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养本科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思考

2020-06-07 14:45田研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本科生数学

【摘 要】通过随机互听本校教师的高等数学课,观察本科生目前学习现状,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听讲,但勇于提出数学问题的学生却很少。本文通过分析本科学生很少在课堂上提出数学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培养和提高本科生在学习中问题提出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本科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34-0009-03

无锡太湖学院教师每学期都会相互随机听课。笔者在听课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学习状态,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安静认真地听讲,但很少有学生提出问题。谈到对本课程的学习感受,学生称大部分时间是在听教师讲解复习题和新课,然后自己再不断地做题练习,无论是课上对知识有疑问还是课下有不会做的题目时,都不愿开口向教师和同伴寻求帮助。如此慢慢地形成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听而不问,学而不说”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思索,学生为什么很少提出问题?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

1   寻原因——为何学生很少提出问题

学生很少提出问题是因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是学生与教师。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反映着教师的教,教师的教影响着学生的学,所以学生与教师是影响问题提出能力的关键

因素。

1.1  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每天疲于做题、解题,学习压力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加重,每天在“题海”中“遨游”已使学生疲于思考、疲于提出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就像“嗷嗷待哺”的“小鹰”,等着教师将知识灌输进自己的脑中,有时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讲了许多重点题目,学生忙于记住题目的解题过程及答案,即使存在问题也不会提出,因为学生觉得“不记黑板上的内容,一会就被老师擦掉了”。一整节课中,学生在不停地学,但究竟学到些什么是值得反思的。

大多数很少提问的学生在提问前会进行反复的思想斗争。“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太简单?我的提问会不会影响老师的教学?我的问题会不会遭到拒绝?老师、同学会不会嘲笑我?我该如何准确地表达我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都纠结过,此时既不是教师也不是环境给学生压力,而是學生给自己增加压力。也有的学生由于性格内向,即使有问题憋在心里也不会向教师、同伴寻求帮助。

学生局限于教师所讲解的内容。言听于师,行随于师,教师不做要求,学生就不会主动思考。学生把关注点过多放在书本知识上,限制了自己的思考范围,不敢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提出问题的能力。还有部分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只知道拼命记忆知识,而不会对知识产生疑惑,更不会对疑惑寻根问底,因此学生似乎逐渐忘却了什么是“提出问题”。

1.2  教师因素

杨振宁教授曾说,中国学生虽普遍学习成绩出色,在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的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擅长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1]。这说明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缺乏对知识的批判精神,究其原因,教师是有责任的。

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看重对学生解题技巧、解题能力的培养,而轻视了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即只培养“学答”而不培养“学问”,结果培养的学生虽然解题水平很高,但却不能学以致用,不能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导致“高分低能”。

特别是部分教师在长期教学中思维逐渐固化,只教授现成的结论,没有充分展示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缺少对学生的启发,因此学生不知道应该怎么提问、什么时候提问,不知道什么是有效性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累积导致了学生“听而不问,学而不说”的现象。

目前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交给学生,但是部分大学课堂仍是教师的课堂,课堂中缺乏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很少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有时学生敢于提问,教师也很少对学生的提问采取积极、热情的态度,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尊心受挫,慢慢地便不再提出问题。

2   晒焦点——为何提出问题能力受到广泛关注

2.1  推动社会发展

哈佛大学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2]。”只有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学生才会得到提升,社会才会向前发展。如“平行公理能否被证明?”这一问题引起了人们对非欧几何的深入探索;“高次方程有没有求根公式?”这一问题最终导致了群论的诞生;希尔伯特提出的23个数学问题,最终使20世纪许多数学分支得到发展;我国数学家吴文俊院士提出了“机器证明”的想法,由此产生了一些新的定理,而且还用计算机证明了平面几何的所有定理。之后数学家张景中院士等用机器证明的方式建立了“几何实验室”[3]。可见,问题提出能力在数学发展以及人的自身发展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2  促进个人发展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是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并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

步[4]。”可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目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需要拥有的重要能力。无锡太湖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有明确要求,要培养“本科水平,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需增强对学生核心素养及专业素养的培养,而通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可以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多思多学,逐渐成长为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未来发展。教育家赞科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5]。”所以无论是对个人发展还是对社会发展,问题提出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3   提策略——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1  教师的付出

清楚了学生问题提出能力较弱的原因,了解了问题提出能力的重要性之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就成为了关键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有教师教得好、做得好、引导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成长得好、发展得好。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在课堂上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数学问题情境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6]。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唤醒学生自身的学习需求和提出问题的意识,自然而然地提出学习中的疑惑。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多种:①设置悬念法。即设置有悬念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②制造意境法。即充分利用课堂环境,借助多媒体展示出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不断思考,产生疑惑,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③矛盾展示法。即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衔接教学中,运用矛盾展示法[7]。

第二,注意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首先,提问者应该具有提出问题的意识,进而才会结合具体事例提出问题。其次,教师也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古人云:“学则须疑,疑则有问。”学生只有不断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才会产生问题意识,进而才能提出问题。

第三,教授提出问题的方法。学生应该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提问方法,常用的提问方法有:归纳法、类比法,否定假设法,联想逆向法,一般化和特殊化法。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正确的提问方法教给学生,而不是直接代替学生提出问题。教给学生正确的提问方法,才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懂得提出问题需要一个过程,而掌握恰当的提问方法会缩短提问时间,进而能快速准确地提出数学问题。

第四,改善课堂提问方式,提出准确有效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期间,应精心设计教学中需要提出的问题。设计问题时要深入挖掘隐含于教材中的矛盾点,充分考虑和利用知识间的相似性和互异性,设置能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尽量不要设置学生不需要经过思考,通过简单运算即可得出答案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会使学生养成思维惰性,进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多采取元认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元认知提问是指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提出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和思维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問题[8]。元认知提问可以由教师单独提出,也可以由学生单独提出,或是由师生在教学中共同探讨提出。所以教师既要在课前精心备课,又要在课上注意提问方式,恰当运用提问方法,这样学生可以模仿教师的提问方式,以提高自身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五,引导学生参与互助合作学习。师生应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舒适的环境氛围中,通过师生的互助合作,共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是最佳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思考问题时,要多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路径,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体会、参与中逐渐提高自身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时学生在严肃的教学氛围中,却不敢向教师提出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轻松,学生不会有太多的心理压力,能够积极思考,敢于对其他学生的观点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逐渐地,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第六,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个别教师有时因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而不予回答;有时因学生提出的问题太难,而予以搪塞。这样的做法会降低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做到:课堂上不能及时解答的问题,课下应单独找学生给予解答,做一位有耐心和责任心的教师。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因为教师的肯定,对学生来说是很大的荣誉,所以教师要对积极提问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保持学生的提问热情;对不爱提问的学生予以耐心指导,引导学生提出正确有效的问题,与此同时再不断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逐渐拥有提出问题的自信,从而提高学生问题提出能力。

3.2  学生的努力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9]。”所以学生在培养自我问题提出能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生需在教师引导下,掌握恰当的提问方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多思考多质疑,多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形成良好的主动探究意识。平时有疑问时,及时与教师和同伴沟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提问能力的养成,都要慢慢积累,先掌握基本方法和技巧,再进行实践提高,一种能力就会逐渐形成。

目前在本科生教学中存在的“听而不问,学而不说”的现象要靠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才可以改变,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为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胡年宝.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由扬州市一道中考题想到的[J].读与写,2013(5).

[2]郭桂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3]刘思,张艳秋.浅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2).

[4]裴建平.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发现”能力的实践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1).

[5]赵乐斌.以问题分析方法激发初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3(2).

[6]谢秋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J].学科教育,2001(3).

[7]田研.高中生数学提问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8]何金明,何珊.数学教师“课堂提问”与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12).

[9]顾桂斌,严晓峰.数学自能发展教育中应确立的教学原则[J].数学教学研究,2002(11).

【作者简介】

田研(1993~),吉林梅河口人,教育硕士,无锡太湖学院高等数学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应用数学。

猜你喜欢
本科生数学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院士给本科生上课本不该成新闻
我们爱数学
The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Self-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