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与建设路径

2020-06-08 10:03张娅琼郝香
创新 2020年3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张娅琼 郝香

[摘 要]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仅关乎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关乎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互联网+教育”运用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共享,为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实现资源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教育模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教育者的教学由灌输向互动转变提供了强大的信息内容和数据支撑。“互联网+教育”视域下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服务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培养学生以实践观出发形成对世界的认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形成了三重逻辑。高校立足创新创业发展定位、政府加强政策支持、企业提供实践资源之间的协同发展,为“互联网+教育”服务高校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建设路径。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思想;人才培养;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0)03-0108-09

“互联网+教育”运用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是在全球性知识加速形成的背景下和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稳步实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改革举措,也是高校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的教育,要切合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才是真正摆正了自身的功能定位,才能真正体现高校的作用和价值[1]。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正在推动社会从后工业社会向智慧社会或智能社会转型[2]。随着高校信息化教育的意识不断提高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深入,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不高、教学教育形式单一、教育体系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日益凸显。“互联网+教育”运用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局面,需不断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管理和微观教学之间实现实践互连,积极调动政府、企业的积极性,为高校“互联网+教育”的人才培养扫除障碍。“互联网+教育”注重搭建“互联网+”学习生态链,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从实现国家创新创业战略到践行主体实践思想,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到树立终身学习目标,高校、政府、企业三者之间良性互动,推动高校“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向纵深化、持续化、多元化发展。

一、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互联网+教育”的研究,学界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基于“互联网+教育”理念对课程理论发展和教师转型进行研究。如郭绍青(2019)提出,“互联网+教育”的理论诉求包括自主学习、选择性学习、混合学习等,会改变现有的教学结构,提出智能教育成为新的教育学科方向并且能够创新发展教育学原理和课程教学论[2]。徐晶晶和张虹(2018)提出随着时代更替发展起来的四种师生关系:权威—顺从关系、主体—客体关系、主导—主体关系和师生一体关系[3]。何顺超和刘将(2019)提出教师应通过交往理性反思,能动地用沟通性认同适应教育新生态,用教师素养全面发展统整教育技术,用人文伦理理念协调教育功效取向,最终实现教师 “教育理性”纯粹而本真的复归[4]。二是围绕“互联网+教育”理念,对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安鑫和杨亚芹(2017)提出的“互联网+教育”课程的具体改革方案,即推广“互联网+教育”文化、重构教学课堂、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师资水平[5]。黄丽(2019)提出“互联网+教育”四模式人才培养改革:“互联网+专业”模式课程体系建设,“互联网+教学”模式网络教学评价建设,“互联网+技能”模式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互联网+实践”模式产学研合作建设[6]。郑红苹和崔友兴(2018)提出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旨趣、学习者中心的教学主体观、基于证据的教学过程、兼重结果与过程的发展性教学评价[7]。这两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互联网+教育”理念如何促进高校教育利用技术动力创新教学手段和构建课程体系,形成教师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反思和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制定的全方位思考。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联系性,与“互联网+教育”的结合体现在改变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现创造和发展的新生态教育理念。对“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由叶明全、陈付龙主编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与实践》一书中[8]。该书对“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的定义、特征、内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做了详细的叙述,认为“互联网+教育”催生的教学模式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如“互联网+课程”“互联网+教学”“互联网+学习”“互联网+评价”。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开展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育由线下转移到线上,教育资源实现分享,保持教育者和学生的真正诉求点,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依托“互联网+”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较多,以“互联网+教育”为视角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的较少。相比较而言,“互联网+教育”理念更体现了当今关注大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的趋势,实行开放的学习模式,以互联网为支撑普及网络资源的全方位服务理念,有助于实现教育生态的搭建,也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要求。随着“互联网+”被纳入国家发展驱动战略,高校肩负起为社会提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使命,这成为高校自觉的教育行为。探索“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实现高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完善教育体系制度、实现终身教育目标提供有效的途径。

二、“互联网+教育”运用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涵与特征

“互联网+教育”即智慧教育,就是利用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教育行业进行深度交汇融合,以创造和发展教育新生态,实现教育变革[8]。“互联网+教育”运用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种能力和思维方法的教育理念,高校的教育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主要场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某一方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多方的力量,协力合作,共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方位培养发挥各自作用[9]。从学生层面来说,一是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新知识取代旧知识,尤其是创造学、创造心理学方面知识;二是构建学生的智能结构,训练学生全面的抽象思维和实践能力;三是对学生创造个性的塑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需求。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合理构建,才能形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的系统发展。从教师层面来说,加强专业学习,革新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利用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的能力;注重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塑造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奋斗的意志。从高校层面来说,培养复合型人才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水平制定成熟的教育体系制度,实现高校教书育人的真正作用和价值。

“互联网+教育”运用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颠覆了传统模式,形成了以互联网思维为主导、充分利用现有的创新创业平台和资源、改革教学模式、加强理论研究、政府政策支持、校企深度合作的创新创业教学新气象,超越了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互联网+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规划中形成了多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全面参与,共同解决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难题,共同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围绕这些具体措施,“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特征:

一是开放化。“互联网+教育”运用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开放性是不同层面开放的综合体系,具体是指信息资源的开放、教育内容的开放、创新创业教育形式的开放、教师与学生互相评价的开放。学生可以直面互联网提供的创新创业资源和新型的学习模式,形成“网络+移动终端+学习资源+老师+学生+其他老师”的学习模式,教育资源从封闭走向开放,学生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参与多元评价、提高网络学习的体验。这种开放性将高校、政府、企业紧紧相连,形成了知识、资源、平台、政策和人才的交流,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向深层次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二是规模化。“互联网+教育”产品不仅局限于精英人士的资源共享,更多的学生受益群体通过网络学习实现了二次教育,彻底改变了学生传统学习模式,形成了互联网和创新创业学习结合的新型规模教育。大学生思维活跃,探寻新事物和新技能的能力较强,是新技术和新潮流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在全国掀起创新创业浪潮的时代,每个学校都形成了以学科专业特点为基础、以专业竞赛为依托的创新创业教育策略,学生可以通过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捕捉最新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形成了“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大规模学习人群。

三是主体多元化。“互联網+教育”目标的实现是由多方面共同协助完成的,需要高校主体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方案、学生主体具备良好的网络学习能力和创业意识、政府主体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政策和机遇、企业主体创造完善的创新创业平台和环境,逐渐形成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科学发展关系和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合力。高校的人才培养以人的成长为核心,以学生主体为关注点,培养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因此,“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更要尊重学生主体的地位和学习体验,打造个性化学习模式,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全程化的跟进和指导,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构建更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是教育生态化。一方面,以互联网为核心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良好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注重学习过程的监督和学习结果的认定,在高校各部门与教学单位形成联动呼应,深入了解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心理差异,引导学生进行身份认同,培育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塑造。另一方面,“互联网+教育”从提供信息资源到全过程的服务中,高校、政府、企业之间进行协同与协作,实现三者在各个层面“能量”的合理流动,搭建起帮助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桥梁,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互联网生态。

三、“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

(一)逻辑起点: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国家战略要求

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国家战略要求是高校教育者肩负的使命,其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和输送创新型人才,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培养目标和计划中,对支撑和改善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首次对“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外延、建设路径进行系统阐释,这是中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有一个里程碑[8]。目前,“互联网+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已经大大超过前期以创业实现就业和以创业促进就业的发展计划,成为国家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仅以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而且重在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明确了创新、创业和就业之间关系。坚持“创新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就业”已经成为国家和时代层面的战略决策,从全体社会人员的高度自觉出发,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为社会经济和国家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

2015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举办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通过比赛连接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平台,是我国“互联网+教育”运用于创新创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大赛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取得了培养学生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知、以赛促创的良好效果。同时,大赛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参与比赛的学生只占高校学生的小部分,而大部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足,参与比赛的热情较低。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制度保障、物质保障,做好教育引导。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高校要主动服务国家创新创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资源,结合本校学科专业实际,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环境,将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纳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轨道上来,呼吁大学生投身于国家创新创业行业的浪潮中。归根结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战略的重要方针。

(二)价值取向:从实践观出发透视和理解世界的教育理念

任何离开实践的创新或者思维层面的创意都不是创业,创新创业必须付诸实践并创造价值。高校作为“互联网+教育”运用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应联合政府和企业的力量,从实践中不断地对学生主体进行自我认识与自我改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实践之所以产生出认识的需要,就是因为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而创新创业本来就具备很强的实践特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实践。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实践就将是盲目的、无效的甚至是破坏性的[10]。因此,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科学的理念和合理的实践之间的良性健康互动显得尤为重要,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建设新理论、新观念与新世界,决定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成效。

创新创业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是高校教育者和大学生按照某种预定的目标进行创新创业的特殊实践,在其过程中需要社会各方的介入,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运动的矛盾过程中确定人的实践系统。首先,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认知能力、情绪意志方面的差异都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造成不同的影响。主体的行为在参与创新创业的实现活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客观性。个人进入创新创业团队后便与其他创业者发生联系,其活动便受制于彼此相互形成合作和牵制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个人单一思维模式的痼疾。只有在创业实践的不断积累和磨炼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在团队协作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体验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提供更多的资源链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创业实践。最后,高校通过举办讲座、创新创业大赛及模拟实践活动,为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现实的实践场所,将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创业实际技能的训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体系和结构,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互联网+教育”为高校带来了新的机遇,比起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将信息、个人、实体和设备连接在一起,使教育领域在新的环境中实现重塑。利用网络学习国内外的创新创业优秀案例,与各高校建立起交往合作机制,已经成为培养人才和服务经济重要的实践方式。

(三)逻辑归宿: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家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明确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形成国际人才竞争优势的战略目标,做出了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11]。“互联网+教育”运用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也要遵循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的规律,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还要结合其他方面如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的发展。

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就是和谐、协调和平衡发展,这对高校教育者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一种创新能力教育,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以教师为榜样树立终身学习目标,在课堂和实践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塑造学习自律精神,是教育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情操。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加便利与公平,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锻炼交流沟通、交易、协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主动性。“互联网+教育”运用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助于推动个人思维模式的变革,培养学生主动利用互联网学习的习惯,相较传统的思维模式,其能够更多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高校在“互联网+教育”理念下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时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日常学习、网络自主学习、实践学习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大学生的学习正是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之一,探索新事物和求进步的心态较为迫切,虽然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对高校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将第一课堂的教学改革与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就能成为推动学生构建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奋斗目标的有效手段。

四、“互联网+教育”运用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建设路径

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离不开“互联网+教育”,互联网为各个学科的交融、联系、协作、互鉴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为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实现“互联网+教育”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高校、政府、企业三者之间形成联动,高校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师生之间教与学模式的新发展;政府转变职能,保障“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推进和产、学、研的顺利进行;企业积极主动联合高校,提供社会资源,为将来自身的发展储备人才。在高校、政府、企业三者共同的目标实现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也将会实现。

(一)高校的责任:积极参与

“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要的改革方向,大学作为知识经济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动力站,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明确发展目标,满足新时代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地纳入常规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教学计划中,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各学科的专业特色,完善课程体系,以课堂教育助力专业教育,将“互联网+”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融合,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新模式。在课堂教学方面,打造适合于本校专业与创新创业实际情况的精品网络课程。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12]。把教师教学、科研及学生实习、就业和创业有机结合起来,为应用型学科专业的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实训场所,不断完善高校创新创业建设教育机制。教师要设计以报告、作品、成果、演示的教学方式,启迪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理性的认识能力和辩证看待事物的方法。只有教师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的整体优化,才能体现“互联网+教育”的题中之意[13]。将创业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学中,能够对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认知起到切实的促进作用。网络知识的学习将教师的地位相对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方式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在互联网新时代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此外,高校要制定多维“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评价体系,在学生的网络自我学习效果、创新创业学习等级认定、学习过程的检测等方面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利用大数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与统计,实现教学管理网络化与全程化。在实践实训方面,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为依托,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新、以赛促产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学生的创意落实与孵化,尽早地服务于社会。在学校建立创客空间,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交流和思想碰撞中培育起浓厚的创业精神。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中,要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功能,引导学生在实践能力的訓练上,能够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在引导学生能够真正具备创业敏感能力,能够识别创业机会、整合资源,将创新创意落实到实践层面并创造价值,持续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永葆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求进步求发展的热情。

(二)政府的職能:政策支持

政府职能的转变意味着要发挥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对高校的管理从行政管理转变为宏观调控,从而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加大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资助力度,投入资金和物质福利保障推动产学合作,建立高校与投资者、经理人、创业导师在内的合作网络,有效帮助大学生获得各类资源,协助企业和学校建立创业和技术开发中心,促进更多的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善创新创业专业平台,降低大学生初创者的进入门槛。构建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平台,联合社会资源、融合企业资源、定期召集政策宣讲与研讨会,联合高校和企业建立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志愿指导团队,以网上咨询、座谈、培训等多种形式,实现创新创业资源的最优整合。政府还应加大网络信息建设力度,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和成立创业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便捷的网络创业信息,还可以充分利用高科技产品实现模拟创业情境,更加生动地给学生呈现出创业活动的过程。要建立健全高校有关创新创业的相关法律规定,创建线上线下的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法律援助中心,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平台,增强学生创业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进行创业活动,并熟知网络安全相关知识。

(三)企业的功能:资源供给

高校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与企业高度结合是实现大学生就业的必经途径。高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是践行“互联网+教育”理念的最好例证,不仅实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还能培养综合素质较高、动手能力较强、系统思维完善、能够满足社会各方需求的大学生群体。政府可加大对高校与企业联合产学培养的支持力度;高校可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寻求不同的企业进行合作,并通过调研获取企业人才信息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实践学习,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形成在实践中总结、反思、批判的学习精神,这对提高教育工作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网络信息时代,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还需注重内容的多元化。高校可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科技园区,开展专家讲座,企业利用网络平台发布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信息,分享优秀创业导师的课程,增强大学生认识企业、服务企业、融入企业的意识,进而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投身国家建设的爱国情怀。企业要依托高校项目进行资助,对大学生未来可孵化和转化为成果的项目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高校要积极和企业协商沟通,挖掘高校创新创业项目的潜在贡献价值,作为后期将项目转化为企业成果的优化选择。高校环境与企业环境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中的角色同等重要,二者在动态循环中相互促进,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而促进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和谐共生与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增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咋开展[N].中国教育报,2018-05-31(7).

[2] 郭绍青.“互联网+教育”对教育理论发展的诉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4).

[3] 徐晶晶,张虹.“互联网+教育”视域下新型师生关系:内涵、善变及形成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5).

[4] 何顺超,刘将.“互联网+教育”浪潮中教师教育理性的偏向于复归[J].中国教育学刊,2019(4).

[5] 安鑫,杨亚芹.“互联网+教育”:内涵、趋势与推进机制[J].中国成人教育,2017(3).

[6] 黄丽.互联网+教育”四模式人才培养改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9(3).

[7] 郑红苹,崔友兴.“互联网+教育”下循证教学的理念与路径[J].教育研究,2018(8).

[8] 叶明全,陈付龙.“互联网+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80.

[9] 陈奎庆,丁恒龙.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23.

[10] 欧阳康.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6.

[11] 王怿.创新创业人才开发研究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103.

[12] 杨剑飞,熊海峰.技术引领下“互联网+教育”的再思考[J].出版广角,2019(1).

[13] 李婉,邓泽民.本科高校转型需要解决的八大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

[责任编辑:李  妍]

Abstract: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is related not on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talents training but also to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c objectives. The use of "Internet + Education" in training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sources are shared on the Internet. This provides great information and data support to open more resources, diversify the education models, encourage active learning for students and realize better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during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 Education",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elps to achieve triple purposes in serving the social and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ining student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world from practice perspective, and promoting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This requires coordinated efforts from the universities by focusing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government for its policy support, and the enterprises by providing resources and social practice opportunities so as to provide a construction path for training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 Education".

Key words: "Internet+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inking on practice; talent training; universities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