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婕丽,黄淑田,姚冰琪,台鸣娟,台润东,路申潞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1)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CHD)已成 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研究表明[1-2],血清胆红素通过其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进而降低CHD的发病率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作为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其水平的变化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本文研究了血清胆红素和Hcy水平变化对CHD临床类型的影响,报告如下。
选择2019年1月—2019年3月因胸痛入院行冠脉造影手术的患者190 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和CHD组。对照组52 例,CHD组138 例。CHD组又分为3个亚组:稳定型心绞痛(SAP)(SAP组)45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UAP组)51 例,急性心梗(AMI)(AMI组)42 例。
纳入标准:符合CHD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患有感染性疾病,近期使用抗炎药物者;有严重的肝肾衰竭、胆道及胰腺疾病者;3 个月内有服叶酸片患者;恶性肿瘤患者。
所有受试者均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Hcy、C反应蛋白(CRP)、胱抑素C(CYSC)、白细胞(WB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检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CHD组血清TBIL,DBIL和I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HD组血清Hcy和WB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血清CRP和CYS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AMI组与SAP相比,TBIL和IBIL水平均偏低(P<0.05),Hcy和WBC水平均偏高(P<0.05);AMI组与UAP相比,TBIL水平偏低(P<0.05),WBC水平均偏高(P<0.05);UAP组与SAP组相比,TBIL水平偏低(P<0.05),Hcy水平偏高;血清DBIL,CRP和CYSC水平各亚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Hcy及WBC水平升高可作为CH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4)。
血清胆红素及同型半胱氨酸通过损伤冠状动脉内皮从而导致CHD的发生和发展[4-5]。本研究显示,血清胆红素和Hcy可作为CHD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变化可影响CHD患者临床类型。研究表明[6-9],低水平血清胆红素致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第一,抗氧化作用:胆红素作为人体天然抗氧化剂,主要以酮式和醇式两种结构存在,具有共轭双键系统及卷曲结构,容易与自由基结合,产生较强的抗氧化性,抑制人体内磷脂、亚油酸等被氧化,同时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第二,抗免疫作用:胆红素可抑制干扰素、白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的释放起到免疫调节作用。第三,抗血管炎症作用:胆红素可降低磷脂酶A2的活性,其是一种释放花生四烯酸和溶血磷脂的水解酶,花生四烯酸及溶血磷脂可进一步被转化成促炎脂质介质,促使炎症细胞在冠状动脉的聚集和黏附,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此外,胆红素还可通过降低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的聚集及白细胞跨内皮细胞的转移,进而起到抗炎作用。第四,抗补体及保护血管内皮及抗血管平滑肌增殖作用:胆红素可通过降低补体C3等补体蛋白的释放起到细胞保护作用;正常范围内的胆红素水平越高,越易使胆固醇溶解剂排泄,降低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
表2 两组患者血清胆红素和Hcy及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表3 CHD患者各亚组血清胆红素和Hcy及炎症因子比较
表4 冠心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研究表明[10-13],高Hcy可作为CHD的独立危险因子,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第一,损伤血管内皮细胞:Hcy可降低一氧化碳合成酶的活性,使其不易扩张血管,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第二,形成血栓:Hcy影响花生四烯酸的生成代谢引起前列腺素增多,进而使血小板更易黏附聚集在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激活促凝因子,引发血栓的形成。第三,影响脂质代谢:Hcy较易使低密度脂蛋白生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单核细胞变成泡沫细胞导致动脉管壁沉积更多的脂质,引起动脉硬化。本研究显示,CHD组血清CRP和CYS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相关研究结果[14-15]一致。也有研究报道[16],CRP在炎症时升高,激活补体,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细胞因子损伤血管,促进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最终导致冠脉粥样硬化;CYSC可通过影响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和趋化作用,进而参与炎症反应导致动脉粥样硬化[17]。造成结论相悖的原因可能是本项目样本数较少。本研究WBC水平只有在急性心梗中有明显升高,这可能与急性心梗过程中心脏有急性炎症和组织损伤有关[18]。
综上所述,血清胆红素、Hcy水平变化对CHD患者临床类型及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应引起临床医师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