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娟 陆凤新
摘 要:写作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推进,写作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中学生语文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写作能力是当代中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环节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够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作为教师,我们更要发挥所长,以专业、严谨、有效的策略和评价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引导学生走出当下的写作困境,并且通过创新和改革来对作文教学进行优化和完善,保障初中作文教学的作用和效果,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中考作文 写作教学 策略转变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4.019
一、结合当下中考作文命题形式分析初中作文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部编版教材的全国普及,对初中作文教学的要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如2020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作文题为《家中来了客人》,2020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作文题为《社区的傍晚》等,立意十分贴近生活,反映出当下作文题目接地气的特点。学生写出一篇完整的作文并不难,但这样接地气的题目学生是否都能拿高分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看似简单的作文题目背后却很难写出深意,写出新意。这样的命题在给予学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在考验学生的认知能力,叙事能力等综合能力,同时也考验了教师的水平。
就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来看,普遍存在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的问题。这主要源于教师思想观念的落后,没有创新意识,如部分老师依然在临考前让学生背诵范文,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在作文教学方法方面,教师依然沿用灌输式教学模式,部分教师简化甚至省略作文教学过程,忽视对学生的作文教学,遇到问题不在课堂上深入解决,而是一带而过。这种消极的作文授课模式使得学生面临问题时无从下手,渐渐地对作文写作缺乏兴趣,甚至产生抗拒、排斥的心理,这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对现有的写作教学策略进行适度调整,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传授写作技巧,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中少走
弯路。
二、中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策略
1.建构正确的写作认知
之所以很大一部分中学生对写作心生抵触,除了教师的教法缺乏新意外,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对写作的认知出现偏差,认为写作只是考试中的一项内容而已。事实上,写作是一个人的基本核心素养,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长远影响。而新《课标》更是直接提出写作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以恰当的表达方式对所要表述的内容进行合理描述,进而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所以,教师若想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写作对于他们人生发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推荐一些有阅读价值的文章,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对写作产生兴趣,全面提升写作能力和表达方法。
2.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当学生对写作的意义形成正确认知之后,教師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写作。在传统语文作文教学中,由于整体课堂教学氛围是枯燥乏味的,而这种氛围又会对学生的兴趣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等技术手段的教学优势,尽可能通过视频和音频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写作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以文字的形式将自己的感官体验呈现出来,汇聚成真情实感。除此以外,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其最终所展现出的文字更具有可读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
在实际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一部分学生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生搬硬套。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真正将教材与写作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教材上的好词好句好段进行摘抄,借鉴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修辞方法,进而促使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知识储备。值得注意的是,素材的积累和知识的储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避免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可以定期在班级内组织读书交流活动和好书分享活动,鼓励学生对自己日常阅读过程中积累的素材进行分享,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积累效果。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持之以恒的积累,多阅读,多练笔,把读和写结合起来,长此以往,写作的素材就会不断充实,写作的兴趣逐渐激发,写作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写作困难的状况就会得到改善。
4.增加阅读量
鲁迅先生说:“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对于中学生来说,仅阅读课内文章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其成长发展需求。与此同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良习惯,比如有的学生可能只喜欢读故事性文章,阅读其他文章时往往走马观花,不注重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哲理;而有的学生更偏好议论性文章,但却不注意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所以,教师若真想将阅读作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催化剂,就必须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多元化的课外阅读内容,确保学生在不同文本的阅读中拓展思维、增长见识。教师尤其要注意为学生推荐一些符合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名家名篇,鼓励学生定期做好读书笔记,从中学习名人伟人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十分重要,但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质比量更加重要。所以,语文教师可以适当抽取一节课组织学生静下心来精读文章,确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深入思考。
5.走进生活,培养观察力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存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部分学生就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一旦“源头活水”滚滚而来,思想的火花就会迸射出耀眼的光芒,内心的情感就会在笔端源源不断地流淌。但是,学生写作素养、审美能力的形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初中生的学习任务相对繁重,他们蜗居校园,生活单调,信息闭塞,人生阅历不够丰富。
《语文课程新探》中写作教学的策略提出:“一开始写作不要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易于动笔,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这实际上就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不受文体束缚。学生普遍怕作文,为了打消怕的心理,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自己拟定文章主题,以日记或随笔的形式,将自己深有感触或印象深刻的事情记录下来,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作文素材。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指导他们写自己最拿手的文体—日记、书信、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应用文等。只要是学生的真话、实话、心里话,老师都应该肯定和鼓励。因为不受文体限制,学生就有话可写,易于动笔,从而消除了写作的畏难情绪。
众所周知,作文的教学不能“为考而教”,“考”是“教”的延伸,“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引导“教”,为考而教会让“教”被“考”绑架,必然功利化、程式化,从而失去作文教学应有的灵动性。因此,教师须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写作认知,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随笔习惯,鼓励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提升,确保初中作文教学的作用和效果,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杜蓉蓉《初中语文作文困境分析及解决途径初探
—以贵阳二十一中等学校为例》,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2] 李新越《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3] 林彦《由30年初中生作文写作变化历程浅谈初中生作文教学》,《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