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传统文化,丰盈小学语文课堂

2020-06-05 12:59顾红艳
小学时代·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渗透策略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顾红艳

【摘  要】  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源远流长,在岁月的长河里熠熠生辉。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传承文化、发扬文化,教师需要抓住每一个语文教学契机,积极渗透传统文化。

【关键词】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渗透策略

传统文化是一首长歌,唱响五千年文明历程,更唱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的地位日益下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语文教育者必须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传统文化,让文化的火种燃烧在学生心间。

一、研读语文教材,整合文化知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定义模糊不清,认为传统文化单指文学方面的内容。但是,传统文化却是一个广义概念,并不单指文学,而是包含了民俗习惯、节气时令、饮食、成语、诗词、曲艺、传说典故、神话寓言、民族服饰、音乐、建筑等多个领域知识。在小学阶段,为了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语文教育者需要认真研读文本教材,尽可能发掘并整合其中散落的传统文化知识,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文化启示。

以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借助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音频,让学生对诗歌建立初步认知,并进行跟读训练。接着,引导学生一同分析诗歌,并提取三首诗中蕴藏的传统文化精髓。《古诗三首》都以写景为主,分别介绍了天门山、西湖以及洞庭湖的雄奇景色,因此从景点本身就可以延伸出很多相关的诗词,如李白的《姑孰十咏·天门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把发生在这些地方的历史、传说、故事进行集锦,如洞庭葬友、白蛇传、梁山之战等。不仅如此,诗人本身也有很多故事值得发掘,如金龟换酒(李白)、撰文“欺”判官(苏轼)、三次搬家(刘禹锡)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梳理,学生将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散落着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这些知识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需要教师穿针引线,将知识进行串联,这样才能以点及面,带给学生精彩的学习体验。

二、巧借现代媒体,丰富文化内涵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日益普及,被广泛运用于各个科目的教学。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无疑是一种高效的教学辅助工具。一方面,它改变了传统授课形式,解放了教师的人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单一为多元,让教学变得更加有声有色、趣味盎然。不仅如此,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可以借助现代媒体的力量,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渗透效果。

例如,在教学《荷花》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步骤渗透文化: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巫娜的古琴曲《荷香淡淡》,用如泣如诉的琴音氤氲诗意的学习氛围,放松学生的神经;其次,用诗意的语言梳理文章内容,让学生对文章形成初步感知;然后,提高教学层次,发掘“荷花”背后的文化内涵:其一,文学形象。荷花在文学作品中一直是纯净唯美的形象,表现的是洁身自好、对自己人格理想的坚守,具有一种正直的君子情怀。历代文人骚客都很推崇荷花,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可以称得上是咏荷的名篇和集大成之作;其二,佛教象征。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指莲花,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莲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圣洁性,象征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而不为生死烦恼所干扰。接着,利用多媒体呈现关于荷花的其他诗词作品,进一步渗透传统文化。最后,回归课文。通过对荷花文化内涵的赏析,学生对叶圣陶笔下的荷花有了全然不同的感受,体会到荷花在文人眼中的别样风情。

有了信息技术的辅助,语文教学也就产生了更多可能性。早期语文教学只能立足于课文本身,所以学生的知识视野很难真正扩展。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渗透传统文化将变得高效、便利。

三、改变教育形式,浸润文化精髓

早期的“精读”教学,指的是一字一句教学,将一篇本来语义完整的文章拆解得支离破碎,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但是,尽管教学达到如此细致的程度,教学效率却并未得到真正提升。于是,教育者在反思,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为什么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取得理想的结果?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能再延续传统的理念,而是需要主动创新,改变教学形式,并从中提炼文化精髓。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促进文化传递。

例如,在教学《蔺相如》这篇课文时,如果按照早期的教学模式,从第一个故事讲到第三个故事,学生很难对课文形成个性化的解读。而且,整个学习过程由教师主导,学生又能有多少收获呢?因此,教师不妨转变教学形式,用课本剧的形式将文章进行演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化学生对文章内涵的解读。所谓课本剧,并不意味着学生需要照搬原文,而是一种基于文本的个性化创造,需一周左右的准备时间。在这个期间内,为了写好《蔺相如》剧本,学生必然要上网搜集很多资料,如司马迁的《史记》、“将相和”的历史背景、“渑池之会”发生的社会背景、“和氏璧”的由来等。在这个准备剧本的过程中,也是学生亲近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

传统文化的渗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一项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任务,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懂得改变教学形式,用一切契机激发学生亲近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的。

四、促进实践活动,传播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谓任重道远。在实际教学中,尽管多数教师有心实现这一目标,但是最后却很难真正完成。原因何在?我认为,多数教师只是在口头上“完成”了文化渗透,并未真正付诸实践,所以渗透的力量有限,并不能对学生造成丝毫影响。甚至,很多学生是“左耳进,右耳出”,传统文化根本无法给学生留下任何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需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学《司马光》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举办一次以“古代名人故事”为专题的分享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古代名人典故,可以是课文上的人物,也可以是课外的。小学生喜欢故事,平时有很多相关积累,纷纷加入故事分享的行列。如,有的学生分享了另一个发生在司马光身上的故事:司马光小时候很贪睡,为此他没少吃苦头。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不仅没有早起,反而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圆木头做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大文学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分享自己的知识,也倾听了别人的故事,成为了传统文化的接收者、传播者和体验者。

任何知识的传递都需要辅助实践,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只是从口头渗透文化,不仅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也缺乏说服力。因此,教师需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的精彩。

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基与核心。在渗透文化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精研教材、把握每一个教学瞬间,巧妙借助信息技术,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方东梅.小学语文品质阅读课堂的打造[J].新课程导学,2019(35):41.

[2]杨晓芬.创设情境,提高语文教学实效[J].山西教育(教学),2019(12):15.

猜你喜欢
渗透策略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