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渗透德育教学的摭谈

2020-06-03 15:00张志伟
天津教育·上 2020年3期
关键词:德育渗透阅读

张志伟

【关键词】阅读;德育渗透;摭谈

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有些教师过分地看重社会期待的成绩,导致学科内涵的丰富性不能发挥作用,德育经常出现喊声大、效应小的情况,这些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敷衍了事的心态以及诚信的缺失。教师预设的德育,在学生面前苍白无力,要想在教育中加强德育渗透,得到应有的效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潜心品味阅读文本,挖掘文本中藏有的丰富德育资源

要想真正实现启迪学生思想、润泽学生心灵的目标,教育工作者就要有效地加强德育渗透,切实做到润物细无声,需要在品读文本中渗透德育。所谓品读,就是要教授学生学会文本的探究和赏析,让学生能够精准地把握阅读文本的中心主题和思想情感,从而达到在品读中提升德育内化的目的。

首先,品析文本中的人物。很多正面人物形象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人物中有的品德高尚、有的心灵美好、有的心怀豁达,教育工作者恰当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分析人物品质,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善恶美丑的甄别能力,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课文中有很多人物,如花木兰恪守孝道、夸父不言放弃、唐雎不畏强权等,这些积极鲜明的人物形象,都能够强化学生的思想。这些人物具有他们的个性特点。通过阅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剖析其性格特征,这是完美道德人格形成的主体内容。

其次,诠释文本主题,渗透道德教育。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德育的规范载体,理解内涵丰富的主题元素,这一过程对学生道德认同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对主题的阐释和准确概括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浸润道德情操,提高思想高度,升华道德境界。在主题诠释深生化中,语文教师不光要善于引导学生概括和诠释主题,更要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下大功夫。

爱国主义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如在《最后一课》一文中,主人公小弗郎士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通过此文,我们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不及,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和身边。通过该文的学习,启发学生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如何做才是爱国的?

现如今,我们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享受着优越美好的生活条件、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突显、自以为是和娇纵任性等缺点,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原则,让他们懂得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呢?如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让学生感知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两难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延续,甘愿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保留生命。而这个过程却又是那么有序,没有怨言。这样学生自然明白,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维护集体的精神。其实《伟大的悲剧》《登上地球之巅》都有集体主义思想的渗透。

生命意义的教育。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仅有一次,是无比珍贵的。针对一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浪费时间、漠视生命的现象。在《生命,生命》一文中第四段“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把握”。经反复品味,让学生感受到对生命的珍视和执着追求的意义。学生非常感动,不由地联系到张海迪、史铁生等人,并对学生提出了希望,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应该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从生活中星星点点做起,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责任意识教育。富有责任感是学业有成、事业成功的基本要素。缺乏责任感的人难以担负祖国和人民赋予的重任。在这方面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如莫怀戚的《散步》,学生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展现了作者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认识到这种责任是与现实有机联系起来的,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自己的责任感,促进自己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环保意识教育。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地。实践证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承担着培养下一代环境保护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让学生了解曾经的罗布泊风貌,通过图片、影像资料,使學生对罗布泊的过去有直观、清晰的感受,可这样的罗布泊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那里干涸了,从而让学生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深刻反思:从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化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让环保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让我们的家园——地球变得越来越美好。在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诚信缺失不仅会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也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学科,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诚信教育,是值得我们思考并作深入探讨的。在《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及生活经验各抒己见,并最后归结到“信”“礼”二字。至此,我们的教学很自然地落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维度。诚信问题也随之进入我们的讨论中。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诚信意识得到了升华。

二、在日常行为中渗透德育,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不光以文本为对象,德育渗透不光以说教和品析为主要方式,其实生活中还有行为阅读,实践活动的阅读。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学生看到的行为、事件、现象,听到的说法、语言,做出的行为,我们都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将德育渗透联系起来,把不合要求、不合道德标准、不合人民约定俗成的事,或不文明的语言、不好的现象、不合礼仪、有失大雅的举止,不利于纯洁思品的培养的表现立马指出来,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让学生进行自我道德反思。生活中很多人说教头头是道,满口仁义道德,但做起来却和道德要求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甚至在课堂上讲的时候,津津乐道,可下课后或到社会生活中,离开学校就什么都不顾了。因此,德育渗透要在行为中、实践中始终如一,言传身教地进行德育渗透,把德育的思想内化成行为。

三、重视阅读价值的评价,提高学生道德标准

德育渗透还要达到预期的评价和结果。生活中一些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追求观,是因为没有正确的评价标准,心中不知自己要什么,道德有什么价值,把一些鸡汤的东西认为是有意义的东西,有的人追求所谓的“快乐”“个性”等,这都是昙花一现的价值。因此,在生活中、成长中、实践活动中,哪怕是一句表扬、一句鼓励、一次表彰奖励、一次补偿,都应有道德标准,使正义、积极向上、崇高、友善的角度得到确定,而不是随个人喜好和意愿去评价,更不能违背道德底线,不分黑白地进行评价,这样就渗透不了德育的正面引导,从而败坏德育。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时,一定要有明确、鲜明的评价标准,而且要将规范、正统的道德标准落实于始终,让学生知晓养成良好行为品质带来的积极作用,在趋好避坏心理的影响下,其必然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种有道德的行为习惯。

以上这些是平时的德育渗透教学的摭谈。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资源的深刻挖掘和教育学生及时捕捉,是课堂教学无法预设的,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渗透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品德,这是教育的艺术,更是立德树人的任务。教育要以育人为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希望学生在不久的将来能谱写历史新篇章,做一个对自己人生和社会有意义的人。

猜你喜欢
德育渗透阅读
德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思路初探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