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物联冷链委 张签名
根据国际社会冷链物流发展趋势,规模化企业普遍更具有行业竞争力。在我国,众多中小冷链企业需要抓住时机,扩大企业规模,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规模小且分布零散,通过整合调配提高集中度,可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区域农产品在省外、境外市场的竞争力。
目前,我国冷藏物流装备不足。原有设施陈旧,并且发展和分布不平衡。资料显示,我国冷库总容量有700多万立方米,但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储藏。当原材料不足或生产淡季时,冷库处于闲置耗能状态。而且重视肉类冷库,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式冷库,轻视产地加工冷库建设;重视大型冷库,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
国有冷藏库是我国冷冻冷藏行业主体,通常建库较早,大部分使用期已超过15年,进入了大修理期限。现在急需大型、中型修理的冷藏库占总容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达200多万吨,大大超过5%的正常维修比例,并且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冷库工程设计标准低,工艺流程不尽合理化,施工水平及建材、设备质量均存在很多问题且自动化程度低,已不适应市场效率下对仓储和配送业务的需要。
就我国冷链系统的问题而言,很大程度可归因于落后的基础设施,即缺乏高质量的设备。在国内配送市场,冷藏运输车严重不足,无法覆盖到这个巨大的市场。同时,出口市场中,冷柜和相应的承运车辆也数量短缺。另外,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中国大型冷库的存量相当低,完全不足以服务如此庞大的消费者群体。
由于基础建设的条件的限制,物流信息化管理也没能形成一体化。要实现真正的冷藏物流离不开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导购。
又由于冷藏物流几乎介入了货物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生命周期,其间涉及生产和流通过程的部门非常多,所以必须运用专业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来建立食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档案,科学地整合生产、分销、仓储运输、配送等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
通过对比分析,国外的冷链物流标准化程度很高,涵盖了温度记录与跟踪、温度设备控制、商品验收、温度监控点设定、运作系统SOP的建立等领域,即便是在手工劳动的微小环节,也有标准把关。
国外冷链物流不仅对于食品运输、储存有着严格的要求,对于货物装卸过程也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在搬运货物的时候,搬运人员并不直接与货物接触,而是将货物放在托盘上,进行整体性的搬运。不仅能避免人员接触对食品的污染,而且能快速搬运大量物品,从而保证了在严格控制时间内完成装卸货的任务。
通过冷链物流信息传递效率方面的调查发现,不单单是冷链物流,整个物流行业距离信息化实施沟通存在很大的差距,信息不对称的黑洞在不断蚕食着供应链上原本丰厚的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追求整条冷链上的信息透明已经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式。如果简单地把物流分成仓库与运输,可以发现,哪怕是小企业,也用进销存管理着自己的库存,换句话说,80%以上的企业都知道自己的仓库里有什么。然而,哪怕是较大的企业,也很难知道自己的货物在哪辆车上,现在是什么状况。然而,恰好公路运输几乎是一切商业物流必须经过的环节。
总之,由于上述问题造成了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经多年发展,至今却仍处于小而散的局面,究其根源,就是产业集中化程度较低,虽然有少数几家大中型冷链企业,但仍未能成为带动整个行业发展的核心和驱动器。
提高冷链行业集中度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根本的途径和方法有两大抓手——一是整合;二是织网。
我国现有的冷冻冷藏物流服务商多为小企业,但是大多积累了一定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和特定的客户群。因此,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品牌、资金、管理和网络优势,整合众多小型冷藏物流服务商的现有资源,在冷藏物流项目的不同环节上,与小企业开展多方位的合作,形成第三方物流系统,为冷链需求方提供完整的冷链服务,使冷链配送服务更大限度地适应食品企业的发展需求。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一批有规模的冷链物流企业,如中外运、中粮等社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强化与上下游战略合作与资源整合,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冷链设施和管理体系,整合众多中小冷链企业,共同利用其已形成巨大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和市场资源。
目前,我国农产品或者食品批发市场,常常集结了大量的食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冷库企业、冷链运输企业,甚至大量的个体经营户。有关企业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建立全国性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冷链物流的跨地区共同配送。全国性冷链物流共同配送的基础,是实现全社会的冷链物流资源连点成线和接线成网。
纵观我国冷链物流总体情况,基建尚未夯实,集中度有待提高。我国现在的冷链共同配送,还停留在冷链物流企业和供应商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合作上,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配送,所结成的冷链物流网也只是个“局域网”而已。所以,提高行业集中度是未来我国冷链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