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众路线源于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天然基因,是在党的事业奋斗进程中得以确立发展、完善成熟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为了实现长期稳定执政,党必须坚定不移地践行群众路线,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群众路线的改革创新。因此,需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历史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归纳总结并了解掌握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历史经验、客观需要,以及进一步践行群众路线的现实要求。
关键词: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历史逻辑;制度逻辑;实践逻辑
基金項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执政为民思想研究”(17BKS024)。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0)005-0043-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0.005.004
“道路就是党的生命”[1],习近平总书记言简意赅地指出了路线问题对于党和国家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因此,新形势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从根本上以党的章程为遵循,贯彻党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群众路线,其中,党的群众路线是根本基础。一言以蔽之,“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2]。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内在蕴含着党的事业发展的深刻的历史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历史逻辑是指所有事物(事件)都要经历一个历时性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历史逻辑是指,党是在长期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和完善群众路线的。党的群众路线的观点、方法和理论是经得起历史反复检验的真理。制度逻辑是指在特定领域内规范个体和组织行为的整套体系。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逻辑在于,依靠群众、深入群众、广泛组织动员群众,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党的群众路线是体现“中国之治”的制度体系和制度优势,并进一步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善治的重要制度安排。实践逻辑是指在社会活动中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论。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实践逻辑要求,党的一切实际工作和全部活动都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党的群众路线高度凝结了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经验,也必将伴随着党在新时代统筹推进“四个伟大”的进程而不断改革创新。可见,坚定不移地践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是“中国之治”的客观需要,是新时代统揽“四个伟大”的现实要求,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最大底气。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人民性的本质属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与生俱来具有群众路线的天然基因,为此,群众路线也被写入了党的章程。党的十九大最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将党的群众路线归纳为一句话:“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凝练的语言承载了丰富的内涵。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和研究群众路线内在的三重关系来理解和把握其丰富内涵。
(一)党和群众的关系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首先要对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认识到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早在1940年代便提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对人民英雄的崇尚成为中国共产党及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3]。我们党和人民群众之间这种密切关系是深入骨髓、血脉相通、身心一体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群众之中,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发展壮大起来的。因此,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我们全体党员终身必修的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地方工作时就深刻认识到干部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并提出密切联系群众不能仅是一句口号,而应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最重要的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从严治党,为人民办实事[4]。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毛泽东很早就开始关注研究我们党的群众党特征,他总结概括指出,“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的“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的工作作风,“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5]1094。此后,历届党中央始终保持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并不断总结提炼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认识到“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善于组织群众、宣传群众、联系群众”[6]。最终,党的十六大归纳总结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7]之后,这一表述被写入党的十六大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为此,我们要坚决抵制脱离群众的工作作风,这些不良作风在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革命早期,毛泽东就严正提出要纠正、肃清党内包括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和盲动主义残余等错误思想[8]。随着革命战争的深入推进,毛泽东根据党内出现的一些作风问题,连续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一系列报告和演说,提出要克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5]795-803。在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党的七大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专门指出,要注意防止和清洗尾巴主义、命令主义、官僚主义与军阀主义。而在当前,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全党,我们党依然面临长期的、复杂的“四大考验”,尖锐的、严峻的“四种危险”,尚未根本解决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四风”问题树倒根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依然突出[9]。总之,密切联系群众,才能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才能有底气解决党内长期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使党的事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党的利益和群众利益的关系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要认识到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利益在本质上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正如党的十九大最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所规定的那样:“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章是我们党的根本大法,党章要求我们党始终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自身利益去实现、维护和发展,由此也真正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根本上保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我们党在各个发展阶段尽管历史任务有所不同,但归根到底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要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同志的伟大精神,发出了“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号召,“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5]1004;“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5]1005。可见,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我们党誓死捍卫的根本利益。邓小平严厉批评干部利益特殊化的问题,“现在有少数人就是做官当老爷,有些事情实在不像话!脱离群众,脱离干部,上行下效,把社会风气也带坏了”[10]。江泽民明确要求“要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就必须坚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自觉牺牲个人的利益”[11]。胡锦涛强调要“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2]。习近平总书记秉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13]的高尚品质,为了中国的发展,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而无私地奉献自己,亲身践行了党的利益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本一致的原则,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群众。
当前,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自觉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堅持自我革命,改进工作作风、锤炼党性,切实做到“打铁还须自身硬”。每一位党员都要怀揣一颗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真正关心人民群众,要对人民群众的利益高度负责,始终牢记党没有自身特殊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
(三)党的领导和群众力量的关系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还要认识到,党要坚持正确的领导方法才能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1943年6月,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确的领导意见只能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的思想。”[5]899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的正确工作方法。只要坚持这个方法,我们就能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凝聚和发挥好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力量。
“从群众中来”意味着,党的事业要依靠群众、信赖群众,这是经历了战争的血与火的洗礼而得到的真理。毛泽东直截了当地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8]136而现实也表明,党的事业必须依靠群众才能取得胜利。当前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就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14]。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论断,坚持了群众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15]毛泽东也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5]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10]368可见,历史和现实经验一再证明,人民群众是最有智慧的,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是最值得依靠和信赖的。
“到群众中去”则表明,要善于动员群众、把群众的力量组织起来。这就需要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引导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这个过程不是单向地意识形态灌输,不是简单粗暴地发号施令,不是哗众取宠的政治作秀,不是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而是要求党员干部要多向群众学习,提炼群众的意见,总结群众的经验,满足群众的需求。正如邓小平指出:“遇事不向群众学习,不同群众商量,因而他们出的主意,经常在群众中行不通”;“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16]。由此可见,党的领导与组织群众力量不是单向的联系,而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最终效果是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逻辑
我们党与生俱来就具有群众路线的天然基因,但是党践行群众路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遵循历史逻辑,在党的事业伟大奋斗进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才得以确立发展、完善成熟起来的。换言之,党关于群众路线的观点、方法和理论不是空洞无物的政治宣言,而是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伟大奋斗的智慧结晶,是经得起历史反复检验的真理。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确立
在创立初期,我们党便十分注重群众工作,并把组织群众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1921年7月,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便指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强调党要坚持“到群众中去”,以形成为较大规模的“群众党”。1929年12月,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史称“古田会议”),通过了在党和军队建设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古田会议决议》,明确指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并对于一部分党员特殊化倾向进行了纠正[17]。
随着革命斗争经验的丰富,我们党对群众路线的认识也逐渐加深。1945年6月,党的七大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指出党长期做好群众工作的必要性,明确了巩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了解反映人民群众的需要、向人民群众解释党的政策是共产党员的义务,要求每一个党员必须向人民群众学习、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并且特别强调要警惕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继承发扬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不断推进群众路线的改革完善。1956年9月,党的八大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提出要“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并指出党的领导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党能否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首次将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进一步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一表述沿用至今,成为党的群众路线内容的经典表述。
(二)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实践探索
我们党坚持把群众路线作为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制胜法宝,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1938年5月,党在山东放手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坚决抗日,保家卫国,赢得了广大群众拥护,创建了党领导下的唯一一个全省意义上的山东抗日根据地[18]。同时,我们党更注重开展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高度注重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党员的思想教育,在党内坚定不移地践行群众路线。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等关键历史节点,我们党坚持整党整风。延安整风(1941年到1945年)、土地整党(1947年末到1948年初)、整风运动(1950年5月到10月、1957年到1958年)、对基层党组织的整顿(1951年到1954年)、整党(1969年到1971年、1983年到1985年),这些都是我们党加强自我革命、践行群众路线的鲜活体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党将主题教育和学习实践相结合,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来加强党的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例如,“三讲”教育(1996年至1998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2008年3月至2010年2月),创先争优活动(2010年4月至2012年11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大力践行群众路线。一方面,党中央带头贯彻落实“八项规定”,防止“七个有之”,做到“六条禁令”,牢记“五个必须”,纠正“四风”,以上率下,将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另一方面,继续开展主题教育,对党的作风建设长抓不懈。特别是,党中央从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7月,直接以践行群众路线为主题组织开展专门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大举措。此外,为了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党中央陆续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从作为“关键少数”的党员领导干部到普通党员普遍接受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教育洗礼。特别是刚刚结束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真正落到实处[9]。
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正式提出的[19]。随后,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和纪律建设。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心是最大的政治”[20]的指示精神,我们党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纯洁党的性质、补足党员精神上的“钙”、建强党的组织、端正党员作风、严明党的纪律,扎紧了制度的笼子。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修订了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两个重要的党内法规,为新时代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权威的法律政策依据。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具体从抓住思想、管党、执纪、治吏、作风、反腐等六个层面推进全面从严治党[21]。通过种种努力,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已经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我们党在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抓手。
可见,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毛澤东思想活的灵魂[22],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工作作风。由此可以得出,党的群众路线是自然地、历史地形成的,既是我们党的人民性本质属性顺其自然发展的结果,也是我们党因循历史逻辑不断努力成长的结果。正是因为我们党自创立之日始终坚持践行群众路线,才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广泛拥护和支持,才拥有了坚实的根基、健旺的血脉和不竭的力量。
三、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逻辑
我们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历史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党总是能够转危为机,取得最终胜利。这是因为,我们党坚持将群众路线的制度逻辑融入到党的事业发展大局当中,贯彻到治国理政具体事务层面,由此形成了“中国之治”的制度体系和制度优势。为进一步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最终实现善治,我们党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践行群众路线。
(一)党的群众路线是保障“中国之治”实现善治的金钥匙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进行了一次集大成的概括总结,梳理了我们党成立近百年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伟大奋斗经验,归纳出包括密切联系群众在内的诸多显著优势。这表明“中国之治”已经成熟定型。从整体上看,大力推进“中国之治”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而言,“中国之治”主要内容涉及加强党的领导、人民民主、法治体系、行政体制、经济制度、先进文化等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这些内容互相支撑、互为作用,形成合力,构筑了“中国之治”的制度体系和制度优势。
“中国之治”虽然庞大而复杂,但究其实质可以归纳为一点,那就是要实现善治。善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理想形态。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组织编译的、由印度学者哈斯·曼德(Harsh Mander)和穆罕默德·阿斯夫(Mohammed Asif)编著的《善治:以民众为中心的治理》一书,深入分析了什么是善治以及如何实现善治。该书在全面列举世界银行、欧盟、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全球治理委员会、人权高级委员办公室等国际组织关于善治定义基础上,指出关于善治的两种观点:一是管理论的观点,即认为善治的核心是现有政府采用新的施政工具。二是系统论的观点,即认为善治是对新的实践、新的伙伴关系、新的合作和新的自我治理的一种探索,而它能从根本上影响现有组织、制度和过程[23]。俞可平在分析中国古代的“善政”的最主要意义和西方治理理论中的“良好的治理”(good governance)的广泛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实现善治的十大基本要素,分别是合法性、法治、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有效、参与、稳定、廉洁、公正[24]。
实际上,善治的众多要素有一个共同的旨归,那就是要高度重视公民在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善治意味着公共利益最大化,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管理合力。实际上,我们党自创立之日起便开始了对善治的追求,“要把所谓的‘恶政府塑造成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善政府,把中国共产党锻造成深得人民拥护的强大政党”[25]。换言之,我们党就是在推进“中国之治”进程中解决“恶政府”的问题,具体的方法就是践行群众路线,发挥好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力量。可见,“中国之治”的实践正是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的观点、方法和理论,才展现出如此巨大的制度优势;而且只有坚定不移地继续践行群众路线,才能将“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善治。因此这也说明,党践行群众路线就是从根本上推进“中国之治”实现善治的金钥匙。
(二)践行群众路线是推动“中国之治”实现善治的主渠道
党践行群众路线推动“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进而实现善治的主要渠道在于不断提高“中国之治”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要提高“中国之治”的科学化水平,需要克服没有计划的盲目性、不懂创新的机械性和不负责任的敷衍了事,要防范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问题,反过来讲,就是要按照治国理政的客观规律为人民群众服务。客观规律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己生长出来的,它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产实践。毛泽东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26]因此,必须注重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发现、认识并运用好治国理政的规律,不断为社会矛盾的解决提供改革方案,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注意的是,人民群众广泛实施的生产生活实践往往是琐碎、细小、重复的平常之事,但正是这些很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之中蕴藏了人民群众无穷大的智慧。践行群众路线就是要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并用来服务和造福于人民群众。可见,要提升“中国之治”的科学化水平,必须要关注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之小事,对于人民群众的各种诉求要有意识地盯住细节、追问结果。总之,“中国之治”的科学水平不仅体现在为人民群众尽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等宏大叙事上,更多地体现在为人民群众妥帖安排生产生活的日常小事等细节层面,于细微之处见真章。
要提高“中国之治”的民主化水平,必须加强制度建党,特别是要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优势。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其制度优势在于“有效防止和克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分散主义,避免西方政党固有的相互掣肘、扯皮乃至政党间恶斗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的痼疾”[27]。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将人民民主、党内民主和党的正确领导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人民当家作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站稳人民立场,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8]只有站稳人民立场,才能增强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才能保证党的决策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接下来,要深入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应具备更为宽广的胸怀、更加自信的心态,提升立法、行政、司法、纪检监察等党政机关的公开透明程度,特别是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决策、制定过程中要广泛听取作为适用对象的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建立健全党的领导、组织、干部人事等方面的制度,让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到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中来,以此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政策规定、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在认同,进而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内在认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国之治”的民主化水平。
要提高“中国之治”的法治化水平,不仅要在理论层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还要在实践层面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等的更高需求。在立法层面,除了要不断制定修订法律法规规章条例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之外,关键是要形成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的法律法规规章条例等制定机制。即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诉求,要善于从中发现问题,通过法定程序,及时提上法律制定的相关议程,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依法依规、及时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特别是在类似于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重大危机事件面前,要有一套系统的法律监控、分析、评估、应对机制,为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定提供全面、客观、有用的参考方案,及时回应民意。而在执法和司法层面,人民群众不满意、不理解的地方还比较多,集中表现在执法司法人员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执法司法程序规范透明程度不一等。为此,要高度重视法治实施体系和監督体系建设,要从最基础的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着手,切实提高法律职业人员的党性修养、群众意识和法律理性,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对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要让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方式感受到公平正义。依法建构和完善利益分配、协调整合机制,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在国家和社会整体发展进步中共享成果。最后还要进一步做好普法工作,不断加强人民群众法治精神的培育,使全体人民群众尊法守法用法成为自觉行动。总之,要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和检验“中国之治”法治化水平的标尺和砝码。
四、新时代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实践逻辑
当前,面对 “四个伟大”的新任务、新要求、新挑战,我们党必须按照践行群众路线的实践逻辑的要求,紧跟实践发展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不落窠臼。为此,要立足新时代这个最大实际,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党的领导优势与群众路线的政治优势紧密结合。要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打造成群众路线的升级版,坚持从人类整体发展的维度、从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一)牢牢立足新时代这个最大的实际
践行群众路线要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认识到世情国情民情社情的最新变化,既不能落后于时代要求,也不能脱离现实需求。我们党践行群众路线必须牢牢立足于新时代这个最大实际。经过70年的建设和改革,我国社会生产力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稳定解决,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对贫困问题将得以解决。在此前提下,人民群众对住房条件、教育师资、医疗保障、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公平正义等现实生活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由此,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大转化,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凸显了出来。
所谓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是指,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但是各行业各地区的发展层次有差别,人民群众的收入分配不均衡,先富带动后富的体制机制亟待健全,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难以匹配。所谓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主要是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速度较快,发展成果数量喜人,但是发展质量不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发展效益不高,付出较大的生态环境成本等。这些问题给党和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党践行群众路线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紧密结合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及其表现形式,立足发展维度的不充分和不平衡性特点,从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和防范风险三个层面,针对性地做出了打赢三大攻坚战的战略部署。为了打赢三大攻坚战,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的观点、方法和理论。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治穷治愚的一剂良方,是全面加强农村基层治理的关键一招。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深入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做到“四个切实”,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和我国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维度着手,打赢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保护好“绿水青山”,建设好“金山银山”。引导人民群众加快养成绿色生活方式,让环保成为全民行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环境治理新格局。而所谓防范风险,是指要防范化解来自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重大风险,其中就包括“脱离群众危险”。
(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践行群众路线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涉及我们党的事业是“为什么人”的根本立场问题。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5]857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9]。可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我们党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發展的一切活动必须以人民意志为转移,必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要能够促进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必须有利于推动和实现共同富裕。
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教育就业等民生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心。对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利益和权利的高度重视和负责任,充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初心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社会秩序总体上保持稳定和谐,这就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包括医疗卫生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而且,我国还坚持不断深化改革,建立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系列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赋予人民群众更多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建立博士后制度、完善职称制度等,培养和选拔大量高层次人才,促进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有这些努力最终也结出了硕果,那就是极大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治国理政,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我国也创造了和平崛起的伟大奇迹。而这归根到底在于,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党的领导优势与群众路线的政治优势深度融合起来,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制定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实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各方面活动时,始终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其中,把群众路线的观点、方法和理论融入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始终牵挂着困难群众,亲自督战脱贫攻坚和精准脱贫,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此就是要“解决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体现了党不忘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价值遵循”[30]。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让全体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公平,巩固了党的执政根基。
(三)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
践行群众路线也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而升级升格。在新时代,党要统筹推进“四个伟大”,不仅要坚定不移地践行群众路线,而且还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群众路线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群众路线的内涵、扩展群众路线的外延。具体而言,深化群众路线的内涵是指,要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群众路线三重内在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要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扩展群众路线的外延是指,我们党不仅要在处理国内问题上坚持走群众路线,而且在处理国际关系、参与全球治理层面也要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观点、方法和理论,要站在有利于人类整体发展的维度和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布局谋篇。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是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的中国方案,蕴含着中国智慧,指明了人类文明未来的前进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开拓和创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人类联合体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1]。“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这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即提出要从全人类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整体利益高度出发,相互协作、和平发展、共享成果,只有这样才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自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否定之否定,吸收和转化了“天下一家”“以和为贵”“民本思想”等传统观念,是中国传统治国安邦方略的伟大复兴。《礼记·礼运》篇记载了“天下一家”的天下观;《中庸》提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学而》篇则指出先王之道是“和为贵”;《孟子·尽心下》篇明确提出“民为贵”,人民比社稷和君主都重要。正是这些来自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赋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整体发展而服务的价值底蕴和人文准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旧有的国际秩序出现裂变,国际关系和世界发展的复杂性、不确定性风险显著增加;我国国内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痼疾和新的挑战并存,新一轮的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我们党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全面深化国内改革。在国际上,我们党致力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要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创未来。在大国战略博弈中,始终着眼于人类整体发展,采取有理有据、有节有力的举措,赢得了世界正义力量的支持。在国内,我们党则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总之,无论是面对影响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一时之困,还是面对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危机事件,我们党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践行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放在首位,真正做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至上。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3-01-06).http://www.china.com.cn/v/todaychina/2013-01/06/content_27601101.htm.
[2]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4-02-18).http://ah.people.com.cn/n/2014/0218/c360737-20591200.html.
[3] 韩云波.中国共产党人英雄观的形成与习近平对新时代英雄文化的创造性发展[J].探索,2020(2):172-182.
[4]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7.
[5]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418.
[7]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2.
[8]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95.
[9]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9-6-30).http://www.xinhuanet.com/2019-06/30/c_1124690900.htm.
[10]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11]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
[12] 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
[13] 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EB/OL].(2019-03-24).http://www.xinhuanet.com/2019-03/24/c_1124275623.htm.
[14] 習近平.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EB/OL].(2020-01-27).http://politics.gmw.cn/2020-01/27/content_33509996.htm.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16]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219.
[17]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9.
[18] 孙大伟,闫化川.群众路线理论的山东实践与经验启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8(4):51-56.
[19]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4-10-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08/c_1112740663.htm.
[20] 习近平.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6-05-0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03/c_128951516.htm.
[21]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EB/OL].(2017-01-03).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103/c64094-28995008.html.
[22]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3-12-2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6/c_118723453_2.htm.
[23] 哈斯·曼德,穆罕默德·阿斯夫.善治:以民众为中心的治理[M].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编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0-12.
[24] 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6-30.
[25] 韩庆祥.“中国之治”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如何把自身锻造成一个强大的政党[N].北京日报,2019-12-09(13).
[26]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
[27] 赵剑英.中国之治的实践逻辑[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01-09(05).
[28]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6-07-01).http://news.cctv.com/2016/07/01/ARTImzOVOFpHe394LNooq4YV160701.shtml.
[2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0.
[30] 孫大伟.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政策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39.
[3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3.
The Basic Logic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mplement the Mass Line
Sun Dawei
(Institute of Soci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732)
Abstract: The mass line originated from the natural genes inherent i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was established and perfect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Party's struggle. The mass line is the Party's lifeline and fundamental work route. In order to achieve long-term and stable governance, the Party must unswervingly practice the mass line and push forward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mass lin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eeply understand and accurately grasp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the Party's mass line. On this basis, it is needed to make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logic, institutional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 of the Party's practice of the mass line, to summarize and understand the history experience and objective needs of the Party's practice of the mass line,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for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ss line.
Key Words: Mass lin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istorical logic; Institutional logic; Practical logic
(责任编辑:许志敏)
作者简介:孙大伟(1982—),男,汉族,山东烟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廉政学、人才学、农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