾》中的文化身份重建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