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人民医院骨外科,云南 临沧,675900)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上骨科常见疾病之一,多发于老年群体,临床表现为疼痛、关节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尽早治疗成为临床学者的共识[1]。目前临床上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式并不统一,尤其是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我院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进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本次82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所有患者经CT、MRI等辅助检查均符合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诊断标准[2]。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8.2±4.6)岁。骨折至入院时间1-18h,平均时间(6.8±1.5)h。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68.6±4.5)岁。骨折至入院时间1-16h,平均时间(6.4±1.2)h。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性别、年龄、骨折至入院时间等)均无差异,P>0.05。
对照组患者采用DHS内固定治疗,取仰卧位,C型臂X线机下进行确定骨折情况并复位。髋关节外侧做切口,瞄准器引导下穿入导针,确保导针位于股骨颈下1/3处,侧位位于股骨颈中央。按扩髓、髋螺钉置入以及DHS接骨板固定方式进行手术。
观察组患者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取仰卧位,宽外侧做Hardinge切口,尽可能保留臀中肌止点,暴露骨折部位及关节囊。股骨颈处进行截骨,保留大、小转子骨折块并复位,取出截取的股骨头,钢丝捆绑大小转子骨折块,但不绑紧,使用骨水泥将假体柄固定后再收紧钢丝。用小号髓腔锉进行扩髓,避免损伤股骨近段骨皮质。术中测量股骨头直径及髓腔锉大小,选择合适的长柄假体。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根据Harris评分评估治疗效果[3],包括疼痛、关节活动度、功能及有无畸形等,满分100分,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优:总分≥90分;良:总分为80-89分;可:总分为70-79分;差:总分<70分。
观察组、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92.68%、80.49%,观察组明显较高,P<0.05。见表 1。
两组患者并发症包括尿路感染、肢体缩短、螺钉切割股骨头以及髋内翻等,观察组、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9.76%、21.95%,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41,例)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n=41,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骨折疾病发生率也不断增多。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常见骨折之一,由于老年患者身体素质差,机体恢复能力不佳,多合并内科疾病,骨折后死亡率高达20%左右[4]。因此治疗过程中减小创伤,尽可能恢复关节功能,预防术后并发症是关键。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切开复位内固定成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式。但研究证明,DHS内固定在治疗不稳定性骨转子间骨折时有所不足,可能出现肢体缩短、髋内翻、螺钉切割股骨头等并发症,且老年患者耐受性差,DHS内固定手术创伤性大,因此不适合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是近年来出现的治疗方式,是采用人工类似人体骨关节的假体和骨折部位进行置换,达到清除疼痛、切除病灶以及恢复关节功能的效果。在以往研究中发现[5],半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来说可以重建股骨矩,增强股骨干和股骨颈的承重能力,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抗旋转能力强等特点,尤其适合老年患者。本文对我院老年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92.68%、80.49%,观察组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6%、21.95%,P<0.05。结果提示,半髋关节置换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Harris评分较高也意味着患者术后疼痛、关节功能等恢复更佳。
综上所述,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较佳,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情况,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