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应坚持的“三观”

2020-06-08 09:38罗晓娟
文教资料 2020年9期
关键词:三观文化自信观念

罗晓娟

摘    要: 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凝聚大学生精神力量的重要举措,是传承、弘扬、发展中华文化的前提条件。大学生文化自信,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性认知、情感体验、深度认同、创新发展的行为上。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是文化认知、实践、体验、认同等一系列个体自主的心理过程,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实践观、发展观指引下完成塑形。

关键词: 大学生    文化自信    意义    观念

文化愈来愈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不仅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国力,还是其他国力资源产生的源泉和动力”[1](166);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文化领域的安全和独立性受到冲击,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因此,为了切实发挥文化的基础性作用,提升文化国际话语权,党和国家已经将文化纳入“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之中;在“四个自信”中,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41)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需要更多更坚定的中华文化传承、传播、践行者,更有能力、更有智慧的文化创新创造者。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跑道上的接力者,他们有没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决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是否科学正确,能否真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形成是个体文化认知、实践、体验、认同等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它的形成和培育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能走向正确的方向。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形成并保存至今的所有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总和,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前者包括人们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生产物质生活资料过程中发明创造的劳动工具、耕种经验、栖居的建筑物、生活习俗等物态方面;后者涵盖了管理和维持社会秩序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反映社会现实或寄托美好愿望的文学艺术作品、在争取民族国家利益奋力拼搏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及事迹、科学技术、宗教、哲学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实在无法一一枚举。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指向的是广泛的文化范畴,即既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又培育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精神的意识和行为。

“自信是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做出的理性、积极的评价”[3](20)。可见,自信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特征,是一种基于事实的理性自我判断,自信指向是对自我能力和价值两个核心要素的认同肯定。依此类推,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对自身文化整体认知的基础上,对其做出的客观理性的评价、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选择。要在充分认知中华文化的基础上,理性、辩证地对待优秀部分和糟粕部分;要在生活实践中,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处不在的影响力;要认同中华文化中蕴含的对当今时代仍有影响和启发意义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要在与他民族文化交流中,为本族文化包容博大感到自豪,确信本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要行为上积极传播、创新发展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总之,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心理、行为概念,它的生成有特有的心理机制,是在环境、态度、情感、行为等心理要素共同作用中形成的。

二、高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文化事业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事关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安全、精神独立,左右国家发展前途和命运,影响国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和话语权。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交流、创新、发展的重要场域,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其应然职责,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德是高质量人才最根本的也是首要的维度,是统领人才内涵其他维度的最重要的方面。高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要从“立德”的角度进行规划和设计。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坚持用“四个自信”教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本质是构建人的精神世界,是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抓手。高校是文化的聚集地,肩负着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养既有知识又有文化、有技能又有灵魂、有智力又有情怀的新时代人才。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伟大革命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领学生,使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革命文化的催人奋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引领作用。高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和精神追求,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培育文化自信是凝聚大学生精神力量的关键举措。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政治抱负、社会理想、道德观念和态度情感等,是维系民族的精神纽带。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地对涵养国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自信具有巨大的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动全体中华儿女凝神聚气,以奋斗者、追梦者的姿态,以极强的韧性和定力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在谈“中国梦”与广大青年的责任时讲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70)在文化力熏陶、教育、感召下,大学生更趋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文化使命、产生文化认同、身体力行文化价值;更易于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道路;紧紧团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下。

(三)涵養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文化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前提条件。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将在以大学生为主的生力军的手上实现。他们身上是否具有优秀民族文化底色、是否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因决定了他们举什么旗、走什么道路,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近年来,一些大学生文化认同逐渐弱化、道德观念受到挑战、文化自主有些迷失,集体意识有所淡化,这都直接影响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增强本领、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才能成为高素质人才。大学生要树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增强创新和发展中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高校是文化资源的集散地,承担着传承、发展、创新文化的重要使命,要站在建立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提高大学生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定力和能力。

三、高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过程中应坚持的观点

历史孕育文化,文化引领历史向前发展,文化与历史是一体的两面,不可分割。我们的祖先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凝结成文化成果,大学生在学习、传承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时一定要回到社会实践中运用、体会,才能够形成认同感。创新和发展文化是我们最终的落脚点。

(一)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应坚持历史观。

人类社会在发展历史过程中孕育了文化,于是文化便具有了历史的属性。因此,考察、理解、认同文化,必须运用历史的思维方式与考察视角,只有追溯其“前世”才能理解“今生”的合理性,继而有可能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学生系统地学习、了解历史,是培养大学生历史观的必首要办法。高校应开设历史课程,让学生全面学习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同中华文化的来路、脉络及走向。认识主体对自身文化所形成的认同,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认同。文化与历史的关系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如影随形,不可剥离;或者说,只有自信于历史,才能自信于文化。“否认历史或割裂历史的所谓文化认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客观的、基于事实的文化认同”[4](201)。因此,高校要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必须持有历史观。

(二)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应坚持实践观。

人类的社会实践创造历史,也创造了文化,在文化问题上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41)中华文化的发展只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才得以“健肌输血”,不断繁荣兴盛。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并在生活实践中影响人们的心理态度、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应投身于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运用、体验中华文化。首先,高校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要重视将中华文化引入校园实践环节之中。在社团建立审批环节中向弘扬中华文化类的社团倾斜、加大指导力度和投入比重,倡导学生社团开展文化实践类活动,如定期开展文化沙龙活动,鼓励社团多开展诗歌朗诵比赛、书法展示会、绘画展示区、经典名著读后感交流会等,通过营造学生学习文化、交流文化、体验文化的浓郁氛围,促进大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其次,在大学课堂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吟诵中华文化宝库中震撼心灵、改变民族命运的文字,搭建分享体会与感悟的平台,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鉴赏力,进而帮助他们确立文化自信。

(三)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应树立发展观。

时代的大江大河裹挟着文化浪涛向前奔流,文化自信的培育要坚持发展观。创新、创造是文化永恒的生命力。我们现在所要认同的中华文化包含了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中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根和源,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由此可以发现,文化从来都不会停滞不前,尤其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总是在与特定时代条件相互作用中与时俱进,力求新的自我表述,完成蜕变和发展。新时代呼呼新的更加丰富的文化满足人民群中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创新和发展是文化生命的源泉,高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树立发展观,就是要增强高校全体师生员工的文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要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中对当今时代仍有借鉴和启发意义的资源,进行创造新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适合时代的需求;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辩证地对待、理性地借鉴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成分以壮大发展自身文化。立足本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是培育文化自信应有的姿态和心态。

参考文献:

[1]宋伟.重建中国文化与大学使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8.

[3]黄秋生,陈元,薛玉成.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养研究[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7.1.

[4]巴玉玺.论”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成长成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状况调查及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SJB1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三观文化自信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请告诉女儿,三观不合的人不能嫁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