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要探究语文课堂的诗歌教学

2020-06-08 10:09王岩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直觉人文精神意象

王岩

中学诗词教学是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特征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从而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精神,实现新课标对“人”的教育的目标。但是目前的中学诗词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新课标理念形同虚设,语文课堂“人文性”缺失。本文就诗词教学的努力方向作了尝试性的研究,从诗歌的文体特征和诗歌教育建模两个层面探索诗词教改之路。

诗歌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华和民族精神,已经成为民族品格的一部分,它凝聚了是人文精神和民族灵魂。学习诗歌已经不再是启蒙教育的一种方式,而是传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途径。二十一世纪的诗歌教学更应该以“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的根本和宗旨,培养和造就具有“人文精神”和“民族品格”的青年是新时期教育的目标,也是时代的需要。《语文教学大纲》、新课标课程目标指出了诗歌教学的意义,即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一、中学诗词教学的现状与困惑

新课标明确了诗词教学的宗旨,也确立了诗词教学的新思路,从而突破了传统教学“读、析”的老路,在理念上为诗词教学改革作了充分的准备。

通过众多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国粹重新焕发生机,使中国的诗词文化和精神能在青年学生中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延续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一)教学理念严重滞后,新课标形同虚设

新课标、新理念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具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诗词教学作为体现“人文性”的一个重要载体和途径承担着。    教师依然以传统教育观念为理论指导,注重诗歌的意象分析,注重对词句的挖掘,注重对诗歌思想内涵的揭示,而恰恰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感悟,忽视了学生的个人阅读、鉴赏体验,学生将永远咀嚼着老师的“渣滓”。导致诗词教学本末倒置。

(二)“新瓶装旧酒”式的教学方法改革

教材编写者用意是注重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的整体感悟,是希望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会品味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感受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象、美的意境。强调的是一种感受即“直觉”。第一单元中无论是《沁园春·长沙》、《乡愁》,还是《再别康桥》《错误》,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能够充分感受到来自《沁园春·长沙》的阔大的境界,来自《乡愁》的凄美的梦境,来自《再别康桥》的眷婉的离情。这些都不需要老师的讲解,而老师一旦将它具体化则会破坏学生对诗的整体感受,破坏诗在学生阅读思维中的整体意境,这就得不偿失了。

在目前的诗词教学和教改中,许多教师仍然只对诗歌作“分解式”的意象分析和“叠加式”的意境重组,这种“抽刀断水式”的教学方式,完全破坏了诗的整体性和整体美感,以及学生对诗的整体感悟。实在有一个深理在里面,就是要使诗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独立自足的境界。诗的境界的实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无若何神秘,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由此我们说“直觉”是灵感的基础,任何对诗的理解都源于“直觉”,任何对诗的境界的感悟也离不开“直觉”,因此更不能“肢解诗境,剥离意象“,读诗可以淡化诗的社会和思想意义,但不能忽视整体性的直觉感悟,因此基于诗的独特性与整体性的特点,我们应该探索与研究一种全新的诗歌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和发挥诗的“人文性”的特征。

(三)“探究式、自主式”在诗歌教学中的误区

有些教师认为诗歌短小精练,意蕴丰厚,探究式、自主式的学习方式可以开展,但却不知该如何实施,怎样的探究才有意义。我觉得关键在于“什么东西”值得我们探究,这里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探究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这样才既能让学生有信心完成探究,又能不断体验探究的成功与乐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探究的学习目标。

(四)注重简单的文学知识的积累和文字意义的分析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知识层面的文学知识、文化素养的素质;一是实践层面的能力,思维的素质。诗词教学也必须体现出素质的这两个层面,然而现实并不乐观,近几年高考卷将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后,更突现了诗词教学对能力素质、思维素质的注重,而这一改革恰恰触痛了目前诗词教学的致命处。学生在考试中的失分十分普遍。学生不是不会做,而是不知该怎么做,无从下手,因为他们从未自己思考过,这难道不是诗词教学悲哀吗?

二、诗词教学的努力方向

面對问题重重的诗词教学的现状与举步维艰的诗词教改,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在新课标的教育理念的支持下,中学诗词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之路同样具有了开放性与思辩性的特征,它的生命、它的活力、它精神将在新一代学生的心中得到全新的诠释。

诗歌的模式按流派可分为以下几种及其对应的教育模式。诗歌模式及其对应的教育模式; 史诗模式以事为主 历史叙述具体模式;《诗经》模式以善为主 重视论理游戏模式+具体模式;古典模式以理为主 强调格律形式模式;浪漫模式以情为主自由想像直觉模式+情感模式;自然模式以实为主 科学摄录行为模式;现实模式以真为主 塑造典型结构模式+群体模式;唯美模式以美为主 强调艺术情感模式;现代模式以合为主 科学渗透综合模式+交叉模式。

以上八种诗歌模式虽然各有侧重,特点各异,但是它都记录了诗歌模式的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中学诗词教学更应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以模式理论为指导建构适合中学生身心和思想素养发展、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精神提升的诗歌教学的新模式。

诗歌教学建模的设想是以把握诗歌的内在精神为原则,因此任何一种模式都不能独立的存在,必须注意恰当的“组合”,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因此教师切不可抱住“模式”不放,生搬硬套模式理论,在使用过程中,教师还应“对症下药”,不断创新,归纳总结,用自己的实践来充实、丰富“模式”理论,丰富诗歌教学的方式,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诗歌的“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焕发生命之光。

猜你喜欢
直觉人文精神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巧用“直觉”解数学题
来自林间的风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你的直觉靠谱么?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昆虫料理,你敢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