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学兰:岁月美好皆与教育环环相扣

2020-06-03 02:37常学兰
天津教育·上 2020年3期
关键词:小妮大志舅妈

1982年,常学兰怀揣着教师梦来到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在这儿一教就是38年。在学校六十余年的校史中,有一大半常学兰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说,自己现在是教职工中的“元老”了。

以爱唤爱,甘当青春麦田的守望者

为了做好学生的引导教育工作,常学兰很是下了一番工夫。常学兰注意到,特殊学生的青春烦恼远比健全同龄人复杂得多。“各种纷繁复杂的生活课题困扰着他们,欢喜和悲哀、希望和绝望、自信和自卑这些完全不同的情绪不断折磨着他们。”常学兰说,“如果在关键时期不加以引导,学生们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学生的青春困扰也成为常学兰工作的困扰。“我需要怎么做,才能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呢?”这是常学兰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常学兰班上有个叫小妮的女生,她父母在外地做生意,把她托付给舅妈。尽管舅妈每周不辞辛苦地接送她,但她仍旧感觉“寄人篱下”,终日郁郁寡欢,脸上很少有笑容。直到一个周末,矛盾终于爆发了。那天,舅妈因亲人去世,晚了一个多小时才到学校来接她。情绪失控的小妮对着舅妈一通抱怨,丝毫不顾及舅妈的情绪。当舅妈泪流满面地说出原因,小妮竞表现出不在乎的样子,甚至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

目睹了这一幕后,常学兰立即进行了思考:“这个正处在青春期的女孩,为什么会对亲人的悲伤无动于衷呢?她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呢?我又应该如何引导她走出成长的阴影呢……”在一系列问题的触动下,常学兰决定抓住这个契机,在班里组织一场“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亲情观念,感受亲情的温暖。

“你出生后妈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还记得你第一次学走路吗?你的妈妈和别人的妈妈在心理上有什么不同吗?……”课堂上,常学兰向学生们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引领他们循着成长的轨迹,捕捉与父母相处的每一个细节。盲生对于往事的回忆常常是苦涩、酸楚的,失明不仅给他们的心灵带来沉重的创伤,更给他们的父母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一生的歉疚。在常学兰的耐心启发下,学生情感的阀门一点点被打开了,他们终于体悟到父母深沉的爱与关怀,也明白了家人的艰辛与不易。

看到学生们大受启发,常学兰当即要求他们写一封信给自己的亲人,以表达感激之情。小妮写的是一封给舅妈的信,写着写着,眼泪便控制不住夺眶而出。在那封信里,小妮解开了她的心结,原来她不是冷漠无情,而是不知道如何表达悲伤,如何用语言安抚别人,她把所有的情感都压抑在心底。“我用汉字给翻译出来”,常学兰告诉记者,这封信被交到了小妮的舅妈手上,舅妈看完信大为感动,很快娘俩儿就和好如初了。“在天津市中学生‘歌颂母爱朗诵比赛中,小妮获得了特等奖,还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常学兰告诉记者。

以情动情,愿做春风化雨的贴心人

常学兰认为,要想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情动情,以仁爱之心善待身边的每一个学生,做学生身边的知心人。“来到一个新的班集体,学生很容易产生陌生和惶恐,对师生关系及同学关系会有一种孤单的感觉。”常学兰很清楚,在组建新班集体时,特别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归属感。每次刚接下一个新班,都是常学兰最忙碌的一段时间。“我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心理状态,耐心地倾听他们心里的烦恼,及时地给予建议与帮助。”常学兰这样解释。只要走进常学兰管理的班级,大家总能感觉到学生们强烈的归属感以及团结向上的班级氛围。

有一年,班上来了一个叫大志的学生。大志曾是天津市举重队队员,后因爸爸去世,为补贴家用,他和哥哥课余时间卖气球。谁料一次操作失误,大志从此再也无法再见光明。后来大志听从了家人的劝导,转到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上学。可是他的心理落差极大,情绪消沉,上课也不专心听。

那段时间,常学兰经常和大志沟通,去他家探望他,告诉他:“从来没有完美的人生,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不如人意的事,但都应学会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在常学兰的反复引导劝说中,大志开始意识到:即使双目失明,人生也要多姿多彩。更何况,他是家里的男子汉,“今后还要继续和哥哥一起照顾妈妈,绝不能因为失明成为家里的负担。”大志打定主意,不再自怨自艾,笑容重新回到了他的脸上。在之后的日子里,大志成为班里的知心大哥哥。每天一大早,他就来到学校,开窗通风、打扫卫生、帮助同学热饭……他脸上满是对美好人生的渴望与热情。

多年以后,大志娶妻生子,开了一家按摩店,收入还不错。有媒体曾经报道了大志自强创业的事迹,在接受采访时,“他还特意感谢我对他的鼓励和关爱。”常学兰脸上洋溢着笑容,“我很幸运能够教到大志这样意志坚强的学生,我知道他当初重新振作起来,就一定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说到这里,常学兰有些哽咽,眼眶发红。

除了大志,常学兰带过的学生数不胜数,有的学生名字淡忘了、面容模糊了,但那些她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她记得很清楚。班上有生活困难的学生,她发动全班给他捐衣捐款;班上有单亲家庭的孩子,她组织全班给他过生日;班上有生病的学生,她立马买药送饭,小心看护……前段时间,常学兰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位毕业生因为患病而众筹时,她毫不犹豫捐了500元。“虽然数额不多,但让病重的他知道老师并没有忘记他,也是一种安慰。”这些无言的行动感化着学生,让常学兰与学生情感的交流顺畅相融。

以智启智,造就学识过人的大先生

“成为学者型教师,一直是我的奋斗目标,让语文课成为盲孩子的学习乐园,始终是我努力的方向。”常学兰告诉记者,从教以来,她从未停止过语文教学探索的步伐。38年寒来暑往,常学兰一头扎在语文教学事业中,以课堂为生命舞台,努力成为一名点亮盲孩子心灯的大先生。

有一年,常学兰班上转来一个叫小柏的男生,他是因为在妈妈和邻居的纠纷中邻居将他刺伤,从而导致的双目失明。这不仅使他身体受伤,而且给他的心灵带来抹不去的阴影。小柏非常消沉、忧郁,始终不肯原谅妈妈。常学兰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思量再三,决定先和他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常学兰主动指导小柏学习盲文,点评他的作业,时常过问他的生活状况,从而让他感到自己不是一个人,老师可以成为他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上的慈母。

不久之后,常学兰开展了以“歌颂母爱”为专题的写作课,许多学生敞开心扉,道出了对妈妈的感恩、内疚与关爱,撰写了一篇篇感情真挚、内容生动的佳作。最让常学兰吃惊的是,小柏居然勇敢地把自己受伤的经历写了出来,那可曾经是任何人都不能碰触的“伤疤”。在那篇作文里,小柏不仅回忆了妈妈在他手术后三天三夜的守护,更为自己以往的不包容、不懂事真诚地向妈妈道歉。常学兰回忆道:“当他读完作文后,我紧紧地握着他的手,明显感觉到了他的颤抖,我为他的勇敢面对而欣喜万分。”常学兰看得出,小柏已经从阴影中走出来了,并且开始重新认识自我和重塑自我。

在常学兰的悉心教导下,学生们在写作之路上收獲满满:学生刘杰的《今天我难过极了》获得全国中学生日记写作一等奖,学生刘津的《美神,我走近你》获得全国中学生散文大赛二等奖,学生陈文鸾的《盲童心中的妈妈》获得天津市中学生演讲比赛特等奖,还有许多学生的作品发表在《盲人月刊》《中国盲童文学》……提到学生的荣誉,常学兰脸上都是笑意,她觉得学生的进步就是对自己最好的肯定。

猜你喜欢
小妮大志舅妈
写作窍门
有情况
把嫁妆给我
妻子的网
我的舅妈
“便宜”不便宜
把我的嫁妆先给我
可爱的舅妈
亲爱的舅妈
你的手握过我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