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白内障患者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2020-06-05 05:05李杰阳艳萍植俊杰范文媛蔡秋萍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8期
关键词:光度晶状体角膜

李杰,阳艳萍,植俊杰,范文媛,蔡秋萍

(1. 南部战区海军第一医院 眼科,广东 湛江 524005;2. 南部战区海军第一医院 手术室,广东 湛江 524005)

0 引言

白内障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眼科疾病,主要是指患者晶状体混浊,导致患者视物模糊,看物体颜色较暗,患者视力降低为该疾病的主要症状,病情严重者可能会致盲,为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故需对此类患者采取积极的治疗手段[1]。当前,临床对于硬核白内障患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但常规切口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虽能够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其危险性较高,术中极有可能对角膜产生损害,不利于患者视力的恢复,故需寻找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则能够有效地避免上述不足,促进患者视力恢复,并取得理想的效果[2]。本次研究以10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的治疗效果,详细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6 年10 月至2018 年10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 例硬核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 例。对照组男26 例,女24 例,平均年龄为(76.96±5.89)岁,给予常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观察组男25 例,女25 例,平均年龄(75.88±5.75)岁,给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在基础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患者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我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术前散瞳,麻醉后在角膜缘12-2 点位置作切口,长度为5.2-8.3 mm,观察虹膜,并进入前房,常规撕囊,娩出混浊的晶状体,进行残余清理,并注入粘弹剂,置入人工晶状体,清理残余粘弹剂,检查完毕后缝合切口,保证缝线与角巩缘下一致。观察组患者给予小切口手术治疗方案。即常规散瞳麻醉后,将穹隆作为基底制作结膜瓣,钝性分离后,使用一次性手术刀于角膜缘后1 mm 位置作巩膜板层切口,使用一次性手术刀潜行制作巩膜隧道切口,向角膜方向分离巩膜,在前房内进行角膜内被切口,注入粘弹剂于前房,撕囊、水分离等处理完毕后旋出晶状体至前房,分离晶体核,并酌情适当扩大巩膜切口,保证晶状体能够顺利从前房脱出。完毕后进行残余清理,并注入粘弹剂,置入人工晶状体,清理残余粘弹剂,检查巩膜切口闭合情况,若闭合不完善,可注入气泡并缝合。

1.3 观察指标。⑴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术后一周视力、散光度变化。⑵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将数据纳入SPSS 18.0 软件中分析,使用t 和(±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χ2和%表示计数资料,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术后一周视力、散光度对比。治疗前,两组视力、散光度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视力、散光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术后一周视力、散光度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术后一周视力、散光度对比

组别 例数 视力 散光度治疗前 术后一周 治疗前 术后一周观察组 50 0.06±0.02 0.89±0.22 0.83±0.21 1.50±0.25对照组 50 0.06±0.01 0.71±0.23 0.82±0.21 1.88±0.23 t - 0.001 3.999 0.238 7.909 P - 1.000 0.001 0.812 0.00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白内障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眼病,该病多发于老年患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故患者在患有白内障后最为明显的临床表现便是视力降低,如未对患者给予及时的治疗,可能最终导致患者失明,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3]。导致患者出现发生白内障的因素主要包括激素等药物使用、外伤、放射线、眼部其他疾病并发、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引起、年龄相关晶体自然老化混浊等,上述因素均会导致患者眼部晶状体发生营养障碍以及代谢絮乱,故临床需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治疗,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保证患者的安全和生活质量。

既往,对硬核的白内障患者主要实施常规切口的白内障外摘除术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该治疗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视力,但术中可能对患者的角膜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因手术切口过大,术后炎症反应较重,术后散光大等因素无法使患者达到理想的视力,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降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4]。而术后如何降低患者散光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发现,患者散光的来源与手术后切口的形状以及切口长度存在相应的联系,若能够缩短手术切口的长度,则能够有效降低散光的发生率[5]。近年来,临床逐渐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结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患者进行治疗,使用角巩膜隧道切口方式,预防患者术后虹膜脱出,保证切口处于良好的密闭状态,进而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小切口方案可减少对角膜产生损害,结合巩膜自身的张力,防止房水漏出,减少患者散光、以及促使视力尽快恢复正常[6]。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视力恢复情况以及散光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视力以及散光度。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该治疗模式还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对传统手术方式的手术切口进行了相应的改良,可有效缩短患者手术切口的长度,进而起到控制散光的效果,且该方式术后无需进行缝合,极大了缩短了患者的手术时间,对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在晶状体前以及囊袋中尽量多注入粘弹剂,可撑开并保护后囊,也可对角膜内皮进行保护,避免晶状体核娩出时对角膜内皮造成损伤,导致患者出现相应的并发症。

综上所述,将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方案运用到硬核白内障患者中,能够极大地提高患者的手术效果,使患者的视力得到有效恢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此外,还可有效地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光度晶状体角膜
针对过薄圆锥角膜的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进展
一种基于SOM神经网络中药材分类识别系统
突然视物清晰 未必是好事
白内障手术,该选哪种晶状体
乘用车后回复反射器光度性能试验研究
皎皎月光
猪眼看世界
Google新专利把电子眼注入眼球近视眼福音
儿童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术后房水中细胞因子的连续观察和临床分析
超薄角膜瓣与普通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