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湖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 杭州,310011)
前言:脑卒中疾病,也就是我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中风,它作为一种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到我国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发展,而严重的脑卒中更将造成患者的永久性神经损伤,甚至是造成患者死亡。在我国,由于脑卒中而造成无法自主生活的老人高达患者中的15%,这为患者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负担。本文主要阐述了社区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价值,以此来加强我国社区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为脑卒中患者的快速康复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观察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变化,包括行为举动等异常情况,都应该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覃艳等(2011)[1]研究学者在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护理观察中,大部分刚出院的脑卒中患者都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主要是由于其在出院后,自身的肢体行为、反应能力以及生活自主能力等均有所下降,甚至部分患者产生了社交恐惧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温柔、耐心的心理护理,通过与患者之间的悉心交谈,缓解患者内心焦虑和不安,使患者的心情得到有效的改善,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身体的恢复。
由于部分脑卒中患者在发病期间会出现残疾的现象,这也要求社区护理的工作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加强对于患者的肢体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的肢体残疾程度和位置不同,对于其进行康复护理的方式也有所差异,比如无法移动的患者可以在床上做一些身体活动,通过简单的对关节的活动实现身体的锻炼;可以移动的患者也可以到室外去进行一些简单的肢体康复训练,保证身体关节的有效活动等,都是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
对于部分具有语言障碍的患者,也要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语言障碍不同,实现不同的语言能力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简单的交谈加强患者的语言能力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耐心,引导患者逐步恢复语言能力,从简单的词语逐渐到复杂的句子,循序渐进,做好对于患者语言能力的积极培养。
在张琳(2013)[2]的相关研究研究报告中显示,对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将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对患者的部分简单生活能力进行培养,使患者可以在日后的生活中自理。比如可以训练患者的穿脱衣服、洗脸、如厕等简单的基本生活能力,然后再进一步实现相对复杂的日常活动,有效的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的能力。
在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对相关疾病的知识对患者进行定期讲解和教育,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疾病预防、发病过程中的自我保护等,都应当让患者进行充分的学习,以便在日后的生活中有效利用,避免病情的恶化。同时,也可以鼓励患者的家属对于相关健康知识的学习,便于家人对于患者的家庭护理,进一步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身体康复。
在社区护理的有效干预下,将有利于患者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张露(2013)[4]的临床效果观察中显示,通过对于社区的积极干预,将有效的改善患者消极的心理,积极的心态不仅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同时也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日常社区护理的过程中,患者将逐渐的恢复对于生活的信心,逐渐对生活充满积极性,确保患者在未来的康复治疗中积极配合,从而实现脑卒中患者的身体快速康复。
张玲等(2015)[4]研究学者在调查中发现,社区护理对于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在社区护理的过程中,通过对于日常生活的结合和生活能力的培养,将使患者逐渐恢复自主生活的能力,同时也使康复训练更具有实际性和生活化,减少患者对于康复治疗的排斥心理,引导患者产生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促进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与此同时,社区护理也将有利于患者减少并发症。在我国的脑卒中患者中,绝大部分的患者都患有相关的并发症,而这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于患者日常生活的不良习惯导致的。在社区护理的过程中,生活的习惯将逐渐规范化、合理化,对于患者的饮食、习惯等方式均有相关的具体要求和合理规划,这可以有效的实现患者生活习惯的改善,进一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期中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区化的养老呈现出了与日俱增的发展状态。据相关学者统计,截止到203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占据全国的20%以上,而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将有效的加强我国对于老年人的社区化管理和陪护,确保我国的老人在健康的环境中安享晚年。本文主要对脑卒中患者社区护理的主要途径和社区护理对于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价值这两方面进行研究,从而为我国的老年人身心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