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雅平,任育昕,杨熙园,张 涛,周 政,吕哲宇,赵立新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贵州 贵阳 550014)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之一,该类疾病的发病部位为消化道,该类疾病的常见病因包括机械性损伤、血管病变、消化道本身的炎症、肿瘤等,邻近器官的病变和全身性疾病累等,患有该类疾病的患者往往会表现出乏力、口干、冷汗、心慌、头晕以及四肢冰凉等[1]。在临床上诊断该类疾病的方法有很多,但是不同的诊断方法的诊断率不同,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本文研究与分析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来我院进行诊断的患有消化道出血疾病的患者58例,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这58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8例,有女性患者20例,年龄为16~86岁,平均年龄为(52.78±6.52)岁,患者的出血量为1000~3000 mL,血色素为20~86 g/L,血压为60~80 mmHg/40~50 mmHg,有20例患者入院治疗时处于休克状态,病程为3 d~10 a,所有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便血、反复呕血等情况。经过2次以上的胃肠道检查未发现异常的患者有5例,采取胃镜检查的患者有33例,采取结肠镜检查的患者有5例。
所有患者均需要行Seldinger法股动脉穿刺,按照患者的临床情况分别在患者的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和选择性动脉造影置入5F-6F RH或者Cobra导管。做常规血管造影的患者有10例,做DSA实时显示的患者有48例。在这58例患者中,显示出出血部位的患者有51例,所占比例为87.9%,其中在出血静止期保留导管,出血时对患者采取立即造影,随后发现出血部位。
①在显示出血部位的51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未采取介入治疗,其中有8例患者采取外科手术进行治疗,有5例患者因食道胃底静脉出现出血等情况而另行治疗,有1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②在显示出血部位的51例患者中,有37例患者采取介入治疗,在患者的出血动脉处选送导管,对11例患者给予加压素药物,给药速度为0.2 U/min~0.4 U/min,在给药后30~60 min对患者进行复查造影,根据患者的病情继续给予患者加压素药物,给药速度为0.1 U/min~2 U/h,需要连续给药12~24 h,所有患者经过给药后,复查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出血停止,采用6条~10条1 mm×2 mm×12 mm的明胶海绵(高压消毒)或者30粒~80粒栓塞1 mm×2 mm×12 mm的颗粒的患者26例,其中有7例患者加用8 U~10 U加压素灌注,灌注后其造影出血征象完全消失。
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3个月,有9例患者出现了复发出血等情况,其中有4例患者病死,有3例患者采取手术切除治疗,有2例患者采取内科方法治疗,49例患者成功治愈,治愈率为84.5%。见表1。
表1 患者的治疗情况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介入治疗的发展速度很快,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针对于一些临床表现不明显,致病原因不明的疾病而言,介入治疗可以安全迅速地达到治疗的目的,该类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效果好等特点[2],故深受医师以及患者的喜爱。介入治疗消化道出血疾病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病程拖延情况、止血以及升压药物的使用情况等均会对介入治疗的止血效果产生影响。在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时需要注意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穿孔、胃肠道缺血坏死等,如果患者出现上述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防止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3]。
综上所述,对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血管造影进行诊断,可能发现内窥镜以及其它检查方法不能够检查到的出血部位,而对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介入进行治疗,安全有效,也可以为后续手术做准备,值得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