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花英
摘 要:目前各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确定、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构建、预算计划执行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方面均存在问题。为了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落实,梳理和分析行政事业单位现行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缺陷,探索通过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流程和评价标准体系,基于对预算编制、执行过程监控、预算绩效评价等职能的科学分配,构建运转流畅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状况;优化措施;行政事业单位
一、预算绩效管理
预算绩效管理是将投入预算项目资源的产出作为评估、监控对象,在预算编制中确定各项经济活动拟投入资源的同时,明确阐释预期的活动成果并制定执行计划、明确管理目标,从而在预算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动态测算预算投入的产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绩效管理目标;并且根据评价结果调整经济活动规划的执行策略,将各项预算绩效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所以,在行政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时,可以将预算管理对象转变为公共服务产品的产出效果和预算执行主体的能效,以预算计划执行的实际成果作为衡量各部门、岗位工作绩效的标准,促使全员关注预算计划的编制和落实。但管理对象的转变意味着相关岗位和部门职能、工作方法和流程、绩效评价标准及其对应的监督机制都需要做出调整,所以,在行政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需要对原有预算管理体系进行一系列的优化。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现状
(一)制度体系有待完善
财务管理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的核心,根据单位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法规所赋予的职能,通过动态计量和控制预算资金的收支、参与具体经济活动规划的评审并监测其执行过程,主导着预算编制、执行效果评价和监督等活动。而在实行预算绩效管理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方法、管理理念和绩效考评标准都有所变化,所以,现行预算管理体系的管理理念、岗位职能与管理制度都不再适用。体现为单位上下均缺乏预算绩效管理意识,职权界定和预算绩效的管理目标不明,没有针对预算绩效的考核评价办法和监督控制流程,无法伴随预算计划的执行动态掌控实际经济活动的成效。
(二)没有明确的预算绩效管理目标
在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情况下,要求企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围绕对预算执行成果的测算进行,在就具体项目预测和计量所需投入的資金数额时,明确各类资源的投入数量、用途以及预期的产出,从而在预算方案的论证、评审与优化环节,围绕预算方案逐步细化具体的经济活动计划,使得预算计划在落实到各个执行主体时,不只体现为资金的收支管理指标,而是有更加明确的经济活动规划和相应的管理目标。而在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中,没有关于预算绩效的详细预测和阐释,体现为只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计算预算项目所需的资金,对于资金的使用成效没有明确的描述和提出具体要求,所以在落实预算计划的过程中,各个执行主体难以将日常工作和预算计划联系起来,无法保障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考核评价标准和内容不明确
将预算绩效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管理目标,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绩效考核标准、明确评价内容以及考核办法,才能够在监控预算计划执行情况时,有目的的收集各部门及岗位的信息,结合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规划,评估实际的预算计划执行成果是否符合预期,并针对出现偏差的部分分析成因、探索改进措施。但目前大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较为清晰的预算绩效考评范围,考核评价标准体系也有待完善,所以,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实施预算绩效考评时,相关人员缺少执行依据,难以落实对预算绩效的考核、监督和控制。
(四)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
以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动态优化预算管理策略的依据,并且据此评定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各部门、岗位的管理成效和履职状况,是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所以预算绩效的评价结果应实时反馈到各预算执行主体、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及其上级主管部门,以便根据需要调整预算管理策略,或者就预算执行成效与预期成果的偏差展开审计和问责。但由于绩效预算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推行时间相对较短,因而预算绩效评价结果本身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便有所欠缺,所以在优化预算管理策略与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履职状况方面,信息的反馈质量和时效性都没有保障,而且缺乏完善的监督和执行机制。体现为预算绩效的评价结果并没有被作为预算计划执行主体的决策依据,而且在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支出成效进行考核评价之后,没有针对实际成果与预算管理目标建立出现重大偏差的问责机制,起不到对管理行为应有的约束作用。
三、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完善措施
(一)优化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制度
为了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应首先优化现行预算管理的组织结构与岗位职能分配,结合预算绩效管理目标设置、评价以及全过程监控的工作要求,明确所有人员的岗位职能与权责范围,以实现对预算绩效的动态评估和全程控制;其次,要整合已有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根据新的部门及岗位职能分配,调整相应的条款并完善各部分的内容,就预算绩效的各项指标测算、监督评价等工作制定规范化的流程,促使各预算计划执行主体和预算绩效管理人员之间形成紧密协作,保障信息反馈与沟通渠道的顺畅。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应强化对相关岗位人员的培训,并且在单位上下展开预算绩效管理的宣传,为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创造理想的内部环境。
(二)优化预算编制及评审管理规程
为明确预算绩效管理目标,应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的预算编制和评审管理规程。首先,要求各预算编制主体在测算具体预算事项经济指标的同时,明确相应的经济活动规划中各项资源的投入计划,以便在预算方案评审及监督其执行的过程中,准确评估预算指标的合理性、评价预算支出的使用成效是否符合预期。其次,在通过上下沟通和协调确定最终的预算方案时,应将预算计划与预算绩效管理规划同步落实到各个执行主体,使得行政事业单位所有部门及员工明确自身的预算管理职责,在处理日常事务和做出管理决策时,能够将预算绩效的落实作为重要的依据,并且配合预算绩效考核评价及监控工作。
(三)完善预算绩效的考评标准和指标体系
由于各行政事业单位所涉公共服务领域各异,因而在执行预算计划时的经济活动模式、管理成果的体现方式存在明显区别。所以,相比于以资金额度为基本指标的预算支出的控制,预算绩效管理在确定考核标准和构建指标体系方面难度更高,既需要解决信息采集、分析方面的技术性问题,又必须找到能够衡量公共服务产品的价值与资源投入对比的量化指标,并且明确其计量办法和评价标准。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由各级预算评审中心发挥专业技术优势,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来逐步完善预算绩效考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不同行政事业单位的考核标准,为各预算执行主体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依据。
(四)完善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机制
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保障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规划落实的关键,应通过完善预算计划执行的跟踪监督机制,明确信息采集、预算计划执行成果评价以及信息反馈的职责。确保各预算计划执行主体、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掌握动态的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从而就出现偏差的部分调整既定的管理策略。此外,在具体公共服务项目或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预算计划完成之后,应根据预算绩效考核评价结果落实奖罚措施,以达到约束相关人员履职行为并提升公共服务产品性价比的目的。
四、结束语
在目前的预算绩效管理实践中,行政事业单位面临考核评价标准和相关指标设置不规范、制度体系不健全、缺少对预算执行过程的有效监控等一系列问题,只有依据相关管理理论加以改进,确保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正常运转,才能够以权责发生制计量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成本,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韩丽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问题探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8, 000(010):224-225.
[2]潘凤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研究[J].财会学习,2019,213(04):79-80.
[3]杨宏菊.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问题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7(06):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