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外活动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0-06-08 09:38涂甜
文教资料 2020年9期
关键词:现状与对策课外活动小学生

涂甜

摘    要: 小学课外活动中普遍存在忽视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导致课外活动的开展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发展,有必要深入研究。基于对小学课外活动开展现状的了解,进一步探讨有效开展小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对策,建议弘扬全民教育理念、明确课外活动的目的、科学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促进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化、完善对课外活动的评价。

关键词: 课外活动    小学生    现状与对策

基础教育从小学阶段开始要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加丰富开放,有必要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课外活动。教育和教学实践证明:在活动和经验中,儿童通过做中学才能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有效深化所学的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是有效途径之一。课外活动作为一种教育途径,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工作,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小学课外活动开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理论和实践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希望为课外活动中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课外活动是学校中各科教学大纲范围以外,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班级教学的必要补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本文对课外活动概念的解析是:除正规课程外,由学校或学校以外的教育机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开展的,用以补充课内教学,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活动。

一、小学课外活动的现状

(一)课外活动的目的。

已有研究文献显示:一方面,很多教师、学生及家长对课外活动没有清晰的认识,导致课外活动开展目的不明确,活动过程是随机的,作为执行者的教师只能盲目开展活动,参与活动的小学生及家长只能被牵着鼻子走,直到活动结束,参加课外活动的小学生不明白活动的目的,片面认为课外活动就是嬉戏玩耍,家长并没有准确定位活動。活动经常偏离发起者的起点,甚至南辕北辙。另一方面,课外活动的目的性不强,很容易受到教育政策的影响,往往政府倡导开展什么课外活动就开设什么课外活动,并没有认真考虑小学生兴趣发展的需求,导致课外活动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小学课外活动的开展之所以存在目的不明确的问题,是因为:首先,由于教育实践者对课外活动的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模仿借鉴,因此,抱着玩一玩、试一试的态度对待课外活动,缺乏实施课外活动的系统设计和长远规划;其次,课外活动是针对当时我国应试教育氛围浓厚提出的,导致人们误解了课外活动的开展必须与应试教育截然相反。因此,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越是迫使儿童学习各科目知识,必然将课外活动推向其反面,即向着让孩子们拼命地放松、充分地娱乐的极端方向发展;最后,由于容易受国家教育政策的导向,使当地和学校的课外活动难以适应当地和学校的条件。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

小学课外活动类型单一,内容涉及领域不够广泛,局限于跳绳、足球、乒乓球等体育类活动,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类的课外活动开展次数少,科技类和社会类的活动开展次数更少,活动内容显得很贫乏单调。而且,活动的开展大多限制在学校范围之内,和社会联系较少,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相脱离,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困难。根据研究文献,学生非常希望学校能够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果顺应学生的愿望,学校和应该扩展课外活动内容,充分照顾小学生兴趣的差异性,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之所以会出现课外活动类型单一、重视不够的情况,主要是应试教育的压力。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考个好大学,将会更好地发展;对于城市学生来说,他们的生存竞争压力大,更需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对于学校来说,只有确保学生的升学率,才能保证学校不断发展;对于家长来说,只有强迫孩子学好各科目知识,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未来的家庭生活才有希望。

(三)课外活动的形式。

研究文献充分表明,部分小学生认为参与的课外活动没有意思,组织形式单调、无聊。实施课外活动原本是通过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对学生强行灌输,希望通过课外活动,小学生可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研究发现,小学课外活动“小组”无法真正鼓励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表面上看,课外活动形式可能看起来多种多样,但本质上是相关知识的灌输,缺乏启发引导,往往为“形式”而“形式”,为“活动”而“活动”,组织形式死板、单一、不灵活,难以满足小学生兴趣多样性的需求。虽然小学生仍处于基础教育初级阶段,但是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教师及其他组织人员并不能保质保量地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呈现出形式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在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环境下,小学生突然在课外活动中获得了解放,尚未达到真正的自主探究水平,在活动中似乎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均资源短缺,整个社会的生存竞争压力还很大,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成绩被认为是判断其未来能否在社会竞争中成功的重要筹码。因此,学校、教师、家长不敢真正放开孩子,让他们自由地发展,难以有效营造真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四)课外活动的评价。

研究文献表明:其一,课外活动评价主体单一。大部分学校以教师单方面评价为主,忽视小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及家长的评价,没有调动学生和家长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反馈信息,不能切实发挥课外活动评价的激励作用;其二,课外活动评价方式单调。注重终结性评价,相对忽视过程性评价。大多课外活动以最终作品的形式进行评价,没有在活动过程中贯穿对小学生发展的评价操作,这样的评价方式存在单一性的问题。

小学生课外活动评价机制不完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它是一个新生事物,教育实践者还没有足够的把握做好它,更别说评价了;其次,对课外活动的评价不同于对学科知识的评价,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收获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内在的成长。因此,对学生课外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操作起来更有难度。

二、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对策

(一)弘扬全民教育理念,明确课外活动目的。

开展小学课外活动首先要弘扬全民教育理念。其一,利用社会网络、媒体制造的正确舆论导向,让社会逐渐形成开设课外活动的认可;其二,组织相关社会培训机构对家长进行教育,用正确的教育观影响家长,使家长更加支持孩子的课外活动;其三,加强高校与小学教师的联系,使小学教师多多受到启发,为孩子们课外活动的开展想更多的办法、做更多的努力。

实施课外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小学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制定活动目的的时候,教育者可以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将活动基于小学生的兴趣需求,审视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尽管课外活动是小学生自主自愿参加的活动,但绝对不能放任他们自由活动。要加强对课外活动的规划、领导、管理和监督,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结合德、智、体、美、劳五育,为小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保驾护航,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要反对低级趣味的活动。

(二)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科学设计活动内容。

教育者应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选择活动内容,课外活动内容的拟定要坚持统一性和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避免成人化。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之间存在差异,可以让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也可以和低年级学生共同组织活动。遵循量力原则,注意小学生力所能及,课外活动的内容量宜适度,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首先,实施小学课外活动要汲取杜威活动课程理论的思想,在设计课外活动内容时,小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爱好是确定课外活动内容的直接来源,比如,制造的需要、探究的需要等,按照这些需要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引导小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差异,从总体来说,小学低、中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活动的特点是喜欢以具体的动作表现事物,更多地依赖直接的感知和经验。因此,在设计课外活动内容时,对低、中年级的学生应通过语言、图画及形体动作表现,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简单的科技制作、绘画比赛、觀察动植物的生长比较适宜。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抽象和概括事物的初步能力,活动以语言活动为特征,因此,需要利用他们逻辑和操作能力已增强等特点,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诸如各种实地活动、调查研究、访问、劳动经历及辩论等自由活动更合适。

其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课外活动内容的设计提供了有益借鉴,“生活即教育”告诉我们,课外活动内容的设计要和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要开辟一个面向现实生活、面向大社会的广阔空间,实现生活与教育的融合,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现代活动课程理论对课外活动内容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课程资源角度来看,课外活动不能限制在学校的围墙内,要拓宽课外活动资源的利用渠道,沟通社会与学校,增强课外活动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我们要积极开发课外活动资源,使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起来。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活动形式多样化。

课外活动形式单调,开展困难重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基础设施不健全,究其根源,还是教育专项经费在小学课外活动的投入上不足造成的。既然我们想让小学生获得好的发展,就不可避免地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又想马儿长得好,又想马儿不吃草”,这是不现实的。要完善课外活动的相关设施设备,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发动社会力量,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力度,让小学生享受到课业学习之余自己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其次,各学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根据自己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特点,建设或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为小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提供物质支持。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物之不齐,物之性也”。(《孟子·滕文公上》),世界事物千千万万,各不相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处在不同水平,兴趣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课外活动要以活泼多样的组织形式吸引小学生参与,比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课外阅读活动;创立课外俱乐部、学校团队、社团;开设选修课、兴趣班,将小组活动、个人活动与群体性活动相结合,活动形式尽可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学生提供参与的平台与机会,以激发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此外,教育不是单方面的,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兴趣的广泛性需求,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活动,体现小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加课外活动,主动地学习和探究,使小学生“爱学、乐学、好学”。

(四)完善课外活动评价,增强课外活动的实效。

课外活动评价意味着评估者确定课外活动的质量、优劣及实际效果,表现为评估者和课外活动价值之间的特定关系,课外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实际效果如何?它的功能是否最好?这些必须通过科学评估来回答。没有评价就没有发展和进步,应增强对课外活动评价的重视,发展有关课外活动评价的理论,教育者积极学习相关先进理论知识,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建立健全课外活动评价体系,在开展课外活动过程中和结束后贯穿评价操作,引导学校高效高质地开展课外活动,学生主动参加课外活动,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评价正确认识课外活动,使课外活动设计更加合理化,使课外活动的实施顺利实现。

首先,从学校角度来看,我们必须改变评估小学生课外活动评价的方式。其一,有必要扩充评价主体。学校应吸引家长、社区管理人员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让他们参与评价。其二,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兴趣发展特点不同,交叉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根据课外活动的本质、特征及功能,可以采用观察法、成果展示法、活动交流分析法、自由表述法、问卷法等方式,多方面、多渠道地收集反映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的有效信息,形成相对客观的综合评判,保证课外活动评价的准确性,力求从相互联系和互动的角度做出全面的解释。学校应该加强对小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视度。学生课外活动的评价应反映在最终成绩单上,此外,还应实施课外活动的相关要求,加强对师生课外活动的评估,并检查课外活动的有效性。在教育管理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形成一整套奖励激励机制,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潜力,促使课外活动效益最大化。另外,还要加强对学校课外活动开展情况的考核,通过考核所给的压力,促进学校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10.

猜你喜欢
现状与对策课外活动小学生
课外活动类作文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新疆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关于汽车客运站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非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外活动中的一些小技巧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