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四川 泸州,646000)
强直性脊柱炎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病变部位主要在中轴骨骼,部分患者还累及四肢关节,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会并发关节僵直、脊柱畸形,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强直会发展至整个脊柱。目前为止,临床中尚没有根治此症的方法,因此加强护理干预成为除治疗之外重要的处理手段。下面笔者从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特点、护理方法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在我国,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数量约占全国人口的0.1%-0.3%,可见其发病率之高。而在这些确诊患者当中,男性患者占据很大的比例,且发病年龄多为20-50岁。强直性脊柱炎的起病比较缓慢,早期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因此患者大多不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而病情进展之后,患者会逐渐发生关节病变出现强烈的腰痛和腰部僵硬感,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应严格卧床休息,并且要睡硬板床;睡觉或者休息时应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头颈部应保持伸直。而慢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则应保持间断性休息,不能连续几小时劳作,劳动强度不宜过大。
首先,在给药之前,护理人员应先询问患者是否有药物禁忌症。其次,部分患者存在颈椎病变,因此头部活动受限,所以护理人员应送药到口,协助患者服药。此外,护理人员应叮嘱或监督患者每日按时按量服药,并告知患者随意停药或加减药物的危害性。最后,在药物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定期给患者检测血糖、肝肾功能,并据此对用药方案进行调整。如果患者在服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则应叮嘱其饭后服用,以防止发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另外,甲氨蝶呤、柳氮磺胺吡啶等药物应严格遵照医嘱给药,以防止患者出现皮疹、白细胞减少等症状[1]。
第一,指导患者做功能锻炼。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疼痛比较强烈,而部分患者会因为害怕疼痛而不愿做功能锻炼。对此,护理人员应说明早期做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劝导早期患者坚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以防止脊柱及关节病变进一步恶化。而对重症患者,护理人员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指导患者做小幅度的活动,时间不宜过长;等到患者的关节功能获得一定的恢复之后再加强锻炼强度、延长锻炼时间。功能锻炼的内容包括姿势训练和肌力锻炼。
第二,减少诱发因素。生活中诱发强直性脊柱炎的因素比较多,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有哪些因素会诱发强直性脊柱炎,从而使患者在生活中针对性地避免这些危险因素的侵犯。常见的诱发因素有过度劳累、受寒饮酒、居处寒冷潮湿、妇女产后及月经期间、水中作业受寒受湿等等[2]。此外,长时间吹风扇和空调,外伤,流产、引产等也是重要的诱发因素。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做好防护工作。
由于强直性脊柱炎目前尚没有根治方法,因此很多患者在得知实情之后难以接受,尤其是中青年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受到冲击之后容易出现负性心理,表现出悲观、绝望等情绪。这些心理方面的变化会给患者的治疗及康复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予以心理疏导,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同时,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向患者介绍先进的治疗技术,从而增进患者的信心;如果患者的负面情绪比较严重,则护理人员可先引导患者将不良情绪宣泄出来,之后再对其进行开导,调动患者对生活和生命的渴望与热爱;此外,肌肉松弛法和心理暗示法是可用的心理疗法,护理人员可灵活应用[3]。最后,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对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护理人员应先向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向患者说明家庭的精神支持与物质支持对患者的意义与作用;在取得家属的支持之后,护理人员再指导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关怀与陪伴,帮助患者控制不良情绪,从而度过艰难时期。
饮食不调是导致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饮食护理非常重要。首先,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养成规律进食的良好习惯,叮嘱患者不暴饮暴食,不食用不洁食物或过期食物,保证饮食健康安全。其次,护理人员可建议患者多食用辛辣食物来抗风湿、祛寒邪,比如可以在患者的食物当中放入辣椒、姜、蒜等[4]。此外,青梅、酸梅、板栗等水果具有补肾、强筋健骨的功效,食用之后能够有效缓解关节、筋骨的疼痛与痉挛,所以也可以建议患者多食用。最后,在药物治疗期间患者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并且食欲受到影响,进食量减少。所以,为保证患者具有充足的营养支持,护理人员应在患者的饮食计划中加入蛋白质、热量、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从而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控制病情的进展[5]。
在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居处应保持温暖、干燥;夜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平时要多做锻炼,可供选择的锻炼方式有有氧运动、伸展运动、肺活量训练等,如果患者的运动热情减退,则患者可加入社区或医院的运动团队中,通过团体运动来提高运动热情;保持心情愉悦。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骨科疾病,其病程长,治疗难度大。而临床研究表明,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实施相关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轻疼痛症状,并控制病情的进展。本文对临床中常用的几种护理方法做了综述,这些护理方法对帮助患者战胜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医护人员做进一步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