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安徽 滁州,239000)
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是指脑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缺血,进而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1]。脑梗塞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根据有关数据显示,80%的患者在治疗后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心理障碍等后遗症,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如何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一直是临床研究者关注的问题。鉴于此,笔者将早期康复护理应用其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49~82岁,平均年龄(56.6±4.2)岁;观察组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45~83岁,平均年龄(55.2±4.3)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给予脱水降脑压、疏通血管、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治疗等内科治疗措施。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对四肢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在2周后进行康复训练。
1.2.2 观察组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护理干预
①心理干预:在康复训练前主动与患者沟通,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让其正确面对疾病,告知其早期康复护理的意义、目的、方式等,引起兴趣,增强其康复信心。②体位护理:指导患者以侧卧位为主,避免仰卧位。患侧卧位时,将患肢轻轻拉出,避免受压,将其置于前伸位,指导其前臂外旋,掌心向上。患侧卧位可牵拉整个患侧的肢体,增加感觉的输入。为避免压疮、关节痉挛等情况发生,每2小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一次。③肢体锻炼:肢体锻炼一般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无恶化发展趋势后48h开展。护理人员对肢体软组织进行按摩,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运动时动作科学,幅度不宜过大,遵循肢体近端到肢体远端,从大关节到小关节的原则。其肌力慢慢恢复后,进行自主训练,如坐立训练、手指功能训练、简单的穿衣、洗脸、刷牙等。当其肌力达到一定标准后可进行步行训练,之后逐渐增加运动量。④语言训练: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发音,或利用图片、画册等方式进行训练,让患者更容易理解,同时也使训练更有趣,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渐恢复患者的语言能力。
采用生活质量表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采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示情况越好[6]。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的评分情况(χ±s;分)
详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情况(χ±s;分)
脑梗塞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患者经过治疗后大多存在肢体活动障碍、认知障碍、生活能力降低等情况,不仅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而且也给予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大量研究表明[3],患者康复疗效与治疗时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康复治疗时间越早效果越好。本次研究以50例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表明: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何丹[4]等学者通过研究表明,在患者发病2周内实施康复护理的效果要远高于恢复期的康复效果。本次研究与其结果基本一致。由此进一步证实,对脑梗塞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由于肢体在停止运动后1周可发生肌肉萎缩,故早期对患者肢体进行按摩、协助患者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如关节屈伸、屈曲、外旋、外展等活动,可减轻肌肉痉挛状态,使关节周围的组织及各种纤维组织得到松弛,对防止关节畸形、挛缩具有明显作用[5]。此外早期康复护理还有利于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能对神经功能起到刺激作用,增加感觉的输入,使脑机能重新组织及再建,减轻肌肉萎缩,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故早期康复护理可在最大程度减轻后遗症,降低致残率,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脑梗塞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生活能力,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