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刚,孙红玲
(1. 淄博市临淄区妇幼保健院 急诊科,山东 淄博 255400;2. 淄博市临淄区妇幼保健院 查体科,山东 淄博 255400)
脑血管疾病在临床急诊中较为常见,其临床表现为急性头痛,而脑出血头痛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理与多种因素相关,特别是脑内血肿及周围水肿,有可能引发患者颅内压上升,不利于患者预后[1-2]。因此,及时对脑出血急诊头痛患者采取早期防控措施至关重要。为了探究如何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肿扩大率,防止神经功能受损,本次研究通过选取120 例急诊头痛患者进行分组治疗,一组进行予以缓和降血压措施,一组予以早期强化降血压措施,观察和对比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基线资料。随机选取我院在2017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收治的确诊为急诊头痛(因脑出血导致)患者,例数合计为120 例,根据中心随机方法将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参照组(n=60例)和治疗组(n=60 例);其中参照组实施缓和降血压治疗,治疗组实施早期强化降血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以及治疗24 小时后血肿体积扩大现象、治疗后14 天和3 个月神经功能情况及生活能力评分。在治疗组中,男34 例,女26 例;年龄为37-73 岁,平均(59.27±3.48)岁;病程为0.5-16 小时,平均(5.39±1.46)小时。在参照组中,男33 例,女27 例;年龄为38-74 岁,平均(60.25±3.51)岁;病程为0.6-17 小时,平均(6.42±1.25)小时。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符合脑血管疾病确诊标准;②均为首次发病,出血量小于30 mL;③发病时间在24 小时以内;排除标准:①存在血液系统疾病或有出血倾向;②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③处于昏迷状态;④脑疝患者;⑤有过敏现象。
1.2 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在住院时均严格依照脑血管疾病治疗指南采取吸氧及脱水降压等治疗措施,密切检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根据实际情况可考虑实施微创血肿引流术治疗。参照组给予缓和降压治疗,若患者血压>200/110 mmHg,则及时将颅内压平稳降低,注意将其血压控制于180/105 mmHg 范围;若患者舒张压为100-110 mmHg 或是收缩压处于180-200 mmHg 范围,则不用降低血压,但还需要严格观测患者的血压变化,先降低颅内压,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通过降压药物以稳定血压,在降压过程中需严密监测降压幅度。治疗组予以早期强化降血压治疗,通过持续性静脉泵入亚宁定,并于24 h 内将收缩压控制在小于140 mmHg 范围,调节静脉注射速度在1 h 内将收缩压保持于130-140 mmHg 范围,同时将其维持到24 h;以血压控制到160/100 mmHg 为准则,在24 h 内血压降低幅度需为10%至15%,避免血肿扩大。
1.3 观察指标。利用CT 测量方式,观察患者在住院时与治疗24 h 后的血肿体积,评估血肿扩大的变化情况;同时在患者住院时、治疗后14 天及3 个月等时间节点对其生活能力、神经功能进行评估。通过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来观测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分值范围为0-42 分,分数越高表明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通过Barthel 指数评估患者的生活能力,分值范围为0-100 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能力越良好。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18.0 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两组患者的血肿体积情况、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均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现,执行t 值检验,结果显示为P<0.05 时,证实以上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肿体积扩大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血肿体积扩大情况,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治疗24h 后血肿体积小于参照组,且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所示。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肿体积扩大情况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肿体积扩大情况
组别 住院时 治疗24 h治疗组(n=60) 22.32±3.24 25.63±3.21参照组(n=60) 21.45±3.17 27.38±3.55 t 1.4867 2.8322 P 0.1398 0.0054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治疗14 天后以及治疗3 个月后的神经功能评分以及。生活能力评分,治疗组患者治疗14 天后以及治疗3 个月后各功能评分优于参照组,且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内容如表2、表3 所示。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
组别 住院时 治疗14 天后 治疗3 个月后治疗组(n=60) 15.62±2.35 9.76±2.38 3.65±1.36参照组(n=60) 15.32±2.67 11.46±2.49 5.83±1.54 t 0.6533 3.8229 8.2189 P 0.5148 0.0002 0.0000
2.3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发现治疗组患者接受治疗后血压情况好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
组别 住院时 治疗14 天后 治疗3 个月后治疗组(n=60) 37.52±11.67 64.66±13.58 88.46±11.43参照组(n=60) 37.36±11.23 53.57±12.68 79.33±14.86 t 0.0765 4.6235 3.7722 P 0.9391 0.0000 0.0003
表4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
表4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
组别 例数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60 190.71±5.22 105.32±4.75 113.47±4.36 70.95±5.86参照组 60 189.62±5.31 120.42±3.04 114.36±4.49 80.24±4.73 t - 1.1338 20.7401 1.1015 9.5554 P - 0.2591 0.0000 0.2729 0.0000
高血压脑出血是当今临床医学中一种十分常见的脑血管类疾病,同时这种疾病更是高血压疾病最为严重的并发真。随着当今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已经呈现出与日俱增的态势。导致患者出现高血压脑出血的因素较多,包括患者受到外界刺激性因素(过度劳累或是体力活动、激动情绪)等均会造成患者出现血压短暂性剧烈增高而形成脑出血。脑出血后由于继发性脑水肿以及颅内高压,脑血流量显著降低,在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的作用下会相应维持患者脑部血流稳定[3-4]。机体通过提升外周循环血流量或者是促进血管痉挛收缩、促进提升平均动脉压和可否颅内高压,增大脑关注量,此时机体容易处于高压急剧上升和高压不稳定。因此,患者在术后血压升高时也会增加颅内再出血,在高压脑出血发生6 h 后通常都会出现再发性出血,24 h 后可能会出现血肿在扩大。
随着医疗影像学技术的逐步推进和发展,利用CT 检测患者脑出血情况,能够发现患者在发病后几个小时内血肿仍然在逐渐扩大,这是由于患者血压水平较高而引发其脑部血管压力升高,进而造成血肿扩大;患者血压水平较低,其脑部组织缺乏血液灌注,过高的颅内压使得患者的脑部组织血液不足、缺氧,不利于预后。由于患者是急诊住院治疗,因而医生不了解患者的疾病史,同时患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以致难以根据统一标准来明确降压范围[5-6]。
人体大脑血管调节其压力的界限为180/110 mmHg,因而人们认为若患者血压超出此界限范围时则应当及时进行降压,以实现保护神经功能的作用,防止血肿扩大。此外,患者头痛程度和其脑脊液中血浓度为平行关系,伴随血液吸收,患者的头痛程度会不断减轻;而头痛是各类病原体导致脑膜炎的主要症状,同时还可能会出现意识水平降低以及语言功能障碍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治疗。另一方面,血压上升是制约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有相关研究表示,若患者在发病后12 h 内其收缩压超出140-150 mmHg,则致死风险明显提高[7]。
通过文本论述可知,比较两组患者血肿体积扩大情况,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治疗24 h 后血肿体积小于参照组,且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治疗14 天后以及治疗3 个月后的神经功能评分以及生活能力评分,治疗组患者治疗14 天后以及治疗3 个月后各功能评分优于参照组,且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发现治疗组患者接受治疗后血压情况好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急诊头痛患者给予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肿扩大率,预防其出血风险,进而有助于改善预后,但对早期强化降压治疗的具体效果还需进一步深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