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远
摘 要:从语言经济学角度出发,以语言使用本身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双语模型中讨论影响其需求、供给的因素,进而讨论在多语模型中的适用性及对语言政策的启发。研究细分了语言需求与供给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发现,由于“语言使用”这一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供求双方的同一性,其供求影响因素在本质上也存在清晰的一致性,简化了政策研究的繁杂。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语言;供给;需求;影响因素;语言政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6.093
0 引言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世界各国、各族交流日益密切,我们的语言环境不再是单一的母语环境,外语学习逐渐成为许多工作者的常态。就语言本身而言,虽平等却有的强势,有的弱势,本文希望从语言经济学角度讨论语言使用本身的供求因素,并为语言推广提供经济学的理性根据。
语言经济学中讨论的语言消费是指人们消费语言产品的行为,语言产品包括纯语言产品或服务,语言科技产品和综合语言产品(李艳,2012),其实不包含单纯的语言交流。本文以研究多语环境中语言的不同语言的使用量等问题为目的,所提到的语言消费不仅包含上述语言产品消费,更主要指包含语言学习的语言使用本身,这些都应算作语言产品。
语言的使用不仅是语言的消费也是语言的生产。在一次简单的对话交流中,语言被使用,听可以视为语言产品消费,说可以视为语言产品的生产。把语言使用看作是生产与消费的意义在于,语言使用的量本身意味着语言的延续,发展与繁盛,而减少一种语言的使用,则可能意味着它的逐渐衰落。在这一关系中,供给指人们在不同成本下愿意使用该语言的量,需求指在不同成本下人们愿意接受使用该语言的量,这当然包括放弃使用其他语言的机会成本。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文提出的这一意义下,语言这一商品与其他商品表现出迥然不同之处,即往往需求方同时也是供给方,语言的消费与生产常常同时进行又同时结束。
我们首先以最简单的双语环境为例,假设一个地区同时存在使用A语言的人群与B语言的人群,且只有这两种语言可供选择,则他们都是各自所掌握语言的供给者,也同时是需求者。假设A语言是一种相对强势的语言,通常表现为在该地区的使用A语言人口数量明显超过B语言的使用人口数量,使用A语言的人群经济水平高于使用B语言的人群等。则很自然地,B语言的母语使用者学习A语言的倾向要大于A语言母语使用者学习B语言的倾向。人们通常认为这是生活需要,工作需要等需求因素影响导致的。但此处我们要提出的是,这个地区人们对于A语言的学习量高于对B语言的学习量除有需求因素影响,同样也包含供给因素影响,且供给因素的影响并不少于需求因素的影响。在供求双方的共同影响下,往往强势语言的发展速度更快,这一点可以说明历史上语言融合的速度为什么常常超过我们的预期,语言消亡的速度又为什么常常那么猝不及防。
以下我们以上述双语环境为例具体分析该环境中的供需求内在动因及其表象的影响因素。
1 双语环境中的语言需求
经济学理论认为,商品的需求本质上取决于边际收益,一个商品的边际收益线即需求曲线。如果把语言看作商品,根据边际收益的定义,语言的边际收益就是每增加一单位对该语言的消费消费者得到的收益。由于语言实际应用于各种商品(甚至包括语言教育商品)和服务的交易以及生活当中,其消费是无处不在的。因此消费语言得到的收益既包含了通过该语言进行消费,生产时获得的收益,如新冠病毒肺炎初期国内口罩脱销时懂得外语的人从国外网站购买口罩获得的额外收益,国外口罩卖家通过中文广告和购买链接销售口罩获得的额外收益;也包含生活中使用一种语言交际带来的附加收益,比如融入一个群体的单纯满足感和其他附加收益。以上述双语模型为例,结合供求模型中普通商品需求的影响因素理论,影响双语环境下引起语言需求变化的因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1)语言使用群体的人数变化,语言使用人数越多,语言消费市场越大,语言需求越大。
(2)语言使用群体的经济水平,语言使用的一部分收益是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收益,使用该语言能够获得的经济利益决定了人们使用该语言的频率。
(3)语言的使用成本(即替代品价格)。学习使用B语言越复杂越困难,人们对A语言的需求越大也越稳定。如一部分移民英语国家的中国父母会因为孩子对学习汉字的困难抵触最终放弃汉语教育,减少了汉语消费,也减少了潜在可增加的汉语使用人数。但此处需要注意的是,使用A语言的人群在完全不学习B语言的前提下,A语言的短期需求弹性理论上为0,只有在该人群人们能够使用部分B语言时,A语言才产生了替代品,才存在短期弹性。在长期,受语言使用成本的影响,学习B语言的人数会发生变化,因此长期的弹性是始终存在的。
(4)语言效率。语言效率更接近与商品市场上生产力的概念,科技进步带来的交流效率提升被认为是增加了语言的供给。但单纯的语言效率提升,即话语变得简练,则会增加语言的需求。以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相对于表达同等含义的其他语言阅读速度更快为例,中国的网络小说尤其发达其实是由于人们在阅读中的边际收益更高。
(5)偏好。包括民族凝聚力,语言的文化吸引力等。类似于广告带来的消费者商品偏好,文学艺术影视体育等文化产品的传播都可能吸引更多的语言学习者和消费者。语言的需求偏好既包括母语偏好这样的长期因素,也包括像文化偏好这样的可能短期内发生变化的短期影响因素。
(6)预期。假如人们预计汉语会成为世界通用语,可想而知,汉语的学习者会显著增加,消费需求也随之增加。
上述最后两点其实与第(1),第(2)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拿文化吸引力来说,假设A语言使用人群人口多,经济发达,B语言使用人口少,经济相对落后,其实往往A语言的文化吸引力会自然超过B语言的文化吸引力。首先,在现代社会中人口众多和经济发达的语言使用人群更容易创造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由于当代网络媒体发达,文化产品受众数量不受限制,人口数量和经济水平直接影响的文化产品收益和可投入成本,并间接影响了文化产品的质量。其次,B语言使用人群会因为人口数量或经济原因对A语言使用人群的文化产生依赖或向往,中国古代鲜卑族在军事政治斗争十分激烈的南北朝时期放弃更易于骑射的本民族服装改穿汉服,不论是出于在统制和民族融合需要下对多数民族习俗的理性依赖,还是出于对发达农耕民族习俗的非理性向往,这都是一个少数民族向多数民族文化靠近的明显例子。但语言的文化吸引力作为影响语言需求的因素之所以不完全包含于之中人口数量和经济水平等影响因素中,原因在于确实有其他因素仍能影响一种語言的文化吸引力,比如韩国政府旨在提高文化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扶植政策使得其文化产品质量实际可能超出相同人口数量或相同经济水平的国家。
再来看人们对A语言的预期,很明显多数人会对经济发达群体的语言有更好的预期,但与文化吸引力相同,预期同样可以受到媒体宣传,突发事件等影响,不能完全包含于经济水平这个因素。
另外,价格始终是引起需求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但不会改变整个需求曲线的位置。如果考虑长期的均衡状态,我们不考虑短暂的市场变动中价格的影响。因而,上述因素的影响下,A语言的需求会逐渐增加,B语言的需求会逐渐减少,但人们生产生活中需要用到的语言总量是有限的,长期下去,则可能导致B语言的消亡。
2 双语环境中的语言供给
供给曲线的本质是边际成本,在我们语言使用产品的例子中,每多使用一单位该语言人们付出的成本就是语言供给的边际成本,普通语言交流的主要成本是机会成本。因此,总体上看,语言供给曲线是较为平缓的。仍以上述双语模型为例,结合供求模型中普通商品需求的影响因素理论,影响双语环境下引起语言需求变化的因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1)使用群体的人数变化,语言使用人数越多,该语言市场越大,供给越多。
(2)投入。使用该语言成本越高,供给越少。由于A语言的使用有更大的群体并通常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对于双语者,使用A语言的机会成本有着更大几率小于B语言的使用的机会成本。
(3)语言效率。如同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能带来商品供给的增加,语言效率的提高亦能带来语言供给的增加,这包括话语的简练,通讯的发达以及其他语言产品生产技术的提高。除话语的简练外,其他带来语言效率提升的因素与普通商品市场无异。话语简练带来的语言需求增加前文已经提到,同样,话语的简练使得使用语言的时间变短,机会成本减小,同样可以增加语言的供给。
(4)偏好。偏好在商品服务市场中通常作为影响需求的要因出现,但在语言市场中同样会影响语言的供给。比如一名精通于两种语言的B语言族群中人,立志于振兴民族语言文化,则会向社会提供更多的B语言产品。在我国的双语地区或多方言地区,常常看到讲某种语言或方言的人有意到讲相同语言的卖家那里买货,而这类地区作为生意人其实是多语使用者,语言使用情况取决于买家的语言供给情况。供给偏好与需求偏好不同,供给偏好多为母语偏好,是长期的。
(5)预期。如果预期语言的需求会增加,语言供给也会增加,语言教育产品的供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以上分析中,人口数量的变化,投入(实际与语言经济效益密切相关),语言效率等,偏好等都是在长期影响语言供给的因素。而预期则是引起语言供给短期变化的因素。
3 多语环境的语言供求及推广建议
以上双语模型是一个简单的理想模型,方便我们从错综复杂的现实语言状态中找到本质。实际生活中,当代社会已经进入多语言时代,但上述双语模型中的影响因素仍然适用于多语环境。
在长期,不论是供给还是需求任何一条曲线向右移动,都能够引起语言使用总量的增加,各国推广某种语言的政策往往与语言使用价格无关,其目的在于增加语言的使用量。理论上,在多语环境中长期推广一种语言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入手。
我们分析影响语言使用需求的因素包括:语言使用群体的变化,使用群体经济水平的变化,替代语言的学习成本,语言效率,偏好,预期等。影响语言使用供给的因素包括使用群体人数的变化,投入,语言效率,偏好,预期等。这些因素多数于商品市场的供求影响因素一一对应。但我们惊奇地发现,把这些影响因素用来研究语言,则影响需求与供给的因素在本质上几乎是相同的:供求双方都会受使用人口数量、语言效率、偏好、预期等的影响,而供给侧的投入因素正是语言使用边际成本的问题,对应于需求侧使用群体经济水平的变化—语言使用的边际收益问题。这种本质上的重合,正是由于上文提到的语言供给方与需求方一致。
因此,语言的推广政策实际上只需从供求影响因素的本质入手,考虑以下几点:
(1)增加语言使用人口人数,包括政府的官方语言政策,以及有偿或无偿对外推广政策等。
(2)提高语言使用群体的经济水平。经济水平提高意味着使用该语言的边际收益提升,边际成本下降,實际引起的是语言需求与供给的双重变化,能够更大幅度的引起语言使用量的增加。
(3)提高语言效率。包括语言规范中语言本身表达效率的提高,也包括在现代通讯环境下,语音识别技术,文字输入效率等的提高。
(4)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文化吸引力。包括增强文化吸引力的文化产品补贴政策等。
4 结语
本文以语言使用量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双语模型中的供求影响因素,为语言推广政策寻求经济学角度的理性根据。由于语言使用者即语言需求者,亦为语言供给者,因此按经济学商品市场的供求框架分析,语言的供求影响因素表现出十分清晰的本质上的一致性。这简化了语言政策研究的繁琐步骤,也强化了我们对语言政策的实际影响力的认识——一个政策涉及的影响因素在本质上往往是影响供求双方市场的,其影响力也往往超过我们的设定。
同时,即便是非政策性的改变,只要社会变化触碰了语言供求影响因素的一点,那么也都将引起供求双方的变化,有时是同时,有时是先后,最终都应达到同步变化后均衡。
参考文献
[1]曼昆.经济学原理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张卫国,刘国辉,陈屹立.语言与收入分配关系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7,(7).
[3]张卫国.作为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语言:语言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J].经济研究,2008,(2).
[4]李艳,高传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语言消费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6,(3).
[5]李艳.基于大语言产业观的语言培训业供给侧治理思考[J].语言战略研究,2017,(5).
[6]祁毓.公共产品视角的语言供给经济学分析——以教育部调整汉字写法为例[J].西部论坛,2011,(1).
[7]王晋梅,周晓梅.语言政策与语言供给关系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4).
[8]罗懿丹.“一带一路”建设下语言服务供需对接研究——以陕西为例[J].价值工程,2018,(6).
[9]李智.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一个微观经济学需求供给模型的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9).
[10]Marschak,Jacob.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J].Behavioral Science,1965,(10).